《拿來主義》課堂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共同來理一理作者的寫作思路。請同學們朗讀第一自然段。
生:朗讀。
師:文章一開頭就談“閉關主義”,請問同學們“閉關主義”的具體做法是什么?
生:“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師:“閉關主義”的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惡果?
生:封閉、落后。
(放映鴉片戰爭片斷)
師:“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
生:搞“送去主義”。
師:對!請問搞“送去主義”都送去些什么?
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還有幾位大師捧幾張古畫和新畫噠到歐洲去。
生3: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
師:為什么要送?
生:還不是給外國打怕了,害怕外國。
師:送的實質是什么?
生1:媚外、討好。
生2:投降。
師:對!討好外國,投靠外國。
師:魯迅先生說,由送古董到送活人,這也算是一點進步,怎樣理解“進步”一詞?
生:反語。
師:對!這是寫作手法,它的含義是什么?
生:“進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劇了,加深了。
師:很好!一個勁兒地送去,對我們的子孫后代有沒有危害?用課文原話說。
生:“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師:殘羹冷炙是吃剩的飯菜,用這樣的東西來獎賞子孫未免太過份了,因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殘羹冷炙?
生:叫化子,要飯人。
師:你給叫化子的殘羹冷炙是獎賞他么?
生1:同情他。
生2:打發他。
師:“同情”也好,“打發”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們看看魯迅先生是怎樣解釋這種“獎賞”的?
生: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這是“拋給”的,說的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
師:“拋來”“拋給”“送來”有什么區別?
生:“拋來”是隨意的,“拋給”是有意的,“送來”是特意的。
師:講得好,誰有新的見解?
生:“拋來”是受動的,“拋給”是主動的,“送來”是有目的的。
師:講得很好!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外國有目的地送來了什么?
生:鴉片、廢槍炮、香粉,電影、小東西。
(放映鴉片戰爭的片斷)
師:剛才看了片斷,帝國主義者送來這些東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1:毒害中國人民。
生2:欺騙中國人民。
生3:用鴉片來換取中國的銀兩。
師:因此,這種送的實質是什么?
生1:毒害。
生2:欺騙。
生3:侵略。
生4:掠奪。
師:中國人民對這樣“送來”的東西感到可怕、恐怖。因此,魯迅先生提倡“拿來”,而且是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師:怎樣理解“運用腦髓”?結合外國人“送來”的東西進行分析。
生:英國人送來了鴉片,鴉片要得要不得,我們就沒有動腦筋去思考,以致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因此,我們對于任何東西要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見。
師:很好!我們又怎樣理解“放出眼光”呢?
生:要有辨別能力,有鑒賞能力。
師:“自己來拿”又何理解?
生:既然是“自己來拿”,就可以分清東西的好壞,自己可以挑選吧!
師:大家理解得很透徹。
師:接下來魯迅先生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問題。請問一個窮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有什么心理?
生:怕。
師:“怕”的表現?
生:徘徊不敢走進門。
師:魯迅先生取了一個什么綽號?
生:孱頭。
師:還有什么心理?表現如何?有什么綽號?
生:再一種就是“勃然大怒”,于是就放一把火把宅子燒掉,魯迅先生稱這樣的人為“昏蛋”;另外一種心理就是“羨慕”,“接受一切”,“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魯迅先生稱這樣的人為“廢物”。
師:剛才講了,魯迅先生在這里是打比方,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學生沉默)
師:(引導)請看第一自然段,“別的且不說,單是學藝上的東西”中的“學藝”指什么?
生:泛指學術文藝。
師:對!是文化遺產。
師:以上幾個方面通過比喻寫了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態度,即“怕”“怒”“羨慕”,這三種態度是否正確?
生:錯誤。
師:那有沒有正確的?
生:有。占有,挑選。
師:好!請同學門朗讀這一段。
生:朗讀。
師:這里又拿了幾樣東西來打比方?分別說一說。
生1:魚翅。
生2:鴉片。
生3:還有“煙槍和煙燈”“姨太太”。
師:對待“魚翅”應有什么態度?
生:“像羅卜白菜一樣吃掉”。
師:“魚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東西還是有害的東西?
生:有益。
師:我們講到“大宅子”是“文化遺產”,那“魚翅”就是“文化遺產”中有益的東西,是精華。我們再來看看“鴉片”是有益還是有害?
生:有益,可以送到藥房里去,供治病之用。
師:沒有害?
生:當然有害,因為它毒害了中國人。
師:所以,鴉片是既有益也有害的東西。毛澤東曾經說過,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因此,我們應批判地吸收。
師:對待“煙槍和煙燈”應采取什么態度?
生:送一點進博物館,其余毀掉。
師:送博物館干什么?
生1:展覽。
生2:當紀念品,給人以教訓。
師:對!可以作為反面教材用。
師:對“姨太太”又持什么態度?
生:請她們各自走散。
師:也是應該拋棄的、排除的,是文化遺產中的糟粕。
師:從以上來看,對待文化遺產,錯誤的態度分析了,正確的態度有了,該是下結論的時候了。請同學們朗讀第10自然段。
生:朗讀。
師:找出結論性的句子。
生:“我們要拿來”。
師:魯迅先生歸納了“拿來”的具體做法,有哪幾點?
生: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師:“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哪些可使用?哪些可存放?哪些要毀滅?
生:使用的有: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存放的有:煙槍和煙燈。毀滅的有: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
師:煙槍和煙燈也可以使用?
生:不能,只能存放。
師:前面說到,對待文化遺產德才正確態度是占有、挑選。歸納起來講應具備什么條件?
生: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師:最后,我們看看拿來的目的是什么?
生:給自己用。
師:那么,自己有的東西要不要拿來?
生:拿自己沒有的。
師:自己沒有的東西就是新東西,因而,拿來的目的就是創新。好!這節課就上到這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