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課例分析
走近泰戈爾,走進大語文
——《金色花》案例
華富中學 張小嫻
教學目標 :
1、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整體感知作品內(nèi)容,潛心體會母子深情。
2、以讀代講,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讓他們能讀出詩的味道,讀出詩的情感。
3、向課外讀本及生活延伸,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情感體驗,并訓練他們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設想的理由與過程的記錄:
一、歌曲《媽媽的吻》導入 ,讓歌中深摯的傾訴撥動學生的心弦。
導入 語:這是 流行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一首歌曲,歷經(jīng)20年淘洗,唱在今天,仍是分外動人,恐怕就是因為它表現(xiàn)了母親對兒女無私的愛,更唱出了兒女對母親的深摯的傾訴。這種情感是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的,這種情感也不會有地域的界限,這是人類共同歌詠的永恒主題。
有一個人曾用飽蘸童心之筆,盡情描繪了這種情感,抒寫了一首首純真詩篇,這個人便是泰戈爾。
二、學生利用預習準備的資料介紹泰戈爾,并讓其他學生補充自認為重要的東西,這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簡單途徑。通過老師的評價,能使學生明白怎樣甄別手頭上的資料有用還是無用,怎樣概括一個人的生平。最后老師再出示一份泰戈爾的簡介。
三、解讀課文。多讀少問,以讀代講。
詩的情感、詩的語境、詩的意象無一不是讀出來的,讀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一種形式;而且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也能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在朗讀設計過程中,我安排了三次讀全文:
第一次先由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點評,希望掃除生字詞,初步把握感情基調(diào)。點評的過程其實就是整體感知的過程:
“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對母親的愛,可是剛才的朗讀太平淡,沒有突出母子之間的幸福和甜蜜!
學生這樣評價朗讀,可見,在聽的過程中他們已經(jīng)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內(nèi)容和情感。
第二次是自由朗讀,希望他們能把剛才評價過程所理解的情感盡量表達出來。自由朗讀看起來有點亂,其實比全班齊讀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引入并重點指導文中母子對話的朗讀: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通過一系列朗讀指導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1、“媽媽一天沒有見到孩子,非常擔心著急,此刻一見孩子,什么心情?”
2、“媽媽的話中哪個詞應強調(diào)?”
3、“壞孩子是什么含義?該怎么讀?”
4、“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媽媽?告訴了會怎么樣?”
5、“孩子在媽媽面前,不回答媽媽的話,這算撒謊嗎?還應該帶一點什么語氣?”
這兩句對話的反復練習,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一個母親的著急、欣喜、嗔怪交織的情感,一個孩子頑皮、撒嬌、自以為得意的姿態(tài),讓學生充分感受母與子之間互相交流著的和諧的愛的旋律,并用朗讀表現(xiàn)這種愛。
最后全班配樂朗誦,再次回視、咀嚼這種愛,喚起他們心中對美好情感的享受與追求,希望能激發(fā)他們對于自己的母親的愛意。
四、轉(zhuǎn)入泰戈爾的另一首詩《審判官》。
如果說課文《金色花》是側重于表現(xiàn)孩子對母親的傾訴,那么《審判官》就從另一方面展現(xiàn)出母親對孩子的摯愛,母與子的情感本來就是交流的、互動的,《審判官》剛巧可以補充《金色花》中母愛的隱蔽。更妙的是,這首詩直白明了,讓學生聽一遍朗誦,不必老師指點,他們就能加深對母愛的理解,同時也能加深對文中孩子的情感的由來的理解,效果自然會更好。此刻安排老師配樂朗讀,掀動學生的心潮。
轉(zhuǎn)入語:大愛無聲,孩子為什么默默地愛著媽媽?看看這首詩,也許能更充分理解這一點。
五、借學生對母愛感恩戴德之機,借學生對母親滿懷愛意之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過渡語: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親的心聲,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親的寫照,誰不應該感謝母親、報答母親呢?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么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
“我要變作一串珍珠項鏈,掛在媽媽的脖子上,讓媽媽更美麗。”
“我要變作小鳥,時刻飛在媽媽身邊,唱出美妙的歌給媽媽聽!
“我要變作媽媽的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離。”
“我要變作媽媽的手,代替她做煩瑣的家務勞動。”
“我要變作…………“
至此,學生的想像的熱情已被完全激發(fā)出來,想像的空間也越來越廣。
六、對《金色花》手法的探究:
過渡語:現(xiàn)在我們可以歸結一下,《金色花》究竟是怎樣打動了讀者?它用怎樣的手法抒寫愛的情懷呢?
“奇妙的想象”、“真摯的情感”、“質(zhì)樸的語言”
七、擴展視野,了解泰戈爾的其他“母愛“詩篇。
過渡語:就是這些,足以使泰戈爾的詩贏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讓我們打開自讀課本中泰戈爾的其他詩篇,再感受大詩人為我們創(chuàng)設的愛與美的境界吧。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配樂朗讀其中一首詩,并簡單說說理由。
八、總結收尾
讓這些閃著童真、閃著摯愛的詩篇離我們近些,再近些;讓我們透過這些詩篇學會更高境界的愛吧,無私地愛我們的爸爸媽媽,愛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愛這個世界上所有善良而正直的人們!
課例自我評價:
一、本課例打破了常規(guī),不僅僅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老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生活氣息的課程)。讓學生通過一篇課文進行了一次“感激母愛”的體驗,讓學生從一篇課文出發(fā),體驗了大文豪泰戈爾的純真情懷。當前在新的課程理念背景下,教學中的情意因素和過程被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來理解,要注重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使學生從內(nèi)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堂課是成功可取的,因為它強調(diào)了人文價值。
二、 從教學的內(nèi)容和組織形式來看,這堂課超越了考試的局限,通過正規(guī)、非正式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經(jīng)歷,加大了課堂的容量。這就讓學生知道:語文有多大的外延,語文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語文味(詩味)怎樣獲得,比較閱讀在理解作家作品上的作用……從而使他們掌握學習語文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方法。
三、縱觀整個教學過程 ,能很好地將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將讀與思結合,提高學生的鑒賞力,鍛煉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的訓練,是語文能力訓練的一部分,在這堂課上,使用得自然巧妙,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與情感培養(yǎng)相結合,有一箭雙雕之妙。
四、但本課例也有一些“敗筆”和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對“《金色花》手法探究”一處的設計,就破壞了整堂課的詩意美,與前后都格格不入;我設計它的初衷,是怕對課文有把握不全之嫌疑,沒有想到,反而成了“畫蛇添足”。再比如學生朗誦泰戈爾的其他詩作時,喜歡的理由流于應付,朗誦時情感平淡,該如何處理,能否改成欣賞老師朗讀?最后,最大的一處失誤應該是切入點的問題,因為一堂課能否出新,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就在于從哪里切入。如果當時能巧妙地從母子對話中切入,再探討全文的內(nèi)容與情感,應該會比先整體感知再分析精彩語句要獨特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