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教學寶典 > 教學實錄 >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精選16篇)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發(fā)布時間:2023-08-02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精選16篇)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1

  地點:四川成都(第二屆“中華杯”全國中學語文教師素質(zhì)教育課堂大賽)

  師:我們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古往今來,詠秋的佳作也實在太多太多,人們寫秋的著眼點也各不相同:

  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

  霜葉黃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飛,秋有形。

  但大體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頌秋。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也是頌秋,而面對這么多的精彩,他會怎樣獨運匠心,另辟蹊徑,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來賞析郁達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請大家打開書。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我們的賞析重點。(屏幕展示)

  1、領(lǐng)悟作家內(nèi)心的獨特感受,欣賞大自然的優(yōu)美景致;

  2、品味詩一般的語言、意境,品鑒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師:課前大家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下面請大家再快速地閱讀一遍課文,在閱讀中解決這樣一個問題:郁達夫是從哪個角度寫秋的?有人寫秋聲,有人寫秋形、秋色,他寫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來閱讀課文。

  師:找一找,找著了。可以劃一下,注意文中關(guān)鍵性的段子。

  在學生閱讀中教師巡回,并給以提示,隨時解答學生閱讀中的困惑。

  師:好,大家來說說他是從哪個角度來寫的?

  生:秋味。

  師:在哪一段找著的?

  生:第一段。

  師:對。他寫的是秋味。(屏幕展示)他從杭州趕上青島,又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只不過是想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這故都的秋味。這就是中心段,是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文字。我們一塊來讀讀。

  生齊讀第一段。

  師:看,文章一開篇,作者就緊扣題目,緊緊地圍繞著故都的秋這個著眼點來寫。那么他該怎樣賞玩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說,他在文中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來品味這個秋味的呢?有沒有具體的景物描寫?

  生開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閱讀,粗理課文的線索。

  師:有哪些景物描寫?你找到什么就說什么。

  生1:牽牛花。

  生2:槐樹。

  師:重點寫了槐樹的什么?

  生2:落蕊。

  師:對。還有什么?

  生3:秋雨、秋蟬。

  生4:果樹。

  師:果樹中的哪一種?

  生4:棗樹。

  師:好,我們按照寫作的先后順序來整理是……

  生: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

  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用屏幕顯示。

  師: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郁達夫曾經(jīng)告訴我們,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

  生:是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師:在第幾段?

  生:第三段。

  師:好。大家自己讀一讀。

  生自由誦讀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師:那我們來想一想,這些平素讓他魂牽夢縈的景色,現(xiàn)在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安排嗎?

  師: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鑒一下別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對自己有所啟發(fā)?想通了就說。

  生1:我不會這樣安排,但我覺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認為他是從秋味這個角度來寫故都的秋的,而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更能表現(xiàn)秋味,它們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選擇它們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從平凡中寫出不平凡的味道來。

  生3: 作者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師: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鳴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過,我們中是不是有沒有到過的?(學生中有點頭的)所以,若你寫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溝通。很有道理。還有其他的解釋嗎?

  生4:從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就這么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

  生5:回到了故鄉(xiāng),會感到一草一木都是親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

  師:好,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但大家不知道注意過這樣一個現(xiàn)象了沒有。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們成都來,在沒有來成都的時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樂山大佛等,但來的這幾天由于準備參加比賽我還沒有時間去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們成都的文化氛圍,那種成都味呢?

  生:不是!

  師:不是。前天,我一下火車,撲面的麻辣燙味,盈耳的異地口音已經(jīng)讓我這個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與眾不同。后來當我走在大街上、特別是走在小街里巷中,聽著異樣的叫賣聲,看著兩旁琳瑯的成都風味的小賣,我覺得我已經(jīng)深深地被我們成都味包裹了起來。我沒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經(jīng)感覺到了十足的成都味。那為什么我來了之后和沒有來之前在河南的時候的感覺不一樣呢?

  生:不一樣。

  生:去過。

  師:你沒有去的時候一想起北京你腦海里出現(xiàn)的是什么?

  生:故宮、天安門、長城……

  師:對,是北京的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種京味呢?

  生:不是。

  師:我們在那小胡同里舊能感覺到那種京韻京味。所以郁大夫沒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寫的不一致,我們能夠理解。這是一個方面。另外我們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勝。這是歷史留下來的外在的印痕,而外來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滲透于骨髓里的傳統(tǒng)神韻,卻存在與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生:吵鬧的、擁擠的。

  師:是吵鬧的、擁擠的。也就是說給人的感覺是暖的、熱的。如果寫這些地方,和我們本文的基調(diào)一致嗎?吻合嗎?

  生:不吻合。

  師: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所以,你看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的作者就點到為止。再加上我們剛才說的那些原因,所以雖然讓他魂牽夢縈,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這就是圍繞中心來選材,這樣寫就叫不蔓不枝。

  師:我們剛才說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調(diào)是什么?

  生:清、靜、悲涼。

  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用屏幕顯示。

  師: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一段。

  師: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關(guān)鍵的字詞劃出來。

  師:本文的基調(diào)是清、靜、悲涼,但作者在寫起來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生1:槐蕊偏重于“靜”。

  生2:牽牛花偏重于“清”。

  生3:秋雨偏重于“悲涼”。

  師:秋蟬、秋棗呢?

  生4:秋蟬、秋棗偏重于悲涼。

  師:從哪兒看出了?

  生4:從秋蟬的叫聲中,秋棗的生存環(huán)境中可以看到。

  師: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順序是按照清、靜、悲涼來排列的。非常對應(yīng)。牽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靜,秋雨、秋蟬、秋棗突出的是悲涼。

  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

  我們先來看看對牽牛花的描寫。大家自己來讀一讀關(guān)于牽牛花的描寫。在讀的過程中注意,作者描寫牽牛花重點描寫了牽牛花的什么?

  生讀。

  師:寫了牽牛花的什么?

  生:花色。

  師:對,郁達夫并沒有寫牽牛花搖曳參差的藤蔓,也沒有寫牽牛花扶疏映襯的花葉,而是寫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說的?

  生:“牽牛花以蘭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

  師:作者為什么這樣說?你覺得這種花色的選擇合理嗎?

  生1:我覺得合理,因為這樣符合全文的基調(diào)。白色和蘭色比較清靜,而紫黑色和紅色熱鬧嘛。

  師:紅色熱鬧,紫黑色熱鬧嗎?

  生1:紫黑色太濃了,顯示的基調(diào)也太濃了。

  師:對,太低沉、太壓抑、太過于冰涼了。誰還有補充?

  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顏色,蘭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個“清”字。

  師:補充的非常好!我們知道,蘭色和白色屬于冷色:藍色,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diào),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不過作者仍嫌不夠,在牽牛花出場前,他特意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diào)的清涼的氛圍:破屋、濃茶、碧天、馴鴿、尖細且長的草,這個時候再加上牽牛花的藍朵,真的讓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氣撲面而來。每次我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這兩句詩,大家一塊讀一讀。

  生:“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

  師:王安石罷相后無事可做,整日尋芳攬勝打發(fā)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shù)落花,一個“久”字只是說他數(shù)的久嗎?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師:是的。可以說,郁達夫這時的心境和王安石頗有相同之處,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清靜閑暇中透出了落寞。我們平時有沒有去關(guān)注一種花以什么顏色為最好?

  生:沒有。

  師:為什么?

  生1:沒有時間。

  生2:沒有心情。

  師:這紫色的牽牛花描寫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氣,而要表現(xiàn)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這是對牽牛花的描寫。好我們一塊再來讀一遍,體會體會“清”字是怎樣貫穿其中的。

  生讀課文相關(guān)語段。

  然后師生一起讀。

  師:寫靜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了,是以喧鬧襯靜。但郁達夫并沒有走前人的這個老路,他是怎么來寫著這清秋的寂靜呢?

  生:借助槐蕊。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靜”?

  生讀。

  師: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出了靜?可以自由發(fā)言。

  生1:“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沒有聲音,靜!

  師:很直接的。其他同學呢?

  生2:不僅聲音沒有,連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聲音沒有,是靜;氣味也沒有,更靜;微細和柔軟的觸覺已經(jīng)難以感覺了,而作者卻能感觸得到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份靜已不僅僅是環(huán)境的寂靜了,我覺得還有心境的寧靜。

  師:分析得精彩而到位。注意了兩個“極”的渲染。

  生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鋪得滿地說明花落的多且時間長,但整整一夜,沒有人發(fā)覺,早上起來才驚奇的看到,說明落花的寂靜無聲。也突出了一個“靜”字。

  生4: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說明沒有人走過──環(huán)境靜,能注意到這些絲紋,說明心靜。

  師:分析得真好。平時,學校打掃衛(wèi)生后,我們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絲紋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

  生: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作業(yè),哪有閑心去注意這些。

  師:對呀。哪有閑心?!所以作者說,這些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看,這無法感覺到的、無法言傳的觸覺,正強烈地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和心境的落寞。而“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這些”指哪些?文中有沒有現(xiàn)成的詞?大家再讀一遍,整體上來把握。

  學生讀,教師巡查。

  生:細膩、清閑、落寞。

  師:好,“這些”指的是細膩、清閑、落寞。那為什么說“深沉也就在這些地方”呢?

  生:能感受到絲紋,說明他細膩,但這份細膩是因為他的清閑,而正是這種清閑讓他感到萬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師:是的,如果不是萬籟俱靜,就不會有如此細微的體驗;如果沒有寧靜似水的情懷,更不會有這樣精致的觸覺。正像陶淵明所說的: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而爾?心遠地自偏。心遠──清閑──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還記不記晏殊的那首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

  師:從槐蕊中一葉知秋,不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閑,但正是這種清閑讓作者感到苦悶、落寞,所以深沉正在這些地方。也正是這寥寥數(shù)筆細膩而傳神地表達出了清秋的“靜”味。

  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當數(shù)對秋雨的描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秋雨這一段的描寫。

  生一起讀。

  師: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哪些句子表現(xiàn)出了“悲涼”?看看有沒有“悲涼”的標志──字、詞、句?

  生1:灰沉沉。

  師:今天早上起來,天氣灰沉沉的,我們是感到有點涼,但有悲意嗎?

  生1:沒有。

  生2:淅瀝雨聲、著黑色皮襖的都市閑人。

  師:能感到?jīng)觯芨械奖瘑幔看┑暮窬捅瘺隽藛幔?/p>

  生2:是的,沒有悲有涼。

  師:其實,在這里讓大家尋找“悲涼”的標志性的字詞句,真的難為了大家。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覺得被悲涼籠罩著,字里行間彌漫了一種悲涼,是什么觸動了人們凄涼滄桑的感情呢?

  生:是秋雨。

  師:是秋雨觸動了人們心頭的悲傷和憂愁,觸發(fā)了他們的蒼涼無奈之情。是啊,天氣轉(zhuǎn)涼,一年將盡,人到中年,光陰幾何,那種滄桑,那種凄涼,那種無奈,都在天氣轉(zhuǎn)涼、一年將盡的氛圍中。但作者寫時并未刻意去寫,沒有悲涼的標志,但有悲涼始終籠罩著,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這就是高手不著一字,盡顯風流。正應(yīng)了辛棄疾的那句話: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

  師:歷盡滄桑之后,調(diào)子是悲涼的,但寫來卻是不經(jīng)意的筆墨,一切盡在不言中。這就是好文章的極致。需要我們慢慢地學、用心的學。

  讓我們在來品味一下。聽聽專家是怎樣演繹的。

  學生聽配樂朗讀。

  師:對秋味,作者通過清、靜、悲涼三個方面來品味,借助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這些景。我們重點賞析了牽牛花、槐蕊、秋雨,關(guān)于秋蟬、秋棗下面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去分析。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篇賞玩秋味的文章有沒有枝蔓?也就是有沒有不是寫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請大家找一找。

  生:有。正數(shù)第二段,倒數(shù)第二、三段。

  師:正數(shù)第二段,倒數(shù)第二、三段,不是寫故都的秋,你在寫作文的時候敢這樣寫嗎?

  生:不敢。

  師:老師說要圍繞中心選材。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嗎?這是不是枝蔓、多余的部分呢?我們先看正數(shù)第二段和倒數(shù)第二段寫了什么?

  生:南國之秋。

  師:難道南國的秋不美嗎?

  生:美。

  師:當然美了。我們平時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嘛。桂林山水的清奇秀美,杭州西湖的淡抹濃妝,廣闊太湖的一碧萬頃,還有蘇州園林的滿目琳瑯,真的很美,但這些景色在作者的眼中卻是……

  師生:看不飽,賞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而且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師:在倒數(shù)第二段作者用四個比喻把江南的秋與北國的秋作了一下比較,怎么說的?

  生:“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

  師: 四個比喻都從味上來說的,哪一個感到更過癮?

  生:北國之秋。

  師:四個比喻就這樣從烈、深、久的味上來說,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有距離,這讓他感到賞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既然如此,你還寫它干什么呢?不好寫干什么哪?

  生:是對比、襯托北國之秋的秋味。

  師:在這里不經(jīng)意的用了對比和襯托,這樣一來,使表達的主題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在自己的寫作也中要去借鑒這種方法。

  師:再看倒數(shù)第三段,在表達手法上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是什么?

  生:議論。

  師:好。在散文中你見過有插入這么大段的議論的嗎?為什么在此用了議論呢?課下可以三三兩兩地去討論,在課堂上不再處理這個問題。

  郁達夫獨衷情于秋的清、靜、悲涼,而在你十幾年的人生中,你品味的秋是什么?考慮兩分鐘。

  生1:是個團圓的季節(jié)。因為八月十五日在秋季。

  生2:收獲的季節(jié),各種水果上市;各種考試在秋天有了結(jié)果。

  生3:在城市中,在公園、樹林中是清、靜,而農(nóng)村、鄉(xiāng)下中是個豐收的好兆頭。

  師:同一個人因區(qū)域、地點的不同感覺不同。

  生4:滿載而歸的感覺,秋雨雖有涼意,但我考上重點。

  生5:秋高氣爽,非常舒服。

  生6:是個過度。前半部分既不熱又不冷的感覺,后半是蕭條。

  生7:寧靜、淡泊、致遠。

  師:每個人品味的秋不一樣。剛才的同學說,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區(qū)域中的秋的味也不一樣,為什么?

  生:心境、環(huán)境、經(jīng)歷、社會背景、家庭背景都不一樣。

  師:是啊。秋雨,心情高興的時候是音樂,不高興的時候感到煩躁。正是因為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個人經(jīng)歷、思想意識千差萬別,從而導致筆下的秋也是不一樣的,而郁卻獨衷情于清、靜、悲涼的秋。前面我們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1925年的秋天,在毛澤東的眼里,雖然他獨立寒秋,但看到的卻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萬類霜天竟自由的圖景,與郁達夫品味的不一樣;還有一個作家楊朔,寫過一篇散文題目是《香山紅葉》,我們不用去看文章,只從題目來看你覺得他品味的秋是不是清、靜、悲涼的?

  生:不是。

  師:肯定是充滿生機,生機盎然的。高一的時候在我們的《語文讀本》中選了歐陽修的《秋聲賦》,那里邊描寫的秋是肅殺、凄涼的。由于作者生活背景、思想、時代的千差萬別,所以他們品出來的秋也不一樣,但郁達夫為什么獨衷情于清、靜、悲涼呢?

  這當然與他的生活背景、個人情趣有關(guān),我們來看一下郁達夫。

  教師屏幕展示有關(guān)資料。

  郁達夫是個典型的傷感文人,從小失去父親,體驗了生活的艱辛,養(yǎng)成憂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學,飽受異族的歧視與凌辱,更增添苦悶、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風有一種傷感的、灰冷的調(diào)子。再加上本文寫于1934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北平將遭到日寇踐踏,在這個時候,郁達夫正是懷著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愛之物,傳家瑰寶,即將面臨著暴力地搶劫而自己又無力抵御一樣,那種悲涼、那種無奈,自然要在文章中顯現(xiàn)出來,由于心情使然,此時在作者看來,這種清、靜、悲涼就是一種美,盡管是朦朧的,甚至基調(diào)有些灰暗,但正是這種清、靜、悲涼讓他難割難舍,這正是故都情結(jié),家國之思,也正是他幾十年人生所體味出來的生命之味。所以說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生:老師我覺得用清、靜、悲涼來贊美秋感情上接受不了。要贊美應(yīng)該寫好的一面啊!

  師:大家是不是都有這樣的別扭。

  生:是。

  師:還記不記前邊我們學過聞一多的一首詩《死水》,《死水》寫什么的?

  生:寫贊美祖國。

  師:贊美祖國。但把祖國比成一點波瀾都不起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為什么?

  生1:作者正是用嚴峻的眼光來看待中國,表達的實際上是一種深沉真摯的愛。

  生2:作者是恨鐵不成鋼啊!但這絕對是愛!

  師:郁達夫也是如此,清、靜、悲涼的故國表現(xiàn)的是深沉、真摯的家國之思,故都情結(jié);俗語說,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丑。愛國,不是光會愛她的強大、繁榮,也愛她在磨難中的堅強。正因為如此,所以他才在文章的最后深情的哀訴,我們一塊來讀最后一段。

  師生:讀最后一段。

  師:郁達夫愛故都之秋愛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壽折秋。那正是因為他是用整個生命去愛秋,用整個身心去擁抱秋,用自己的靈魂去品嘗秋,把自己的血與肉融入了墨汁,飽蘸著自己的情和愛去書寫秋,這才品出了深蘊其中的不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好,我們大家再放聲誦讀全文,再次整體上品味作者的真摯情感。

  生:誦讀全文。

  師:從寫作上來看,故都表達的是自己對故都的依戀──故都情結(jié),作者把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表達了他的家國之思。這也就是我們在寫作上經(jīng)常說的:以情馭景,用景顯情,情景交融。(屏幕展示)那么在情景交融中誰是主要的?

  生:情。

  師:是的。也就是說,情和景的結(jié)合要以情為主,要選擇適合情的景。秋天那么多的景物他沒有選,單單按照清、靜、悲涼來選擇紫色的牽牛花,落地的槐蕊,哀愁的秋雨、秋蟬、秋棗。這些寫作的技巧我們要慢慢的去領(lǐng)悟、實踐、掌握。

  當然了,通過這一篇課文,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散文的這種寫法,不可能對郁達夫做全面的了解,我們可以在課下繼續(xù)通過各種渠道來探討。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們的研究和拓展:

  以下內(nèi)容屏幕展示:

  【研究性題目】

  《我眼中的郁達夫》

  《郁達夫散文研究》

  《散文中的情與景》

  【參考書目】

  《郁達夫》(華夏出版社,1997年版)

  《散文寫作藝術(shù)指要》(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

  《郁達夫文集》(三聯(lián)出版社,1991年版)

  師:好,今天的課我們就到這里。非常感謝咱們成都十八中在座的各位同學,屏幕上打出的是我的信箱,希望我們的交流和溝通今天只是一個開始,歡迎大家到河南來。

  同學們,再見!

  生:謝謝老師,再見!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2

  作者:黨紅英

  地點:四川成都(第二屆“中華杯” 全國中學語文教師素質(zhì)教育課堂大賽)

  師:我們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古往今來,詠秋的佳作也實在太多太多,人們寫秋的著眼點也各不相同:

  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

  霜葉黃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飛,秋有形。

  但大體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頌秋。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也是頌秋,而面對這么多的精彩,他會怎樣獨運匠心,另辟蹊徑,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來賞析郁達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請大家打開書。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我們的賞析重點。(屏幕展示)

  1 領(lǐng)悟作家內(nèi)心的獨特感受,欣賞大自然的優(yōu)美景致;

  2 品味詩一般的語言、意境,品鑒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師:課前大家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下面請大家再快速地閱讀一遍課文,在閱讀中解決這樣一個問題:郁達夫是從哪個角度寫秋的?有人寫秋聲,有人寫秋形、秋色,他寫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來閱讀課文。

  師:找一找,找著了。可以劃一下,注意文中關(guān)鍵性的段子。

  (在學生閱讀中教師巡回,并給以提示,隨時解答學生閱讀中的困惑。)

  師:好,大家來說說他是從哪個角度來寫的?

  生:秋味。

  師:在哪一段找著的?

  生:第一段。

  師:對。他寫的是秋味。(屏幕展示)他從杭州趕上青島,又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只不過是想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這故都的秋味。這就是中心段,是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文字。我們一塊來讀讀。

  生:齊讀第一段

  師:看,文章一開篇,作者就緊扣題目,緊緊地圍繞著故都的秋這個著眼點來寫。那么他該怎樣賞玩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說,他在文中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來品味這個秋味的呢?有沒有具體的景物描寫?

  生:(開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閱讀,粗理課文的線索)

  師:有哪些景物描寫?你找到什么就說什么。

  生1:牽牛花

  生2:槐樹

  師:重點寫了槐樹的什么?

  生2:落蕊

  師:對。還有什么?

  生3:秋雨、秋蟬

  生4:果樹

  師:果樹中的哪一種?

  生4:棗樹

  師:好,我們按照寫作的先后順序來整理是:

  生: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用屏幕顯示)

  師: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郁達夫曾經(jīng)告訴我們,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

  生:是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師:在第幾段?

  生:第三段

  師:好。大家自己讀一讀

  生:(自由誦讀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師:那我們來想一想,這些平素讓他魂牽夢縈的景色,現(xiàn)在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安排嗎?

  師: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鑒一下別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對自己有所啟發(fā)?想通了就說。

  生1:我不會這樣安排,但我覺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認為他是從秋味這個角度來寫故都的秋的,而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更能表現(xiàn)秋味,它們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選擇它們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從平凡中寫出不平凡的味道來。

  生3: 作者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師: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鳴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過,我們中是不是有沒有到過的?(學生中有點頭的)所以,若你寫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溝通。很有道理。還有其他的解釋嗎?

  生4:從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就這么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

  生5:回到了故鄉(xiāng),會感到一草一木都是親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

  師:好,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但大家不知道注意過這樣一個現(xiàn)象了沒有。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們成都來,在沒有來成都的時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樂山大佛等,但來的這幾天由于準備參加比賽我還沒有時間去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們成都的文化氛圍,那種成都味呢?

  生:不是!

  師:不是。前天,我一下火車,撲面的麻辣燙味,盈耳的異地口音已經(jīng)讓我這個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與眾不同。后來當我走在大街上、特別是走在小街里巷中,聽著異樣的叫賣聲,看著兩旁琳瑯的成都風味的小賣,我覺得我已經(jīng)深深地被我們成都味包裹了起來。我沒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經(jīng)感覺到了十足的成都味。那為什么我來了之后和沒有來之前在河南的時候的感覺不一樣呢?

  生:不一樣。

  生:去過。

  師:你沒有去的時候一想起北京你腦海里出現(xiàn)的是什么?

  生:故宮、天安門、長城……

  師:對,是北京的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種京味呢?

  生:不是。

  師:我們在那小胡同里舊能感覺到那種京韻京味。所以郁大夫沒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寫的不一致,我們能夠理解。這是一個方面。另外我們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勝。這是歷史留下來的外在的印痕,而外來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滲透于骨髓里的傳統(tǒng)神韻,卻存在與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生:吵鬧的、擁擠的。

  師:是吵鬧的、擁擠的。也就是說給人的感覺是暖的、熱的。如果寫這些地方,和我們本文的基調(diào)一致嗎?吻合嗎?

  生:不吻合。

  師: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所以,你看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的作者就點到為止。再加上我們剛才說的那些原因,所以雖然讓他魂牽夢縈,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這就是圍繞中心來選材,這樣寫就叫不蔓不枝。

  師:我們剛才說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調(diào)是什么?

  生:清、靜、悲涼。(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用屏幕顯示)

  師: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一段。

  師: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關(guān)鍵的字詞劃出來。

  師:本文的基調(diào)是清、靜、悲涼,但作者在寫起來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生1:槐蕊偏重于“靜”。

  生2:牽牛花偏重于“清”。

  生3:秋雨偏重于“悲涼”。

  師:秋蟬、秋棗呢?

  生4:秋蟬、秋棗偏重于悲涼。

  師:從哪兒看出了?

  生4:從秋蟬的叫聲中,秋棗的生存環(huán)境中可以看到。

  師: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順序是按照清、靜、悲涼來排列的。非常對應(yīng)。牽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靜,秋雨、秋蟬、秋棗突出的是悲涼。(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我們先來看看對牽牛花的描寫。大家自己來讀一讀關(guān)于牽牛花的描寫。在讀的過程中注意,作者描寫牽牛花重點描寫了牽牛花的什么?

  生:讀。

  師:寫了牽牛花的什么?

  生:花色。

  師:對,郁達夫并沒有寫牽牛花搖曳參差的藤蔓,也沒有寫牽牛花扶疏映襯的花葉,而是寫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說的?

  生:“牽牛花以蘭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

  師:作者為什么這樣說?你覺得這種花色的選擇合理嗎?

  生1:我覺得合理,因為這樣符合全文的基調(diào)。白色和蘭色比較清靜,而紫黑色和紅色熱鬧嘛。

  師:紅色熱鬧,紫黑色熱鬧嗎?

  生1:紫黑色太濃了,顯示的基調(diào)也太濃了。

  師:對,太低沉、太壓抑、太過于冰涼了。誰還有補充?

  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顏色,蘭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個“清”字。

  師:補充的非常好!我們知道,蘭色和白色屬于冷色:藍色,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diào),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不過作者仍嫌不夠,在牽牛花出場前,他特意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diào)的清涼的氛圍:破屋、濃茶、碧天、馴鴿、尖細且長的草,這個時候再加上牽牛花的藍朵,真的讓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氣撲面而來。每次我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這兩句詩,大家一塊讀一讀。

  生:“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

  師:王安石罷相后無事可做,整日尋芳攬勝打發(fā)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shù)落花,一個“久”字只是說他數(shù)的久嗎?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師:是的。可以說,郁達夫這時的心境和王安石頗有相同之處,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清靜閑暇中透出了落寞。我們平時有沒有去關(guān)注一種花以什么顏色為最好?

  生:沒有。

  師:為什么?

  生1:沒有時間

  生2:沒有心情。

  師:這紫色的牽牛花描寫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氣,而要表現(xiàn)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這是對牽牛花的描寫。好我們一塊再來讀一遍,體會體會“清”字是怎樣貫穿其中的。

  生:讀課文相關(guān)語段。(然后師生一起讀。)

  師:寫靜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了,是以喧鬧襯靜。但郁達夫并沒有走前人的這個老路,他是怎么來寫著這清秋的寂靜呢?o:p>

  生:借助槐蕊。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靜”?

  生: 讀

  師: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出了靜?可以自由發(fā)言。

  生1:“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沒有聲音,靜!

  師:很直接的。其他同學呢?

  生2:不僅聲音沒有,連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聲音沒有,是靜;氣味也沒有,更靜;微細和柔軟的觸覺已經(jīng)難以感覺了,而作者卻能感觸得到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份靜已不僅僅是環(huán)境的寂靜了,我覺得還有心境的寧靜。

  師:分析得精彩而到位。注意了兩個“極”的渲染。

  生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 鋪得滿地說明花落的多且時間長,但整整一夜,沒有人發(fā)覺,早上起來才驚奇的看到,說明落花的寂靜無聲。也突出了一個“靜”字

  生4: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說明沒有人走過——環(huán)境靜,能注意到這些絲紋,說明心靜。

  師:分析得真好。平時,學校打掃衛(wèi)生后,我們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絲紋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

  生: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作業(yè) ,哪有閑心去注意這些。

  師:對呀。哪有閑心?!所以作者說,這些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看,這無法感覺到的、無法言傳的觸覺,正強烈地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和心境的落寞。而“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這些”指哪些?文中有沒有現(xiàn)成的詞?大家再讀一遍,整體上來把握。

  學生讀,教師巡查。

  生:細膩、清閑、落寞

  師:好,“這些”指的是細膩、清閑、落寞。那為什么說“深沉也就在這些地方”呢?

  生:能感受到絲紋,說明他細膩,但這份細膩是因為他的清閑,而正是這種清閑讓他感到萬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師:是的,如果不是萬籟俱靜,就不會有如此細微的體驗;如果沒有寧靜似水的情懷,更不會有這樣精致的觸覺。正像陶淵明所說的: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而爾?心遠地自偏。心遠——清閑——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還記不記晏殊的那首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從槐蕊中一葉知秋,不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閑,但正是這種清閑讓作者感到苦悶、落寞,所以深沉正在這些地方。也正是這寥寥數(shù)筆細膩而傳神地表達出了清秋的“靜”味。

  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當數(shù)對秋雨的描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秋雨這一段的描寫。

  生一起讀

  師: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哪些句子表現(xiàn)出了“悲涼”?看看有沒有“悲涼”的標志——字、詞、句?

  生1:灰沉沉

  師:今天早上起來,天氣灰沉沉的,我們是感到有點涼,但有悲意嗎?

  生1:沒有。

  生2:淅瀝雨聲、著黑色皮襖的都市閑人

  師:能感到?jīng)觯芨械奖瘑幔看┑暮窬捅瘺隽藛幔?/p>

  生2:是的,沒有悲有涼。

  師:其實,在這里讓大家尋找“悲涼”的標志性的字詞句,真的難為了大家。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覺得被悲涼籠罩著,字里行間彌漫了一種悲涼,是什么觸動了人們凄涼滄桑的感情呢?

  生:是秋雨。

  師:是秋雨觸動了人們心頭的悲傷和憂愁,觸發(fā)了他們的蒼涼無奈之情。是啊,天氣轉(zhuǎn)涼,一年將盡,人到中年,光陰幾何,那種滄桑,那種凄涼,那種無奈,都在天氣轉(zhuǎn)涼、一年將盡的氛圍中。但作者寫時并未刻意去寫,沒有悲涼的標志,但有悲涼始終籠罩著,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這就是高手不著一字,盡顯風流。正應(yīng)了辛棄疾的那句話: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

  歷盡滄桑之后,調(diào)子是悲涼的,但寫來卻是不經(jīng)意的筆墨,一切盡在不言中。這就是好文章的極致。需要我們慢慢地學、用心的學。

  讓我們在來品味一下。聽聽專家是怎樣演繹的。

  學生聽配樂朗讀

  師:對秋味,作者通過清、靜、悲涼三個方面來品味,借助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這些景。我們重點賞析了牽牛花、槐蕊、秋雨,關(guān)于秋蟬、秋棗下面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去分析。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篇賞玩秋味的文章有沒有枝蔓?也就是有沒有不是寫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請大家找一找。

  生:有。正數(shù)第二段,倒數(shù)第二、三段。

  師:正數(shù)第二段,倒數(shù)第二、三段,不是寫故都的秋,你在寫作文的時候敢這樣寫嗎?生:不敢。

  師:老師說要圍繞中心選材。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嗎?這是不是枝蔓、多余的部分呢?我們先看正數(shù)第二段和倒數(shù)第二段寫了什么?

  生:南國之秋。

  師:難道南國的秋不美嗎?

  生:美。

  師:當然美了。我們平時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嘛。桂林山水的清奇秀美,杭州西湖的淡抹濃妝,廣闊太湖的一碧萬頃,還有蘇州園林的滿目琳瑯,真的很美,但這些景色在作者的眼中卻是……

  師生:看不飽,賞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而且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師:在倒數(shù)第二段作者用四個比喻把江南的秋與北國的秋作了一下比較,怎么說的?生:“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

  師: 四個比喻都從味上來說的,哪一個感到更過癮?

  生:北國之秋。

  師:四個比喻就這樣從烈、深、久的味上來說,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有距離,這讓他感到賞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既然如此,你還寫它干什么呢?不好寫干什么哪?

  生:是對比、襯托北國之秋的秋味。

  師:在這里不經(jīng)意的用了對比和襯托,這樣一來,使表達的主題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在自己的寫作也中要去借鑒這種方法。

  師:再看倒數(shù)第三段,在表達手法上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是什么?

  生:議論。

  師:好。在散文中你見過有插入這么大段的議論的嗎?為什么在此用了議論呢?課下可以三三兩兩地去討論,在課堂上不再處理這個問題。

  郁達夫獨衷情于秋的清、靜、悲涼,而在你十幾年的人生中,你品味的秋是什么?考慮兩分鐘。

  生1:是個團圓的季節(jié)。因為八月十五日在秋季。

  生2:收獲的季節(jié),各種水果上市;各種考試在秋天有了結(jié)果。

  生3:在城市中,在公園、樹林中是清、靜,而農(nóng)村、鄉(xiāng)下中是個豐收的好兆頭。

  師:同一個人因區(qū)域、地點的不同感覺不同。

  生4:滿載而歸的感覺,秋雨雖有涼意,但我考上重點。

  生5:秋高氣爽,非常舒服。

  生6:是個過度。前半部分既不熱又不冷的感覺,后半是蕭條。

  生7:寧靜、淡泊、致遠。

  師:每個人品味的秋不一樣。剛才的同學說,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區(qū)域中的秋的味也不一樣,為什么?

  生:心境、環(huán)境、經(jīng)歷、社會背景、家庭背景都不一樣。

  師:是啊。秋雨,心情高興的時候是音樂,不高興的時候感到煩躁。正是因為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個人經(jīng)歷、思想意識千差萬別,從而導致筆下的秋也是不一樣的,而郁卻獨衷情于清、靜、悲涼的秋。前面我們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1925年的秋天,在毛澤東的眼里,雖然他獨立寒秋,但看到的卻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萬類霜天竟自由的圖景,與郁達夫品味的不一樣;還有一個作家楊朔,寫過一篇散文題目是《香山紅葉》,我們不用去看文章,只從題目來看你覺得他品味的秋是不是清、靜、悲涼的?

  生:不是。

  師:肯定是充滿生機,生機盎然的。高一的時候在我們的《語文讀本》中選了歐陽修的《秋聲賦》,那里邊描寫的秋是肅殺、凄涼的。由于作者生活背景、思想、時代的千差萬別,所以他們品出來的秋也不一樣,但郁達夫為什么獨衷情于清、靜、悲涼呢?

  這當然與他的生活背景、個人情趣有關(guān),我們來看一下郁達夫。(教師屏幕展示有關(guān)資料)郁達夫是個典型的傷感文人,從小失去父親,體驗了生活的艱辛,養(yǎng)成憂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學,飽受異族的歧視與凌辱,更增添苦悶、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風有一種傷感的、灰冷的調(diào)子。再加上本文寫于1934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北平將遭到日寇踐踏,在這個時候,郁達夫正是懷著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愛之物,傳家瑰寶,即將面臨著暴力地搶劫而自己又無力抵御一樣,那種悲涼、那種無奈,自然要在文章中顯現(xiàn)出來,由于心情使然,此時在作者看來,這種清、靜、悲涼就是一種美,盡管是朦朧的,甚至基調(diào)有些灰暗,但正是這種清、靜、悲涼讓他難割難舍,這正是故都情結(jié),家國之思,也正是他幾十年人生所體味出來的生命之味。所以說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生:老師我覺得用清、靜、悲涼來贊美秋感情上接受不了。要贊美應(yīng)該寫好的一面啊!

  師:大家是不是都有這樣的別扭。

  生:是。

  師:還記不記前邊我們學過聞一多的一首詩《死水》,《死水》寫什么的?

  生:寫贊美祖國。

  師:贊美祖國。但把祖國比成一點波瀾都不起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為什么?

  生1:作者正是用嚴峻的眼光來看待中國,表達的實際上是一種深沉真摯的愛。

  生2:作者是恨鐵不成鋼啊!但這絕對是愛!

  師:郁達夫也是如此,清、靜、悲涼的故國表現(xiàn)的是深沉、真摯的家國之思,故都情結(jié);俗語說,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丑。愛國,不是光會愛她的強大、繁榮,也愛她在磨難中的堅強。正因為如此,所以他才在文章的最后深情的哀訴,我們一塊來讀最后一段。

  師生:讀最后一段。

  師:郁達夫愛故都之秋愛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壽折秋。那正是因為他是用整個生命去愛秋,用整個身心去擁抱秋,用自己的靈魂去品嘗秋,把自己的血與肉融入了墨汁,飽蘸著自己的情和愛去書寫秋,這才品出了深蘊其中的不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好,我們大家再放聲誦讀全文,再次整體上品味作者的真摯情感。

  生:誦讀全文。

  師:從寫作上來看,故都表達的是自己對故都的依戀——故都情結(jié),作者把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表達了他的家國之思。這也就是我們在寫作上經(jīng)常說的:以情馭景,用景顯情,情景交融。(屏幕展示)那么在情景交融中誰是主要的?

  生:情。

  師:是的。也就是說,情和景的結(jié)合要以情為主,要選擇適合情的景。秋天那么多的景物他沒有選,單單按照清、靜、悲涼來選擇紫色的牽牛花,落地的槐蕊,哀愁的秋雨、秋蟬、秋棗。這些寫作的技巧我們要慢慢的去領(lǐng)悟、實踐、掌握。

  當然了,通過這一篇課文,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散文的這種寫法,不可能對郁達夫做全面的了解,我們可以在課下繼續(xù)通過各種渠道來探討。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們的研究和拓展:(以下內(nèi)容屏幕展示)

  研究性題目:

  《我眼中的郁達夫》

  《郁達夫散文研究》

  散文中的情與景》

  參考書目:

  《郁達夫》(華夏出版社1997年版)

  《散文寫作藝術(shù)指要》(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

  《郁達夫文集》(三聯(lián)出版社1991年版)

  師:好,今天的課我們就到這里。非常感謝咱們成都十八中在座的各位同學,屏幕上打出的是我的信箱,希望我們的交流和溝通今天只是一個開始,歡迎大家到河南來。

  同學們,再見!

  生:謝謝老師,再見!

  [附]板書設(shè)計 :

  故 都 的 秋

  郁達夫

  故都情結(jié)

  清 牽牛花

  生命之味 秋味 靜 槐 蕊

  悲 涼 秋蟬 秋雨 秋棗 家國之思

  以情馭景 用景顯情 情景交融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3

  (1)

  地點:四川成都(第二屆“中華杯” 全國中學語文教師素質(zhì)教育課堂大賽)

  師:我們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古往今來,詠秋的佳作也實在太多太多,人們寫秋的著眼點也各不相同:

  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

  霜葉黃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飛,秋有形。

  但大體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頌秋。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也是頌秋,而面對這么多的精彩,他會怎樣獨運匠心,另辟蹊徑,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來賞析郁達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請大家打開書。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我們的賞析重點。(屏幕展示)

  1 領(lǐng)悟作家內(nèi)心的獨特感受,欣賞大自然的優(yōu)美景致;

  2 品味詩一般的語言、意境,品鑒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師:課前大家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下面請大家再快速地閱讀一遍課文,在閱讀中解決這樣一個問題:郁達夫是從哪個角度寫秋的?有人寫秋聲,有人寫秋形、秋色,他寫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來閱讀課文。

  師:找一找,找著了。可以劃一下,注意文中關(guān)鍵性的段子。

  (在學生閱讀中教師巡回,并給以提示,隨時解答學生閱讀中的困惑。)

  師:好,大家來說說他是從哪個角度來寫的?

  生:秋味。

  師:在哪一段找著的?

  生:第一段。

  師:對。他寫的是秋味。(屏幕展示)他從杭州趕上青島,又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只不過是想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這故都的秋味。這就是中心段,是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文字。我們一塊來讀讀。

  生:齊讀第一段

  師:看,文章一開篇,作者就緊扣題目,緊緊地圍繞著故都的秋這個著眼點來寫。那么他該怎樣賞玩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說,他在文中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來品味這個秋味的呢?有沒有具體的景物描寫?

  生:(開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閱讀,粗理課文的線索)

  師:有哪些景物描寫?你找到什么就說什么。

  生1:牽牛花

  生2:槐樹

  師:重點寫了槐樹的什么?

  生2:落蕊

  師:對。還有什么?

  生3:秋雨、秋蟬

  生4:果樹

  師:果樹中的哪一種?

  生4:棗樹

  師:好,我們按照寫作的先后順序來整理是:

  生: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用屏幕顯示)

  師: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郁達夫曾經(jīng)告訴我們,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

  生:是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師:在第幾段?

  生:第三段

  師:好。大家自己讀一讀

  生:(自由誦讀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師:那我們來想一想,這些平素讓他魂牽夢縈的景色,現(xiàn)在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安排嗎?

  師: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鑒一下別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對自己有所啟發(fā)?想通了就說。

  生1:我不會這樣安排,但我覺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認為他是從秋味這個角度來寫故都的秋的,而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更能表現(xiàn)秋味,它們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選擇它們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從平凡中寫出不平凡的味道來。

  生3: 作者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師: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鳴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過,我們中是不是有沒有到過的?(學生中有點頭的)所以,若你寫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溝通。很有道理。還有其他的解釋嗎?

  生4:從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就這么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

  生5:回到了故鄉(xiāng),會感到一草一木都是親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

  師:好,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但大家不知道注意過這樣一個現(xiàn)象了沒有。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們成都來,在沒有來成都的時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樂山大佛等,但來的這幾天由于準備參加比賽我還沒有時間去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們成都的文化氛圍,那種成都味呢?

  生:不是!

  師:不是。前天,我一下火車,撲面的麻辣燙味,盈耳的異地口音已經(jīng)讓我這個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與眾不同。后來當我走在大街上、特別是走在小街里巷中,聽著異樣的叫賣聲,看著兩旁琳瑯的成都風味的小賣,我覺得我已經(jīng)深深地被我們成都味包裹了起來。我沒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經(jīng)感覺到了十足的成都味。那為什么我來了之后和沒有來之前在河南的時候的感覺不一樣呢?

  生:不一樣。

  生:去過。

  師:你沒有去的時候一想起北京你腦海里出現(xiàn)的是什么?

  生:故宮、天安門、長城……

  師:對,是北京的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種京味呢?

  生:不是。

  師:我們在那小胡同里舊能感覺到那種京韻京味。所以郁大夫沒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寫的不一致,我們能夠理解。這是一個方面。另外我們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勝。這是歷史留下來的外在的印痕,而外來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滲透于骨髓里的傳統(tǒng)神韻,卻存在與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生:吵鬧的、擁擠的。

  師:是吵鬧的、擁擠的。也就是說給人的感覺是暖的、熱的。如果寫這些地方,和我們本文的基調(diào)一致嗎?吻合嗎?

  生:不吻合。

  師: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所以,你看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的作者就點到為止。再加上我們剛才說的那些原因,所以雖然讓他魂牽夢縈,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這就是圍繞中心來選材,這樣寫就叫不蔓不枝。

  師:我們剛才說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調(diào)是什么?

  生:清、靜、悲涼。(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用屏幕顯示)

  師: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一段。

  師: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關(guān)鍵的字詞劃出來。

  師:本文的基調(diào)是清、靜、悲涼,但作者在寫起來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生1:槐蕊偏重于“靜”。

  生2:牽牛花偏重于“清”。

  生3:秋雨偏重于“悲涼”。

  師:秋蟬、秋棗呢?

  生4:秋蟬、秋棗偏重于悲涼。

  師:從哪兒看出了?

  生4:從秋蟬的叫聲中,秋棗的生存環(huán)境中可以看到。

  師: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順序是按照清、靜、悲涼來排列的。非常對應(yīng)。牽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靜,秋雨、秋蟬、秋棗突出的是悲涼。(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我們先來看看對牽牛花的描寫。大家自己來讀一讀關(guān)于牽牛花的描寫。在讀的過程中注意,作者描寫牽牛花重點描寫了牽牛花的什么?

  生:讀。

  師:寫了牽牛花的什么?

  生:花色。

  師:對,郁達夫并沒有寫牽牛花搖曳參差的藤蔓,也沒有寫牽牛花扶疏映襯的花葉,而是寫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說的?

  生:“牽牛花以蘭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

  師:作者為什么這樣說?你覺得這種花色的選擇合理嗎?

  生1:我覺得合理,因為這樣符合全文的基調(diào)。白色和蘭色比較清靜,而紫黑色和紅色熱鬧嘛。

  師:紅色熱鬧,紫黑色熱鬧嗎?

  生1:紫黑色太濃了,顯示的基調(diào)也太濃了。

  師:對,太低沉、太壓抑、太過于冰涼了。誰還有補充?

  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顏色,蘭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個“清”字。

  師:補充的非常好!我們知道,蘭色和白色屬于冷色:藍色,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diào),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不過作者仍嫌不夠,在牽牛花出場前,他特意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diào)的清涼的氛圍:破屋、濃茶、碧天、馴鴿、尖細且長的草,這個時候再加上牽牛花的藍朵,真的讓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氣撲面而來。每次我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這兩句詩,大家一塊讀一讀。

  生:“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

  師:王安石罷相后無事可做,整日尋芳攬勝打發(fā)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shù)落花,一個“久”字只是說他數(shù)的久嗎?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師:是的。可以說,郁達夫這時的心境和王安石頗有相同之處,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清靜閑暇中透出了落寞。我們平時有沒有去關(guān)注一種花以什么顏色為最好?

  生:沒有。

  師:為什么?

  生1:沒有時間

  生2:沒有心情。

  師:這紫色的牽牛花描寫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氣,而要表現(xiàn)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這是對牽牛花的描寫。好我們一塊再來讀一遍,體會體會“清”字是怎樣貫穿其中的。

  生:讀課文相關(guān)語段。(然后師生一起讀。)

  師:寫靜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了,是以喧鬧襯靜。但郁達夫并沒有走前人的這個老路,他是怎么來寫著這清秋的寂靜呢?

  生:借助槐蕊。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靜”?

  生: 讀

  師: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出了靜?可以自由發(fā)言。

  生1:“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沒有聲音,靜!

  師:很直接的。其他同學呢?

  生2:不僅聲音沒有,連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聲音沒有,是靜;氣味也沒有,更靜;微細和柔軟的觸覺已經(jīng)難以感覺了,而作者卻能感觸得到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份靜已不僅僅是環(huán)境的寂靜了,我覺得還有心境的寧靜。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4

  郁達夫

  教學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2、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chuàng)設(shè)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tǒng)一。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根據(j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lǐng)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guān)系。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一、導入  課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所以,縱然是客居他鄉(xiāng)、徹夜難眠,在《臨安春雨初霽》中,陸游還會給我們留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在《再別康橋》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輕詠:“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那么,秋天呢?(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我說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白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有人登高,筆下出現(xiàn)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xiàn)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體會蘊含在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板書:讀懂客觀現(xiàn)實,體會思想感情) 

  二. 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讀這篇課文。 

  三. 探討課文內(nèi)容 

  1.討論: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xiàn)實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 

  明確:總領(lǐng)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板書:清、靜、悲涼) 

  2. 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劃來表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 

  清晨靜觀、 落蕊輕掃、 秋蟬殘鳴、 閑話秋雨、 佳日勝果。  (板書: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3.品味詞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 

  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涼。) 

  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境地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郁達夫?qū)憽肮识嫉那铩保o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 

  4.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

  點撥:因為“紅”的暗色調(diào)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 

  5.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又為何喜歡呢? 

  點撥:作者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 

  色調(diào)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6. 作者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點撥:為了對比,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7.大家這堂課心情怎樣?  

  學生答:老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心里感到壓抑。  

  點撥:就要這個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你才真的讀進去了,品嘗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須走出這種感覺,因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是那個特定時代的寫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國早已進入改革振興時期,嶄新的時代,激發(fā)我們的當是壯志豪情。

  ★ 我們不妨來找一下,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nèi)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 

  4.統(tǒng)觀整篇課文,作者除了運用細膩的描寫來展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之外,開篇和結(jié)尾還用了怎樣的寫法? 

  明確:對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揚此,突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北國之秋勝于南國,從而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熱愛。 

  5.關(guān)于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有兩種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的,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的。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教者認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飽嘗一嘗”;在文章的結(jié)尾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6.作者為什么不用明快的筆調(diào)來頌秋呢? 

  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岐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滿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這種感受在當時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跡。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嗎? 

  由此可見,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jīng)歷。 

  ★現(xiàn)在我們再來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下才有秋。 

  作者寫作是這樣,讀者閱讀文學作品也是這樣,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四.總結(jié):

  在比較中理解重點和難點

  在閱讀《故都的秋》一文時,我們不妨從文章的“文眼”、“感情基調(diào)”、“選材立意”等方面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一番比較,這樣不僅可以重溫舊知識,而且能較好地理解《故都的秋》一文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之一:“文眼”的理解:通過《荷塘月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道了該文的文 眼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因為不管是文章的構(gòu)思,還是材料的安排,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都是在它的統(tǒng)領(lǐng)下有不紊地展開的,它是該文的核心所在,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牛鼻子”。與之相同,《故都的秋》第一小節(jié)中“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 來得靜,來得悲涼”這一句, 不管是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方面,都無可置疑地起著統(tǒng)帥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神”之所在。因此,可以明確地認定它是該文的“文眼”。 

  重點之二:感情基調(diào)的把握。在學習《荷塘月色》一文時, 我們已經(jīng)明確,朱自清“這幾天”之所以“心里頗不寧靜”,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于一片黑暗之中,面對腐敗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心里是一團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由此可見,“不滿現(xiàn)實,并幻想超脫現(xiàn)實”構(gòu)成了該文的感情基調(diào)。同樣,郁達夫?qū)懽鳌豆识嫉那铩纺嵌螘r間,中國社會正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的心情也非常苦悶。本來,郁達夫一家于1933年4月從上海遷居杭州, 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脅,想找一個寧靜安謐的地方。然而,遷居杭州以后,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寧靜,有時甚至充滿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積著巨大的苦悶。1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詩的后面 寫道:“近來生活為左右所夾,頗覺煩悶,精神軀體都不能自由……。”為此,他將寄情山水作為治療內(nèi)心煩惱和郁悶的良方。由此可知,“內(nèi)心苦悶”并力圖排解苦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寫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感情基調(diào)。

  重點之三:也是閱讀本文的難點:選材和立意的研究。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荷塘月色》一文的選材和立意。作者在突出自己“心里頗不寧靜”以后,先是“忽然想 起日日走過的荷塘”, 于是信步來到荷塘邊,并對“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作了一番盡情的描寫。很顯然,作者此時“忽然”想起荷塘,并不是因為他對荷塘有看特別深厚的感情,特別深厚的感情,也不是特地為了對“素雅”、“恬靜”、“朦朧”的荷塘月色作一番深情的贊美,而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來排遣內(nèi)心的煩悶。當這一努力失敗后,作者又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其實這是作者為排遣內(nèi)心的苦悶再次所作的努力,結(jié)果是再一次失敗了。這樣的選材,這樣的構(gòu)思,深刻反映了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力圖尋找解脫但又無能為力的心跡。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先從“清”、“靜”、“悲涼”三個方面對“故都的秋”作了歸納,接著,作者分別選取了能體現(xiàn)這三個方面特點的景物如“藍色、白色、粉紅色的牽牛花”、“槐樹的落蕊”、“衰弱的蟬聲”和“透著濃濃涼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繪。作者之所以要著力描寫故都這些帶有“清靜感”和“悲涼感”的景物,而不去描繪火一般的香山紅葉和明鏡似的昆明湖水,其主要目的恐怕正是想借此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苦悶、寂寞與憂思,而并非像有些參考資料上籠統(tǒng)所說的是“贊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對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戀”等等,在這一點上,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作者為了排遣內(nèi)心的苦悶。明乎此,本文的立意也就不難明確了。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5

  嘉善高級中學 衛(wèi)中英

  一、 教材分析 1、 單元教學要求 我所說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lǐng)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通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gòu)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欣賞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筆下“景”的獨特之美,進而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品讀出作家蘊含于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tài)與志趣的賞析目的。在鑒賞閱讀中,既要調(diào)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也要輔之以抽象思維,更要注意學生美感思維的激發(fā)。 2、 文章特點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nèi)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xiàn)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古往今來,對于“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么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涂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tài)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說、散文、詩詞、文論等諸多領(lǐng)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而熱情坦蕩的鮮明風格。這一風格體現(xiàn)在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善于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shù)形式,風格卻很統(tǒng)一,正如郁達夫自己所說,在散文中“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不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zhì),發(fā)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調(diào)子,充滿了內(nèi)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xiàn)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而這篇散文寫于1934年,作者正處于苦悶時期。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寫了故都秋色,抒發(fā)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xiàn)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關(guān)系,卻都能相提并論。表達方面: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xiàn)。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清。這就是以清馭景,以清顯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二、 學情介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chǔ)、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對象是重點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chǔ)較好。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調(diào)查得知,許多同學課外都喜歡看散文,興趣比較濃,尤其是女生,訂閱了《讀者》《散文》《美文》等雜志。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 教法、學法 《故都的秋》的教學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lǐng)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shè)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教學構(gòu)思: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結(jié)構(gòu)全文。 1、 朗讀感受 重視誦讀、美讀。詩歌單元養(yǎng)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fā)展,訓練美讀。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教師應(yīng)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yīng)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懷。要求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來讀。讀出課文中美好的感情來。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2、 設(shè)疑討論 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志與意趣,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gòu)思,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xiàn)的。如何鑒賞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認為重點在于弄清其表現(xiàn)手法,理解描寫中寄托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細細品味優(yōu)美、含蓄、雋永的語言。(1)表現(xiàn)手法 閱讀指導 閱讀借景抒情類散文,關(guān)鍵是處理好景與情之間的關(guān)系,往往是情為主,景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兩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緣情托景,情景渾然一體。 閱讀實踐(學生活動為主) 以情馭景,主要是選景。作者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使他內(nèi)心投下了憂郁和冷落的陰影,因此,他追求“清”“靜”,心頭籠罩淡淡的“悲涼”(可借助《預習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為如此,作者所觀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他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他也不寫。由于情的驅(qū)使,他選擇了最能表現(xiàn)自己感受的載體:清晨院子所見景物;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等等。感情與之融為一體。 以情顯景,主要是繪景。如第一幅畫,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廈);泡——一碗濃茶(一杯香茗);看——碧綠的天色(火紅的日出);聽——訓鴿的飛聲(喜鵲的叫聲)。比較可見,作者所選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靜、悲涼。(2)品味揣摩語言 重點品讀“槐樹的落蕊”和“秋風秋雨”兩段。這兩段文字像輕輕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這里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diào)。 為何確立上述教法學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培養(yǎng)語感。這也是語文學科特點和規(guī)律的要求。 其次,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這句話辨證地闡述了教材、教師、教學三者的關(guān)系,“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這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學,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現(xiàn)代教學論的核心是確立教師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認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引發(fā)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提倡教學民主”等主張,從而要求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知規(guī)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對知識初步獲得整體印象后,會有意識地進入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四、 教學過程 1、 教學目標:(1)學習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2)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3)品味揣摩語言,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2、 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jié)合。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 教學準備 印發(fā)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制作幻燈片(古代有關(guān)秋的詩句) 4、教學實施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學生回答問題,暢談感受,回憶關(guān)于秋的詩文。 教師歸納總結(jié):秋天,一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里,各種莊稼陸續(xù)成熟了,果園里,各種果樹都碩果累累,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怡;另一發(fā)面也會給人帶來破敗、凄涼之感。西風漸緊,北雁南飛,滿天枯葉紛飛,田野里,收獲后,一片狼藉,沒有了茂盛碧綠的景象,西北風中夾雜著冬的寒意,讓人心緒悲涼。因此,在歷代寫景狀物的詩文中,寫秋景狀秋物的篇章數(shù)不勝數(shù),名篇迭出。(二)、提供相關(guān)材料,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電腦顯示如下資料: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名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賦》 關(guān)于秋的景觀圖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圖片,如香山紅葉、北海、陶然亭等。 學生通過上述圖文的欣賞,自然會沉靜在秋意之中,對本文會產(chǎn)生濃厚的求知欲。 教師點撥: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了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lǐng)略故都的秋味。(三)、聽朗讀錄音(十分鐘)(四)、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朗讀)“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 “清”——清閑 恬靜 安謐 “靜”——細膩 幽遠 幽靜 深邃 “悲涼”——落寞 衰落 蕭條 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 (五)、哪些景物體現(xiàn)了“清、靜、悲涼”的感情。朗讀、揣摩、體悟。 3-11段寫景(朗讀)。作者選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樹”,“秋蟬”,“秋雨”,“秋棗”等景物來描寫的。這些景物各具怎樣的特點? 教師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的天空(3) 秋槐的落蕊(4) 秋蟬的殘鳴(5) 秋雨的涼意(6-10) 秋棗的色彩(11)分別從不同的感覺品味揣摩: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視可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近看可以“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這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還有那“玉泉的夜月”,給人以高遠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秋聲:“西山的蟲唱”,“秋蟬衰落的殘聲”,是凄涼哀惋的。 秋色:既有“鴿蛋似的棗兒”從淡綠微黃到紅特的成熟過程,也有喇叭似的朝榮“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的主觀感受,顯示著秋之火熱與冷漠的統(tǒng)一。 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陣涼風,一層秋雨,平添了“無邊雨絲似愁長”的凄涼之味。 繼續(xù)提問:1、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因為紅的色調(diào)不符合悲涼的心境。) 2、棗子熟了不也是紅色的嗎?作者為何又喜歡呢?(淡黃微綠的色調(diào)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長,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森林越發(fā)顯得空寂。)(六)、故都秋的景物應(yīng)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 “一切景語皆情語”,點明了作家筆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著一定情感的,而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歷程的再現(xiàn),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聲……等這些景物的清閑、幽遠、幽靜、落寞、衰落、蕭條,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上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diào),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不相稱,因此散文的取材應(yīng)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以情馭景、以情顯景的方法。(七)、文章在刻意描繪的幾種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筆觸點到的還有哪些內(nèi)容?(朗讀開頭兩段和結(jié)尾兩段) 在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都點到了南北不同景點的特色:南國的蘇州、上海、杭州后廈門、香港、廣州的秋味,揚州的“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關(guān)于秋的議論,中外文人及其作品。(八)、綜觀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秋和南國秋的特點,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 北國之秋:清、靜、悲涼 南國之秋:慢、潤、淡 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秋天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秋的色彩濃重、天之高遠,使人處于其中,回味雋永。表現(xiàn)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揣摩“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的修辭。 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味。而文中的這四個比喻又是從飲食文化入手,讓人從飲食的“味”去領(lǐng)悟秋之“味”,讓人從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豐富生動的意象又令人讀后回味悠長,明了于胸。(九)、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敘述和描繪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 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是并行排列,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十)、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提示:此題在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郁達夫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cè)影,也就是說作者的審美眼光是與普通人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表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從賞景中體驗和感悟到了文化氣息,他以熱情洋溢的文字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賞秋文化的珍愛,課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蘊蓄著這種文化氣息和珍愛情感。一篇寫景散文能連通歷史人文,亦即表現(xiàn)出作者的人文關(guān)懷,讀來自然增添了許多“厚重”感。)

  五、 教后感想 這是一篇情深意濃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但由于寫作年代較遠,作者抒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困難主要在于一些“負面”情感難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消除時代隔閡。 感受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6

  教學目標:

  1、領(lǐng)悟作家內(nèi)心的獨特感受,深入體會故都秋的特點。

  2、品味詩一般的語言、意境,品鑒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與重點:

  分析情與景的關(guān)系。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秋季)那我們看到外面的樹啊、山啊是什么顏色啊?(綠色)你感受到秋的到來嗎?但是現(xiàn)在的北方卻已是秋意濃濃(圖片:北方的秋景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看看郁達夫是怎么比較南國與北國的秋。

  二、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1、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現(xiàn)代作家。浙江富陽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經(jīng)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

  2、寫作背景(投影):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離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 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題: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與“故都”結(jié)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四、課文分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古往今來,詠秋的佳作也實在太多太多,人們寫秋的著眼點也各不相同:

  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

  霜葉黃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飛,秋有形。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快速地閱讀一遍課文,在閱讀中解決這樣一個問題:郁達夫是從哪個角

  度寫秋的?有人寫秋聲,有人寫秋形、秋色,他寫的是什么?找一找,找著了。可以劃一下,注意文中關(guān)鍵性的段子。

  明確:第一段:秋味。(投影)他從杭州趕上青島,又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只不過是想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這故都的秋味。這就是中心段,是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文字。我們一塊來讀讀。文章一開篇,作者就緊扣題目,緊緊地圍繞著故都的秋這個著眼點來寫。那么他該怎樣賞玩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說,他在文中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來品味這個秋味的呢?有沒有具體的景物描寫?

  明確:(投影)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

  五幅。有:靜對藍朵、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人話秋、秋果將熟。

  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郁達夫曾經(jīng)告訴我們,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

  明確:第三段: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大家自己讀一讀(自由誦讀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那我們來想一想,這些平素讓他魂牽夢縈的景色,現(xiàn)在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安排嗎?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7

  以下是高中語文優(yōu)秀說課稿范文《故都的秋》,僅供參考!

  一、教材分析與學情狀況

  郁達夫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fā)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作者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nèi)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xiàn)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與作者無論是從年代上還是年歲上都相距甚遠,對于體味秋之悲涼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節(jié)課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感悟?qū)庫o美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這一單元為綜合表達單元,教學上要求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能力。為更有效地完成這一教學要求,就必須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將單元教學要求做為第三課時教學重點。

  根據(jù)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狀況,本節(jié)課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體味作者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據(jù)此教學目標,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設(shè)定如下:

  教學重點: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體味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閱讀、設(shè)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主要采取閱讀感知法、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8

  《故都的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要求

  我所說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lǐng)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通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gòu)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欣賞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筆下“景”的獨特之美,進而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品讀出作家蘊含于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tài)與志趣的賞析目的。在鑒賞閱讀中,既要調(diào)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也要輔之以抽象思維,更要注意學生美感思維的激發(fā)。

  2、文章特點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nèi)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xiàn)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古往今來,對于“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么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涂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tài)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說、散文、詩詞、文論等諸多領(lǐng)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而熱情坦蕩的鮮明風格。這一風格體現(xiàn)在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善于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shù)形式,風格卻很統(tǒng)一,正如郁達夫自己所說,在散文中“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不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zhì),發(fā)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調(diào)子,充滿了內(nèi)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xiàn)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而這篇散文寫于1934年,作者正處于苦悶時期。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寫了故都秋色,抒發(fā)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xiàn)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關(guān)系,卻都能相提并論。表達方面: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xiàn)。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清。這就是以清馭景,以清顯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二、學情介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chǔ)、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對象是重點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chǔ)較好。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調(diào)查得知,許多同學課外都喜歡看散文,興趣比較濃,尤其是女生,訂閱了《讀者》《散文》《美文》等雜志。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法、學法

  《故都的秋》的教學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lǐng)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shè)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教學構(gòu)思: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結(jié)構(gòu)全文。

  1、朗讀感受

  重視誦讀、美讀。詩歌單元養(yǎng)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fā)展,訓練美讀。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教師應(yīng)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yīng)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懷。要求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來讀。讀出課文中美好的感情來。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2、設(shè)疑討論

  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志與意趣,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gòu)思,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xiàn)的。如何鑒賞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認為重點在于弄清其表現(xiàn)手法,理解描寫中寄托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細細品味優(yōu)美、含蓄、雋永的語言。

  (1)表現(xiàn)手法

  閱讀指導

  閱讀借景抒情類散文,關(guān)鍵是處理好景與情之間的關(guān)系,往往是情為主,景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兩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緣情托景,情景渾然一體。

  閱讀實踐(學生活動為主)

  以情馭景,主要是選景。作者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使他內(nèi)心投下了憂郁和冷落的陰影,因此,他追求“清”“靜”,心頭籠罩淡淡的“悲涼”(可借助《預習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為如此,作者所觀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他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他也不寫。由于情的驅(qū)使,他選擇了最能表現(xiàn)自己感受的載體:清晨院子所見景物;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等等。感情與之融為一體。

  以情顯景,主要是繪景。如第一幅畫,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廈);泡----一碗濃茶(一杯香茗);看----碧綠的天色(火紅的日出);聽----訓鴿的飛聲(喜鵲的叫聲)。比較可見,作者所選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靜、悲涼。

  (2)品味揣摩語言

  重點品讀“槐樹的落蕊”和“秋風秋雨”兩段。這兩段文字像輕輕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這里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diào)。

  為何確立上述教法學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培養(yǎng)語感。這也是語文學科特點和規(guī)律的要求。

  其次,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這句話辨證地闡述了教材、教師、教學三者的關(guān)系,“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這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學,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現(xiàn)代教學論的核心是確立教師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認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引發(fā)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提倡教學民主”等主張,從而要求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知規(guī)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對知識初步獲得整體印象后,會有意識地進入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四、教學過程 

  1、教學目標 :

  (1)學習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

  (3)品味揣摩語言,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2、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jié)合。

  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學準備

  印發(fā)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制作幻燈片(古代有關(guān)秋的詩句)

  4、教學實施

  (一)、溫故知新,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學生回答問題,暢談感受,回憶關(guān)于秋的詩文。

  教師歸納總結(jié):秋天,一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里,各種莊稼陸續(xù)成熟了,果園里,各種果樹都碩果累累,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怡;另一發(fā)面也會給人帶來破敗、凄涼之感。西風漸緊,北雁南飛,滿天枯葉紛飛,田野里,收獲后,一片狼藉,沒有了茂盛碧綠的景象,西北風中夾雜著冬的寒意,讓人心緒悲涼。因此,在歷代寫景狀物的詩文中,寫秋景狀秋物的篇章數(shù)不勝數(shù),名篇迭出。

  (二)、提供相關(guān)材料,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電腦顯示如下資料: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賦》

  關(guān)于秋的景觀圖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圖片,如香山紅葉、北海、陶然亭等。

  學生通過上述圖文的欣賞,自然會沉靜在秋意之中,對本文會產(chǎn)生濃厚的求知欲。

  教師點撥: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了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lǐng)略故都的秋味。

  (三)、聽朗讀錄音(十分鐘)

  (四)、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朗讀)“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

  “清”----清閑恬靜安謐

  “靜”----細膩幽遠幽靜深邃

  “悲涼”----落寞衰落蕭條

  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

  (五)、哪些景物體現(xiàn)了“清、靜、悲涼”的感情。朗讀、揣摩、體悟。

  3-11段寫景(朗讀)。作者選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樹”,“秋蟬”,“秋雨”,“秋棗”等景物來描寫的。這些景物各具怎樣的特點?

  教師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的天空(3)

  秋槐的落蕊(4)

  秋蟬的殘鳴(5)

  秋雨的涼意(6-10)

  秋棗的色彩(11)

  分別從不同的感覺品味揣摩: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視可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近看可以“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這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還有那“玉泉的夜月”,給人以高遠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秋聲:“西山的蟲唱”,“秋蟬衰落的殘聲”,是凄涼哀惋的。

  秋色:既有“鴿蛋似的棗兒”從淡綠微黃到紅特的成熟過程,也有喇叭似的朝榮“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的主觀感受,顯示著秋之火熱與冷漠的統(tǒng)一。

  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陣涼風,一層秋雨,平添了“無邊雨絲似愁長”的凄涼之味。

  繼續(xù)提問:1、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因為紅的色調(diào)不符合悲涼的心境。)

  2、棗子熟了不也是紅色的嗎?作者為何又喜歡呢?(淡黃微綠的色調(diào)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長,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森林越發(fā)顯得空寂。)

  (六)、故都秋的景物應(yīng)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

  “一切景語皆情語”,點明了作家筆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著一定情感的,而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歷程的再現(xiàn),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聲……等這些景物的清閑、幽遠、幽靜、落寞、衰落、蕭條,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上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diào),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不相稱,因此散文的取材應(yīng)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以情馭景、以情顯景的方法。

  (七)、文章在刻意描繪的幾種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筆觸點到的還有哪些內(nèi)容?(朗讀開頭兩段和結(jié)尾兩段)

  在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都點到了南北不同景點的特色:南國的蘇州、上海、杭州后廈門、香港、廣州的秋味,揚州的“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關(guān)于秋的議論,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八)、綜觀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秋和南國秋的特點,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

  北國之秋:清、靜、悲涼

  南國之秋:慢、潤、淡

  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秋天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秋的色彩濃重、天之高遠,使人處于其中,回味雋永。表現(xiàn)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揣摩“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的修辭。

  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味。而文中的這四個比喻又是從飲食文化入手,讓人從飲食的“味”去領(lǐng)悟秋之“味”,讓人從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豐富生動的意象又令人讀后回味悠長,明了于胸。

  (九)、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敘述和描繪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

  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是并行排列,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十)、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提示:此題在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郁達夫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cè)影,也就是說作者的審美眼光是與普通人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表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從賞景中體驗和感悟到了文化氣息,他以熱情洋溢的文字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賞秋文化的珍愛,課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蘊蓄著這種文化氣息和珍愛情感。一篇寫景散文能連通歷史人文,亦即表現(xiàn)出作者的人文關(guān)懷,讀來自然增添了許多“厚重”感。)

  五、教后感想

  這是一篇情深意濃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但由于寫作年代較遠,作者抒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困難主要在于一些“負面”情感難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消除時代隔閡。

  感受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摘自:《山東省日照實驗高中》)

  《故都的秋》教案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唐惠忠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所以,縱然是客居他鄉(xiāng)、徹夜難眠,在《臨安春雨初霽》中,陸游還會給我們留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的康橋,在《再別康橋》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輕詠:“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那么,秋天呢?(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我說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1、有人獨立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2、有人登高,筆下出現(xiàn)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

  3、有人在秋日里徘徊,耳目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想到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一場秋雨過后,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xiàn)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板書:讀懂客觀現(xiàn)實,體會思想感情)

  二、學生朗讀課文3--11段,注意:宜慢不宜快,應(yīng)認真體會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思

  想感情。

  三、探討課文內(nèi)容

  1、討論: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與“故都”結(jié)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xiàn)實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

  明確:文章的總領(lǐng)句(即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板書:清、靜、悲涼)此句提綱挈領(lǐng),籠罩全文。

  如果試作簡省:“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靜、悲涼。”意思一點沒變,可意味、情味大變,可見作者用語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個濃重抒情的調(diào)子。

  2、   課文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畫來表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呢?

  明確:主要是刻畫了五種景況: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話秋雨、佳日勝果。(板書: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3、思考: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

  明確: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這是境的悲涼)。

  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寫秋蟬----“衰弱的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雖然寫到“紅”,卻是“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4、小結(jié):郁達夫?qū)憽肮识嫉那铩保o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

  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

  5、我們不妨歸納一下,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明確: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nèi)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

  6、統(tǒng)觀整篇課文,作者除了運用細膩的描寫來展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之外,開篇和結(jié)尾部分還運用了怎樣的寫法?

  明確:以南國之秋的“慢”“潤”“淡”來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色彩濃重,味道醇厚。其目的是抑彼而揚此,突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北國之秋勝于南國,從而表達對故都的秋的熱愛之情。

  四、布置作業(yè) 

  1、  熟讀課文,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到數(shù)段文字背出來。2、思考課后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揣摩其中的佳句和精彩的描寫

  二、誦讀第12段,找出中心句并探討本段的作用

  三、討論三個問題

  1、本文描寫秋景,是以什么為序的?

  2、關(guān)于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所以“我”不遠千里也要“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結(jié)尾還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板書: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3、作者為什么不用明快的筆調(diào)來頌秋呢?

  (1)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2)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這種感受在當時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跡。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嗎?

  由此可見,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景物,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jīng)歷。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2、完成《課課練》;3、預習下文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9

  一、教材分析

  1、 單元教學要求

  《故都的秋》編排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本單元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lǐng)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通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gòu)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進而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品讀出作家蘊含于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tài)與志趣的賞析目的。

  2、文章特點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nèi)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xiàn)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么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涂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于是他的散文發(fā)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充滿了內(nèi)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xiàn)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3、時代背景: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而這篇散文寫于1934年,作者正處于苦悶時期。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寫了故都秋色,抒發(fā)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的教學對象是重點高中二年級的文科學生,應(yīng)該說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chǔ)較好。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調(diào)查得知,許多同學課外都喜歡看散文,興趣比較濃,訂閱了《讀者》《散文》等雜志。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法、學法

  《故都的秋》的教學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lǐng)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shè)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教學構(gòu)思: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結(jié)構(gòu)全文。

  1、朗讀: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yīng)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并運用提供的朗讀素材進行跟讀、自讀、情讀(有感情的朗讀)、變讀(對原錄音材料在朗讀中處理不好的地方進行調(diào)整美化),注意語速、節(jié)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

  2、設(shè)疑討論: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志與意趣,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gòu)思,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xiàn)的。如何鑒賞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認為重點在于弄清其表現(xiàn)手法,理解描寫中寄托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細細品味優(yōu)美、含蓄、雋永的語言。

  (1)表現(xiàn)手法:閱讀借景抒情類散文,關(guān)鍵是處理好景與情之間的關(guān)系,往往是情為主,景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兩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緣情托景,情景渾然一體。 閱讀實踐(學生活動為主) 以情馭景,主要是選景。作者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使他內(nèi)心投下了憂郁和冷落的陰影,因此,他追求“清”“靜”,心頭籠罩淡淡的“悲涼”(可借助《預習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為如此,作者所觀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他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他也不寫。由于情的驅(qū)使,他選擇了最能表現(xiàn)自己感受的載體:清晨院子所見景物;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等等。感情與之融為一體。 以情顯景,主要是繪景。如第一幅畫,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廈);泡——一碗濃茶(一杯香茗);看——碧綠的天色(火紅的日出);聽——訓鴿的飛聲(喜鵲的叫聲)。比較可見,作者所選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靜、悲涼。

  (2)品味揣摩語言 重點品讀“槐樹的落蕊”和“秋風秋雨”兩段。這兩段文字像輕輕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這里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diào)。

  為何確立上述教法學法?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培養(yǎng)語感。這也是語文學科特點和規(guī)律的要求。其次,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現(xiàn)代教學論的核心是確立教師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認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引發(fā)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提倡教學民主”等主張,從而要求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知規(guī)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對知識初步獲得整體印象后,會有意識地進入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四、教學過程 

  1、   教學目標 :

  (1)學習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

  (3)品味揣摩語言,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2、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jié)合。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學準備:印發(fā)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制作幻燈片(古代有關(guān)秋的詩句)

  4、教學實施:

  (1)溫故知新,導入  新課。

  (2)提供相關(guān)材料,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電腦顯示《滕王閣序》、《天凈沙·秋思》、《琵琶行》、《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山居秋暝》等文字資料,再顯示關(guān)于秋的景觀圖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圖片,如香山紅葉、北海、陶然亭等。)教師點撥: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了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lǐng)略故都的秋味。

  (3)、聽朗讀錄音(十分鐘)

  (4)、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

  (5)、哪些景物體現(xiàn)了“清、靜、悲涼”的感情。朗讀、揣摩、體悟。五幅秋景圖: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蟬的殘鳴;秋雨的涼意;秋棗的色彩。分別從不同的感覺品味揣摩:秋光、秋聲、秋色、秋味。這些景物的清閑、幽遠、幽靜、落寞、衰落、蕭條,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上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diào),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不相稱,因此散文的取材應(yīng)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以情馭景、以情顯景的方法。

  (6)、文章在刻意描繪的幾種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筆觸點到的還有哪些內(nèi)容?

  (7)、綜觀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秋和南國秋的特點,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

  (8)、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敘述和描繪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教師點明: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是并行排列,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9)、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提示:此題在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

  五、預期效果:

  這是一篇情深意濃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但由于寫作年代較遠,作者抒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困難主要在于一些“負面”情感難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消除時代隔閡。感受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教學設(shè)想。同時,我以為優(yōu)秀的作品應(yīng)具有無限的張力,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挖掘甚至是重新的建構(gòu),學生應(yīng)該借此寫一篇有質(zhì)量的“個性化作文”,為豐富我們所承擔的中央教科所課題內(nèi)容。教師引導學生學上習、評價文章,仿寫散文。

  六、輔助手段:

  學生借助課件中的錄像等媒體體驗作者的情思。朗讀水平低的同學可以借助錄音一步步的跟讀甚至是反復聽讀;朗讀水平高的同學可以放棄聽讀,也可以去研究專家的朗讀。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10

  《故都的秋》是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自讀課文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大標題是“走進自然”,通過學習本篇散文,引領(lǐng)學生領(lǐng)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高一《故都的秋》語文說課稿,希望大家喜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鑒賞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本課又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lǐng)啟、示范作用。(根據(jù)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二、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散文知識已經(jīng)有所接觸,已經(jīng)感受了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鑒賞層面不夠深入,教師要適當引導、培養(yǎng)人文意識,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guī)律之門。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

  2、培養(yǎng)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與價值目標:

  關(guān)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確立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四、教學重點:聽讀朗讀,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

  五、教學方法

  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此我考慮到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chǔ)、現(xiàn)有困難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讀法和設(shè)疑討論法兩種方法。

  1、朗讀法。朗讀有助于學生品味本文的語言美,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設(shè)疑、討論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感,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gòu)思,優(yōu)美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xiàn)的。設(shè)疑、討論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預習題:利用網(wǎng)絡(luò)或參考書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作品的寫作背景,尋找有關(guān)描寫秋景的詩文。

  1、情景導入:多媒體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并展示京城秋景圖片,以濃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圍,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音樂結(jié)束,我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學生暢談感受,朗誦收集到的關(guān)于秋天的詩文。

  如詩: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劉禹錫)

  如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王維《山居秋暝》歐陽修《秋聲賦》

  學生欣賞圖文,并沉靜在秋意之中,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鮮明的個性,選擇了獨特視角,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創(chuàng)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lǐng)略故都的秋味。(屏幕顯示課題和作者。)

  2、整體感知

  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及有關(guān)課文意境畫面。接著朗讀指導,讓學生整體感知作品。

  由于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jīng)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yīng)當結(jié)合作者思想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讀完以后,抓住“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提問:“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自然就把學生引入教學過程的第三個步驟)

  3、深入研讀文本

  屏幕顯示(學生找出的“故都秋味”詞語)“清、靜、悲涼”,并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屏幕顯示:“客觀實景、主觀情感”。

  接著繼續(xù)提問:為了體現(xiàn)故都的秋味,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速讀課文,讀后,自由發(fā)言。最后,多媒體展示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然后,我設(shè)計三個問題,屏幕顯示,讓學生分組討論。

  (1)、故都的秋景本應(yīng)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為什么不寫紅葉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織的頤和園、明澈如鏡的昆明湖,而只選取了表現(xiàn)“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呢?

  (2)、作者對故都的秋,態(tài)度如何呢?結(jié)合具體語言,體察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麗而不膚淺,那你是否也會因它愛不能寐,沉浸其中,也會“清、靜、悲涼起來呢?為什么?

  這一過程著重解讀其人文內(nèi)涵,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是教學難點。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分工與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課前收集了解到的資料,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深切體會作者對故都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的由來,從而深層次理解本文的豐富內(nèi)涵。

  分組討論、發(fā)言后我作簡要點評。

  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guān)情。對于同一輪明月,高興的人寫她,她在笑;憂郁的人寫她,她在愁。正所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見之景,寫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表明其平民意識。

  郁達夫從生活中體會到許多悲苦和憂愁但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著一顆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態(tài)度和眼光觀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美好的一面。可見其人文精神。

  結(jié)合作者生平和背景分析他并非真正沉淪,而是在內(nèi)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表達了對國事的隱憂,他不寫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淪的表現(xiàn)。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悶不甘沉淪”。

  4、拓展學習

  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關(guān)《故都的秋》拓展學習的命題,比如:《故都的秋》的詩化表現(xiàn)。文人眼中的秋。學生也可選擇自己另外的命題研究學習。

  5、結(jié)束語:同學們,今天在郁達夫先生展現(xiàn)的一個秋天的背景里,我們以朗讀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進故都的秋,現(xiàn)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設(shè)計依據(jù):本環(huán)節(jié)采用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來突破教學目標。心理學家認為,合作與交流,可以使學生的大腦活躍,有利于互相啟發(fā),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啟學生的探究思維。本節(jié)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設(shè)計意圖:通過分組合作探究,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整理散文取材特點,從而實現(xiàn)知識目標,突破教學重點。)

  (四)三讀文本(學生誦讀),進一步涵詠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約10分鐘)

  請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12自然段,其他同學完成一項任務(wù):這一段可否去掉?為什么?

  學生思考、圈畫、交流、討論,然后小組發(fā)言,其他小組補充,教師從旁予以點撥,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思想情感。

  明確:

  作者要創(chuàng)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這里是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這一段采用議論,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為了突出故都之秋。

  (設(shè)計意圖: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充分把握本文的教學內(nèi)容,深刻體悟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對秋的禮贊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五)四讀文本,賞析散文語言,獲得審美體驗。(10分鐘)

  請你選擇一段你認為寫的較好的文字,從語言和手法的角度進行賞析。

  明確:

  1、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解析: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tài)、動作,如“細數(shù)”“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總的來說表現(xiàn)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解析:這里寫了視覺、觸覺形象。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寫觸覺給讀者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3、仿照下列句子的格式,各寫一組句子。

  ①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水并不是名茶,也不是佳釀,那是一種半有半無的狀態(tài),在品味水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②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比起江南的水來,正像是森林之與樹木,天空之與飛鳥,小草之與野花,山川之與大地。

  (設(shè)計意圖:通過學生對精彩段落的賞析,可以把握散文語言的韻味,深切體會作者蘊含在語言中的細膩情感,同時學習本文運用語言的手法,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六)小結(jié):(1分鐘)

  郁達夫?qū)?ldquo;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情感細膩,分外感人。

  (七)作業(yè):(1分鐘)

  寫作訓練:正值金秋,對于我們家鄉(xiāng)的秋天,你也一定有著深厚的感情,就請你拿起自己的筆,仿照《故都的秋》的寫法,為家鄉(xiāng)的秋也寫一曲贊歌吧。

  (設(shè)計意圖:進一步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在仿寫的過程中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同時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之《故都的秋》,希望同學們閱讀后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祝大家閱讀愉快。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11

  下面是高一語文的說課稿范文《故都的秋》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故都的秋》說課稿

  一、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篇寫景抒情散文,是現(xiàn)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了對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戀之情。“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本課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lǐng)啟、示范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鑒賞的方法,培養(yǎng)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guī)律之門。

  2.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對散文并不陌生,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的能力主要還停留在初讀和泛讀上,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與指點。

  3.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第四學段的學生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位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shù)技巧的表現(xiàn)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據(jù)新對教材、學情以及新課標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色;進一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guān)系;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散文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本文文筆的清新、雋永、親切,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領(lǐng)會作者由衷的熱愛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并體會作者當時心中的孤寂、悲涼。

  4.教學重難點:

  由于本文主要描寫故都的秋景,以景來抒情,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因為高一的學生鑒賞散文的水平不高,并且又由于作者所處的年代已遠,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感悟景物中所蘊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活動評價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堂教學時的現(xiàn)場效果,即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評價將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并將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jié)合的方式。比如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提問:為了體現(xiàn)故都的秋味,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請平時不愛發(fā)言或能力不足的學生作答,一旦找到了景物,就會即使給予表揚和鼓勵。在安排小組討論時,由于問題都較為復雜,有一定難度,所以主要強調(diào)的是合作參與意識,因此我會對學生的積極參與給予肯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對鑒賞小說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深刻主題產(chǎn)生興趣。

  三、教學設(shè)計

  美文需要美讀,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朗讀體會法將貫穿本課的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我會努力引導學生在讀中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將采用感受秋景、初讀秋景、細讀秋景、品味秋景、拓讀秋景五個步驟來設(shè)計本課。在導入及分品讀秋景環(huán)節(jié),我還會使用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用直觀的方式來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為了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參與,感受故都秋景的美麗,我設(shè)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感受秋景

  用多媒體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同時展示京城秋景圖片,以濃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圍,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提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暢談感受,回憶或朗誦描寫秋天的詩文。引出郁達夫筆下的秋有怎樣的特點以及態(tài)度。

  (二)分享資料,初讀秋景

  1.課前學生通過預習,解決生字詞。搜集背景資料,學生分享,教師補充,在整體上了解本文的情感態(tài)度與作者的寫作風格。

  2. 運用多媒體配樂范讀,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guān)鍵詞句,概括每段的段意,理清文章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

  (三)反復朗讀,細讀秋景

  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教師適時指導點撥。

  1.“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學生找出相應(yīng)的詞語后,屏幕顯示“清、靜、悲涼”,再次強調(diào)文章的基調(diào)。體會客觀實景與主觀情感的融合。

  2.為了體現(xiàn)故都的秋味,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速讀課文,讀后,自由發(fā)言。最后,多媒體展示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3.引導學生學習小院晨景圖。體會作者對于冷色調(diào)的偏愛,對細微聲音的描寫,從而體會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通過作者對殘缺零落的景物的描寫,體會故都秋的悲涼。從而體會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色彩。

  4.學生自己誦讀、探討,研究4-11自然段,進行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分析。重點引導雨后閑話圖里都市閑人部分的學習,引導學生體會郁達夫創(chuàng)作思想中的平民思想、平民意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習小院晨景圖,主要是為了交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學會分析景物進而體會景物所含之情。

  (四)品讀秋景,體悟感情

  學生提出質(zhì)疑或由我啟發(fā)提問,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學生自評,其他學生再評。

  1.故都的秋景本應(yīng)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了表現(xiàn)“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

  2.北國的秋和故都的秋,都是同一個地點,但為什么要用故都的秋做題目?

  引導學生結(jié)合文章的寫作背景,體會“故都”二字深切的眷念之意,感受到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手法,進一步的領(lǐng)悟作者心境的清、靜、悲涼。培養(yǎng)質(zhì)疑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拓讀秋景,小結(jié)作業(yè)

  1.學生分享本節(jié)的心情與體會。肯定“清、靜、悲涼”的心境之后,結(jié)合時代背景,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2. 對比閱讀劉禹錫的《秋詞》,總結(jié)意境的異同,并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分析。

  3. 最后布置作業(yè):運用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一篇關(guān)于自己喜愛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注意將描寫角度放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上。

  四、教學體會

  本課的亮點在于:首先,為了感悟文章的美,情感的渲染和熏陶貫穿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用圖片和音樂直觀進行直觀導入,可以在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進入到秋的“清、凈、悲涼”的意境。然后層層深入,由表及里,最后聯(lián)系實際,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其次,在分析五幅秋景圖時,以秋晨院落為例,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鑒賞的方法,重點體會“寄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學生以討論探究的方式欣賞其他秋景景圖,不僅可以掌握鑒賞散文的方法與步驟,解決了教學重難點,還大大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合作和探索意識。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12

  《故都的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要求

  我所說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lǐng)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通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gòu)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欣賞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筆下“景”的獨特之美,進而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品讀出作家蘊含于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tài)與志趣的賞析目的。在鑒賞閱讀中,既要調(diào)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也要輔之以抽象思維,更要注意學生美感思維的激發(fā)。

  2、文章特點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nèi)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xiàn)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古往今來,對于“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么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涂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tài)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說、散文、詩詞、文論等諸多領(lǐng)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而熱情坦蕩的鮮明風格。這一風格體現(xiàn)在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善于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shù)形式,風格卻很統(tǒng)一,正如郁達夫自己所說,在散文中“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不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zhì),發(fā)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調(diào)子,充滿了內(nèi)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xiàn)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而這篇散文寫于1934年,作者正處于苦悶時期。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寫了故都秋色,抒發(fā)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xiàn)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關(guān)系,卻都能相提并論。表達方面: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xiàn)。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清。這就是以清馭景,以清顯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二、學情介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chǔ)、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對象是重點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chǔ)較好。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調(diào)查得知,許多同學課外都喜歡看散文,興趣比較濃,尤其是女生,訂閱了《讀者》《散文》《美文》等雜志。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法、學法

  《故都的秋》的教學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lǐng)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shè)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教學構(gòu)思: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結(jié)構(gòu)全文。

  1、朗讀感受

  重視誦讀、美讀。詩歌單元養(yǎng)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fā)展,訓練美讀。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教師應(yīng)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yīng)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懷。要求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來讀。讀出課文中美好的感情來。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2、設(shè)疑討論

  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志與意趣,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gòu)思,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xiàn)的。如何鑒賞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認為重點在于弄清其表現(xiàn)手法,理解描寫中寄托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細細品味優(yōu)美、含蓄、雋永的語言。

  (1)表現(xiàn)手法

  閱讀指導

  閱讀借景抒情類散文,關(guān)鍵是處理好景與情之間的關(guān)系,往往是情為主,景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兩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緣情托景,情景渾然一體。

  閱讀實踐(學生活動為主)

  以情馭景,主要是選景。作者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使他內(nèi)心投下了憂郁和冷落的陰影,因此,他追求“清”“靜”,心頭籠罩淡淡的“悲涼”(可借助《預習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為如此,作者所觀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他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他也不寫。由于情的驅(qū)使,他選擇了最能表現(xiàn)自己感受的載體:清晨院子所見景物;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等等。感情與之融為一體。

  以情顯景,主要是繪景。如第一幅畫,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廈);泡----一碗濃茶(一杯香茗);看----碧綠的天色(火紅的日出);聽----訓鴿的飛聲(喜鵲的叫聲)。比較可見,作者所選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靜、悲涼。

  (2)品味揣摩語言

  重點品讀“槐樹的落蕊”和“秋風秋雨”兩段。這兩段文字像輕輕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這里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diào)。

  為何確立上述教法學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培養(yǎng)語感。這也是語文學科特點和規(guī)律的要求。

  其次,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這句話辨證地闡述了教材、教師、教學三者的關(guān)系,“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這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學,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現(xiàn)代教學論的核心是確立教師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認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引發(fā)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提倡教學民主”等主張,從而要求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知規(guī)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對知識初步獲得整體印象后,會有意識地進入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四、教學過程

  1、教學目標:

  (1)學習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

  (3)品味揣摩語言,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2、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jié)合。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學準備

  印發(fā)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制作幻燈片(古代有關(guān)秋的詩句)

  4、教學實施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學生回答問題,暢談感受,回憶關(guān)于秋的詩文。

  教師歸納總結(jié):秋天,一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里,各種莊稼陸續(xù)成熟了,果園里,各種果樹都碩果累累,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怡;另一發(fā)面也會給人帶來破敗、凄涼之感。西風漸緊,北雁南飛,滿天枯葉紛飛,田野里,收獲后,一片狼藉,沒有了茂盛碧綠的景象,西北風中夾雜著冬的寒意,讓人心緒悲涼。因此,在歷代寫景狀物的詩文中,寫秋景狀秋物的篇章數(shù)不勝數(shù),名篇迭出。

  (二)、提供相關(guān)材料,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電腦顯示如下資料: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賦》

  關(guān)于秋的景觀圖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圖片,如香山紅葉、北海、陶然亭等。

  學生通過上述圖文的欣賞,自然會沉靜在秋意之中,對本文會產(chǎn)生濃厚的求知欲。

  教師點撥: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了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lǐng)略故都的秋味。

  (三)、聽朗讀錄音(十分鐘)

  (四)、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朗讀)“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

  “清”----清閑恬靜安謐

  “靜”----細膩幽遠幽靜深邃

  “悲涼”----落寞衰落蕭條

  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

  (五)、哪些景物體現(xiàn)了“清、靜、悲涼”的感情。朗讀、揣摩、體悟。

  3-11段寫景(朗讀)。作者選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樹”,“秋蟬”,“秋雨”,“秋棗”等景物來描寫的。這些景物各具怎樣的特點?

  教師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的天空(3)

  秋槐的落蕊(4)

  秋蟬的殘鳴(5)

  秋雨的涼意(6-10)

  秋棗的色彩(11)

  分別從不同的感覺品味揣摩: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視可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近看可以“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這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還有那“玉泉的夜月”,給人以高遠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秋聲:“西山的蟲唱”,“秋蟬衰落的殘聲”,是凄涼哀惋的。

  秋色:既有“鴿蛋似的棗兒”從淡綠微黃到紅特的成熟過程,也有喇叭似的朝榮“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的主觀感受,顯示著秋之火熱與冷漠的統(tǒng)一。

  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陣涼風,一層秋雨,平添了“無邊雨絲似愁長”的凄涼之味。

  繼續(xù)提問:1、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因為紅的色調(diào)不符合悲涼的心境。)

  2、棗子熟了不也是紅色的嗎?作者為何又喜歡呢?(淡黃微綠的色調(diào)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長,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森林越發(fā)顯得空寂。)

  (六)、故都秋的景物應(yīng)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

  “一切景語皆情語”,點明了作家筆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著一定情感的,而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歷程的再現(xiàn),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聲……等這些景物的清閑、幽遠、幽靜、落寞、衰落、蕭條,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上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diào),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不相稱,因此散文的取材應(yīng)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以情馭景、以情顯景的方法。

  (七)、文章在刻意描繪的幾種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筆觸點到的還有哪些內(nèi)容?(朗讀開頭兩段和結(jié)尾兩段)

  在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都點到了南北不同景點的特色:南國的蘇州、上海、杭州后廈門、香港、廣州的秋味,揚州的“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關(guān)于秋的議論,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八)、綜觀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秋和南國秋的特點,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

  北國之秋:清、靜、悲涼

  南國之秋:慢、潤、淡

  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秋天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秋的色彩濃重、天之高遠,使人處于其中,回味雋永。表現(xiàn)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揣摩“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的修辭。

  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味。而文中的這四個比喻又是從飲食文化入手,讓人從飲食的“味”去領(lǐng)悟秋之“味”,讓人從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豐富生動的意象又令人讀后回味悠長,明了于胸。

  (九)、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敘述和描繪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

  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是并行排列,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十)、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提示:此題在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郁達夫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cè)影,也就是說作者的審美眼光是與普通人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表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從賞景中體驗和感悟到了文化氣息,他以熱情洋溢的文字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賞秋文化的珍愛,課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蘊蓄著這種文化氣息和珍愛情感。一篇寫景散文能連通歷史人文,亦即表現(xiàn)出作者的人文關(guān)懷,讀來自然增添了許多“厚重”感。)

  五、教后感想

  這是一篇情深意濃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但由于寫作年代較遠,作者抒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困難主要在于一些“負面”情感難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消除時代隔閡。

  感受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摘自:《山東省日照實驗高中》)

  《故都的秋》教案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唐惠忠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所以,縱然是客居他鄉(xiāng)、徹夜難眠,在《臨安春雨初霽》中,陸游還會給我們留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的康橋,在《再別康橋》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輕詠:“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那么,秋天呢?(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我說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1、有人獨立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2、有人登高,筆下出現(xiàn)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

  3、有人在秋日里徘徊,耳目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想到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一場秋雨過后,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xiàn)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板書:讀懂客觀現(xiàn)實,體會思想感情)

  二、學生朗讀課文3--11段,注意:宜慢不宜快,應(yīng)認真體會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思

  想感情。

  三、探討課文內(nèi)容

  1、討論: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與“故都”結(jié)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xiàn)實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

  明確:文章的總領(lǐng)句(即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板書:清、靜、悲涼)此句提綱挈領(lǐng),籠罩全文。

  如果試作簡省:“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靜、悲涼。”意思一點沒變,可意味、情味大變,可見作者用語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個濃重抒情的調(diào)子。

  2、   課文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畫來表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呢?

  明確:主要是刻畫了五種景況: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話秋雨、佳日勝果。(板書: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3、思考: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

  明確: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這是境的悲涼)。

  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寫秋蟬----“衰弱的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雖然寫到“紅”,卻是“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4、小結(jié):郁達夫?qū)憽肮识嫉那铩保o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

  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

  5、我們不妨歸納一下,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明確: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nèi)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

  6、統(tǒng)觀整篇課文,作者除了運用細膩的描寫來展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之外,開篇和結(jié)尾部分還運用了怎樣的寫法?

  明確:以南國之秋的“慢”“潤”“淡”來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色彩濃重,味道醇厚。其目的是抑彼而揚此,突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北國之秋勝于南國,從而表達對故都的秋的熱愛之情。

  四、布置作業(yè)

  1、  熟讀課文,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到數(shù)段文字背出來。2、思考課后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揣摩其中的佳句和精彩的描寫

  二、誦讀第12段,找出中心句并探討本段的作用

  三、討論三個問題

  1、本文描寫秋景,是以什么為序的?

  2、關(guān)于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所以“我”不遠千里也要“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結(jié)尾還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板書: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3、作者為什么不用明快的筆調(diào)來頌秋呢?

  (1)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2)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這種感受在當時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跡。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嗎?

  由此可見,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景物,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jīng)歷。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2、完成《課課練》;3、預習下文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13

  本文系作者參見重慶市優(yōu)質(zhì)課大賽的預賽和決賽的教案

  倫劍 2005.7.4

  學習目標   品味語言 體味情景

  教學時數(shù)   一教時

  教學過程 

  ●導入  :

  引用古語“女傷春,士悲秋”和毛澤東、杜甫、馬致遠的詩句說明中國文人有悲秋情結(jié)。                                                                                                             不同的人,他們眼里的秋景不同,因為心里的情感有別,“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一、 整體感知:

  1、 齊讀首段,抓文眼句——通過學生比較閱讀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該在“特別”,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點是“特別的清、靜、悲涼”,而非“清、靜、悲涼”。

  2、 選一學生讀2、13段,總結(jié)南國秋的主要特點

  二、局部研讀(3—11)

  1、同學們,文中具體描寫北國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①注意觀其色、聞其聲,品其味。

  ②從聲音、色彩描寫看,你認為哪幅圖最出色。

  3、故都秋景圖: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3、 從聲色描寫角度出發(fā)賞景

  ⑴秋雨話涼圖(6-10):

  ① 找出文中作者評價北國秋雨整體特點的句子:

  北國秋雨“奇、有味、更象樣”在何處? 

  ③ “話涼”

  ④想象整個畫面,體會作者在畫面中傳達出的情緒。

  ⑵、小院清晨圖:

  ①作者認為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么? 

  ②冷色調(diào)給人什么樣的感覺?(聯(lián)系生活感受,體會色彩所蘊含的感情)

  三、延伸聯(lián)想

  同學們可選取書中五幅畫里的景物,也可聯(lián)想故都的秋天里別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xù)句。看誰找得新!看誰找得多!看誰說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濃濃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討

  1、在與南國秋的比較中,側(cè)重表現(xiàn)北國的秋程度深。作者詳寫平常之景而不是風景名勝,意在說明北國的秋范圍廣,這正是故都秋的特別之處!

  2、從這些景物描寫中你們能體會到郁達夫此時的心境嗎?

  3、那郁達夫為什么這么“寂寞、孤獨、憂傷”啊?

  4、總結(jié)“情景交融”在本文的體現(xiàn)。

  ●結(jié)尾

  從這些描寫看,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達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們一起來品讀文章最后一段!要讀出那濃濃的秋味、讀出綿綿的愁思、讀出那深深的眷戀!

  附 板書設(shè)計 

  冬天之美

  喬治·桑

  重慶市綦江中學 曾倫劍

  教學目標 :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

  導入  :

  同學樣,我們生活在輪回的四季里,如果按你們對春夏秋冬四季的喜愛程度給它們排序,你們最喜歡的是哪個季節(jié)?

  (如果把冬天放在最后:的確,冬天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是了無生機的,可是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卻慧眼獨具,她發(fā)現(xiàn)了《冬天之美》)

  (如果把冬天放在首位,你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英雄所見略同,都發(fā)現(xiàn)了《冬天之美》)

  一、初讀課文

  1、在她筆下的冬天倒底是什么樣子呢?我們先一起齊讀文章去看看。(學生讀時書寫標題)

  2、你們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熟悉,如果給這個標題加個定語,應(yīng)該加哪個詞語?

  鄉(xiāng)村

  3、文中最能直接反映作者對“鄉(xiāng)村的冬天”的情感傾向的句子是哪句話

  我從來熱愛鄉(xiāng)村的冬天

  4、這句話中有兩個詞語需要讀重音,你們看看是哪兩個詞語?

  (啟發(fā),重音往往放在修飾或限制作用的定語,狀語上)

  從來     鄉(xiāng)村

  5、它們各自強調(diào)了什么?

  從來——熱愛的時間之長

  鄉(xiāng)村——熱愛的特定對象,不是哪里的冬天她都喜歡

  6、作者為什么“從來熱愛鄉(xiāng)村的冬天”?請用第一段中現(xiàn)成的句子回答!

  (1)大自然在冬天邀請我們到火爐邊去享受天倫之樂。

  (2)正是在鄉(xiāng)村才能領(lǐng)略這個季節(jié)罕見的明朗的陽光。

  7、實際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但這是作者的概括性歸納,對“陽光”和“天倫之樂”的具體描寫在?(第二段)

  二、品讀課文第二段

  1、下面由老師范讀文章第二段,同學們注意思考:

  第二段中,哪些文字在寫陽光?哪些文字在寫天倫之樂?

  2、老師范讀

  3、哪些文字在寫天倫之樂?

  從“在鄉(xiāng)村的漫漫長夜里……”到結(jié)束

  4、是不是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描寫陽光?

  不是,還有其它景物

  5、那我們一起來尋找尋找,看看還描寫了哪些景物,請在景物在面劃上橫線。

  6、景物描寫必須抓住其特征,請同學們看看這些景物的特征是怎樣的,然后我們一起來完成一道練習:

  它在令人眩目的光芒里

  它在泛著綠寶石光輝的麥田里

  它在美麗的苔蘚里

  它在華麗的常春藤里

  它在微笑的報春花、紫羅蘭和孟加拉玫瑰里(誰修飾誰?)

  它在美麗喧鬧的鳥兒那里

  它在閃閃發(fā)光的白雪里

  它在泛著水晶花彩的冰凌里

  7、同學們說得很好,串綴起就是一首優(yōu)美的小詩。老師有個問題想請教同學們:

  報春花、紫羅蘭、孟加拉玫瑰為什么會微笑呢?

  (1)作者用擬人手法,表現(xiàn)對它們的喜歡        A、為溫暖的環(huán)境

  (2)從它們本身而言,它們?yōu)槭裁磿δ兀?

  B、冬天已經(jīng)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8、如果提到了陽光,便可借機引導:難道只有花兒的微笑才與陽光有關(guān)系嗎?其它景物呢?

  如果學生沒提到陽光:老師還想請教一個問題:常春藤的特點可以描繪更具體一些嗎?

  “……”的斑紋,為什么會這樣子?

  因為陽光的照射

  9、那么其它景物呢,也受到了陽光的照射嗎?表現(xiàn)在?

  10、作者筆下的冬天景物和你們平常記憶中的冬天有哪些不同?        一般記憶中的冬天只有白雪和枯枝了無生機;作者筆下的冬天,不但是白雪覆蓋的冬天,還是陽光明媚(陽光普照)的冬天,它色彩豐富,生機盎然。

  11、下面我們請女同學來各讀這部分文字,注意:我們應(yīng)該帶著一種什么樣的情緒去讀呢?

  歡快  喜悅

  (歡快、喜悅的懷疑表現(xiàn)在臉上,就是微笑,請女同學把面部肌肉放松,面帶微笑讀這段文字)

  12、剛才我們到鄉(xiāng)村的原野去欣賞了冬日的陽光和陽光下的自然景物,這是一種什么美?

  自然美/風景美/景物美

  13、下面我們該去火爐邊烤火了,請男同學們齊讀這段后邊部分文字:

  (1)這樣的夜晚,人們在做什么?(聚集、深思、圍爐而坐)

  (2)你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嗎?

  14、不管你是否有過,現(xiàn)在,就讓我們遠離這繁華的都市,成為一個普通鄉(xiāng)村家庭的一員去想像那種情景吧!

  這,是一個冬天的夜晚,

  屋內(nèi)燃著爐火,]

  屋外飄著雪花,

  你,還有你的家人,在干什么呢……

  提示:(1)讓學生充分發(fā)言,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看到了什么?

  做了些什么?

  聽到了什么?

  (2)老師點評要精當,適度,導向

  15、同學們想像非常豐富,而老師我有過這種切身體會:

  我的老家在川北的大巴山腹地,海拔將近1500米,每年到了冬天,北風卷著雪花封住了大山,人們哪兒也去不了,于是,整個冬天,家里炭火不熄,每到晚上,一家人聚在一塊兒:

  大人們談?wù)撘荒甑氖粘桑磥淼挠媱潯?

  小孩們在屋里嘻戲追逐……

  我到今還清楚地記得:我經(jīng)常趴在白發(fā)蒼蒼的奶奶懷里,聽她絮絮叨叨地講著陳年往事,屋外北風呼呼刮過,雪花   飄落,我卻已經(jīng)酣然入夢,有時,祖孫倆就這樣相偎相依到天明……

  16、同學們,從剛才這些想象的畫面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天倫之樂(具體一些:幸福,和諧、安詳、溫馨)

  17、這是一種什么美?

  親情美

  三、回應(yīng)文章第一段:

  1、這樣的自然之美被作者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生活之美被作者感受到了,可是也有人沒感受到,是誰?

  城市富翁

  2、他們在那里在干什么?

  (1)舉行舞會  (2)講究穿著   (3)奢侈揮霍

  3、這對表現(xiàn)鄉(xiāng)村的冬天之美有何作用?

  反襯、對比

  4、用什么對比什么?

  5、同樣都是法國人,面對的都是法國的冬天,為什么有人選擇了繁華的都市度過冬天,有人卻選擇了寧靜的鄉(xiāng)村呢?

  ——取決于個人愛好,個人情趣

  6、反過來,從他各自的不同選擇,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生活情趣的區(qū)別:

  ——富翁:重物質(zhì)享受,感觀刺激

  ——鄉(xiāng)村過冬者:重精神享受(說得具體,這種精神享受包括兩方面的)

  親近自然: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崇尚人情:感受到的天倫之樂

  7、只有像“喬治·桑”這們的“親近自然,崇尚人情”的人才能讀出鄉(xiāng)村冬天的美來。

  四、拓展閱讀:

  1、我們欣賞了法國的冬天,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中國的冬天吧!請快速閱讀材料節(jié)選部分,思考:

  (1)北平的冬天給人的整體印象是?

  (2)在對冬天的理解上與《冬天之美》有相似之處嗎?

  (3)國籍不同,性別不同,景色不同,但他們對冬天的感受卻相同,這又是為什么呢?

  親近自然

  心情相同——都 

  崇尚人情

  2、所以,同學們,當你步履匆匆地走過繁華的都市,當你行色匆匆地穿過喧囂的人群,你不妨停下腳步,滿懷憐愛地去注視身邊的世界,注視天邊的那彎新月,注視山頭的最后一抹晚霞,注視枝頭飄零的黃葉,注視江上的一葉風帆,注視母親額頭的白發(fā)……你會發(fā)現(xiàn),在我平凡簡單的生活之中,居然還有那么多動人的美,有那么多深深的感動!

  五、號召:

  1、齊讀屏幕上的文字

  2、再讀擁抱《冬天之美》,在音樂聲中,在飄落的雪花中,品味我們這堂課。

  最后,真誠地祝愿你們成為美的發(fā)現(xiàn)者,美的感受者,美的擁有者!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14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所以,縱然是客居他鄉(xiāng)、徹夜難眠,在《臨安春雨初霽》中,陸游還會給我們留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的康橋,在《再別康橋》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輕詠:“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那么,秋天呢?(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我說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1、有人獨立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2、有人登高,筆下出現(xiàn)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

  3、有人在秋日里徘徊,耳目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想到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一場秋雨過后,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xiàn)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板書:讀懂客觀現(xiàn)實,體會思想感情)

  二、學生朗讀課文3--11段,注意:宜慢不宜快,應(yīng)認真體會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思

  想感情。

  三、探討課文內(nèi)容

  1、討論: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與“故都”結(jié)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xiàn)實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

  明確:文章的總領(lǐng)句(即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板書:清、靜、悲涼)此句提綱挈領(lǐng),籠罩全文。

  如果試作簡省:“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靜、悲涼。”意思一點沒變,可意味、情味大變,可見作者用語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個濃重抒情的調(diào)子。

  2、   課文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畫來表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呢?

  明確:主要是刻畫了五種景況: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話秋雨、佳日勝果。(板書: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3、思考: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

  明確: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這是境的悲涼)。

  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寫秋蟬----“衰弱的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雖然寫到“紅”,卻是“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4、小結(jié):郁達夫?qū)憽肮识嫉那铩保o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

  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

  5、我們不妨歸納一下,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明確: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nèi)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

  6、統(tǒng)觀整篇課文,作者除了運用細膩的描寫來展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之外,開篇和結(jié)尾部分還運用了怎樣的寫法?

  明確:以南國之秋的“慢”“潤”“淡”來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色彩濃重,味道醇厚。其目的是抑彼而揚此,突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北國之秋勝于南國,從而表達對故都的秋的熱愛之情。

  四、布置作業(yè) 

  1、  熟讀課文,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到數(shù)段文字背出來。2、思考課后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揣摩其中的佳句和精彩的描寫

  二、誦讀第12段,找出中心句并探討本段的作用

  三、討論三個問題

  1、本文描寫秋景,是以什么為序的?

  2、關(guān)于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所以“我”不遠千里也要“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結(jié)尾還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板書: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3、作者為什么不用明快的筆調(diào)來頌秋呢?

  (1)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2)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這種感受在當時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跡。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嗎?

  由此可見,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景物,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jīng)歷。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2、完成《課課練》;3、預習下文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15

  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節(jié),我在學校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故都的秋》。聽課老師認為這節(jié)課比較成功,其中的兩個片斷尤其精彩,細細分析,我發(fā)現(xiàn)這兩個精彩的片斷都來自比較法的運用。

  片段一:

  師:看來,寫文章選景和選修飾語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諧調(diào)起來。就像秋色,作者喜歡藍白紫黑的顏色,原來是因為心中落寞悲涼啊。下面我們以第三段中的一個片段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飾語。

  (師配樂讀:“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師:大家自由讀讀。

  (在音樂聲中,生自由讀)

  師:這段描寫也讓我想起了我大學時學的一段關(guān)于喝茶的描寫,我非常喜歡,是周作人的:“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舊夢。”大家讀讀,然后告訴我周作人的心情和文中的一樣嗎?為什么?

  (在音樂聲中,生自由讀)

  生1:原文中的房子是“破”的,說明作者故意找了個破房子,這一切都因為心中落寞。而周作人喝茶的房子則是“瓦屋紙窗”,說明他很閑——悠閑。

  生2:周作人喝的茶是“清泉綠茶”,用的陶瓷茶具是“素雅的”,說明他很瀟灑。郁達夫喝的茶是“濃”的,我覺得是因為他沒事可干,所以喝茶,把茶泡得濃一些更有味。

  師:請別急著坐下——茶泡得濃時是什么味?

  生2:苦。

  師:繼續(xù)說。

  生2:喝苦茶,說明他內(nèi)心也是苦澀的。

  生3:郁達夫應(yīng)該是一個人喝茶,而且還數(shù)日光,“靜”對藍朵,他很孤寂。而周作人是“同二三人共飲”,說明他很清閑。

  片段二:

  師:我想起幾個同學在課前提出的一個同樣的問題:文中唯一的對話部分與作者悲涼感情有關(guān)系嗎?不如這樣,我們就品第一句,我把原句改一下,大家把改句和原句讀讀。然后再請同學個讀。

  (生自由讀改句“啊,天終于涼了!”和原句“唉,天可真涼了——”)

  生:“啊,天終于涼了!”“唉,天可真涼了——” (生笑) 

  師:有什么區(qū)別嗎?

  生:改后的句子感情好像很期盼秋涼,而原句好像有一種惆悵惋惜之情。

  師:你的感覺是對的,原句的惆悵惋惜正是一種悲涼之情。下面,我來讀讀這兩句,大家再來體會體會這里面的區(qū)別:“啊,天終于涼了!”“唉,天可真涼了——” (生大笑,熱烈鼓掌)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chǔ)。”課堂上,當需要加深學生印象的時候,當學生有疑惑的時候,比較法都是一種值得一用的方法。

  品味到第三段語言時,我很自然地引用了周作人的一段關(guān)于“喝茶”的著名描寫,該描寫和原文第三段都談到了喝茶,也都談到了屋子,但修飾語不同,感情亦不同。可以說,這段描寫和第三段的比較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情與景關(guān)系的認識,還訓練了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分析得很細,連原文中很難看出的“孤寂”都分析了出來。另外,此處也體現(xiàn)了一個語文老師良好的文學修養(yǎng),如果教師不知道現(xiàn)代文學史上周作人這段著名的描寫,則此處也就沒有了精彩的比較。可見,教師要不斷讀書——語文教師一定要讀文學書籍——來充實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說:“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給教師的建議》)徐思源老師也說:“‘無形’的備課,其實就是教師長期的學習修煉,是一個不斷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品位的過程。”(《中學語文教學》XX年第10期)教師只有不斷地讀書,才能在上課運用相關(guān)資料時能信手拈來。

  第二處比較是關(guān)于對話描寫的。當學生提到看不出文中對話的悲涼感情時,我采用了誦讀比較的方法。我出示了一個改后的句子:“啊,天終于涼了!”此句中的期盼和原文的惋惜惆悵明顯不一樣,學生通過誦讀比較,馬上感覺到了原文的感情。在這次比較中,我采用的誦讀方式也是多樣的:學生個讀、學生自由讀、教師精彩的范讀輪番上陣。總之,比較法的嫻熟運用使這節(jié)課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值得一提的是,此處化用了費穎老師的《風景可以從不同的窗口看到》中的設(shè)計,費老師這篇文章發(fā)表在《語文學習》XX年第9期上,而《語文學習》又是我每月必看的幾本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我的閱讀又一次給了我?guī)椭V丶壗處熡嘤吵闭f:“語文教師的第一課外閱讀是語文專業(yè)報刊。”(《余映潮講語文》)的確,語文老師應(yīng)該多看的語文專業(yè)報刊,與時俱進,吸取最新的養(yǎng)料。

  精彩,從比較開始;而比較法的嫻熟運用,又源于平時的讀書。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 篇16

  嘉善高級中學 衛(wèi)中英

  一、 教材分析 1、 單元教學要求 我所說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lǐng)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通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gòu)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欣賞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筆下“景”的獨特之美,進而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品讀出作家蘊含于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tài)與志趣的賞析目的。在鑒賞閱讀中,既要調(diào)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也要輔之以抽象思維,更要注意學生美感思維的激發(fā)。 2、 文章特點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nèi)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xiàn)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古往今來,對于“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么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涂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tài)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說、散文、詩詞、文論等諸多領(lǐng)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而熱情坦蕩的鮮明風格。這一風格體現(xiàn)在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善于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shù)形式,風格卻很統(tǒng)一,正如郁達夫自己所說,在散文中“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不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zhì),發(fā)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調(diào)子,充滿了內(nèi)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xiàn)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而這篇散文寫于1934年,作者正處于苦悶時期。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寫了故都秋色,抒發(fā)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xiàn)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關(guān)系,卻都能相提并論。表達方面: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xiàn)。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清。這就是以清馭景,以清顯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二、 學情介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chǔ)、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重點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chǔ)較好。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調(diào)查得知,許多同學課外都喜歡看散文,興趣比較濃,尤其是女生,訂閱了《讀者》《散文》《美文》等雜志。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 教法、學法 《故都的秋》的教學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lǐng)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shè)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教學構(gòu)思: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結(jié)構(gòu)全文。 1、 朗讀感受 重視誦讀、美讀。詩歌單元養(yǎng)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fā)展,訓練美讀。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教師應(yīng)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yīng)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懷。要求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來讀。讀出課文中美好的感情來。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2、 設(shè)疑討論 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志與意趣,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gòu)思,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xiàn)的。如何鑒賞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認為重點在于弄清其表現(xiàn)手法,理解描寫中寄托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細細品味優(yōu)美、含蓄、雋永的語言。(1)表現(xiàn)手法 閱讀指導 閱讀借景抒情類散文,關(guān)鍵是處理好景與情之間的關(guān)系,往往是情為主,景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兩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緣情托景,情景渾然一體。閱讀實踐(學生活動為主) 以情馭景,主要是選景。作者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使他內(nèi)心投下了憂郁和冷落的陰影,因此,他追求“清”“靜”,心頭籠罩淡淡的“悲涼”(可借助《預習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為如此,作者所觀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他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他也不寫。由于情的驅(qū)使,他選擇了最能表現(xiàn)自己感受的載體:清晨院子所見景物;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等等。感情與之融為一體。以情顯景,主要是繪景。如第一幅畫,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廈);泡——一碗濃茶(一杯香茗);看——碧綠的天色(火紅的日出);聽——訓鴿的飛聲(喜鵲的叫聲)。比較可見,作者所選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靜、悲涼。(2)品味揣摩語言 重點品讀“槐樹的落蕊”和“秋風秋雨”兩段。這兩段文字像輕輕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這里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diào)。為何確立上述教法學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培養(yǎng)語感。這也是語文學科特點和規(guī)律的要求。其次,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這句話辨證地闡述了教材、教師、教學三者的關(guān)系,“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這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學,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現(xiàn)代教學論的核心是確立教師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認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引發(fā)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提倡教學民主”等主張,從而要求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知規(guī)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對知識初步獲得整體印象后,會有意識地進入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四、 教學過程  1、 教學目標 :(1)學習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2)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3)品味揣摩語言,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2、 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jié)合。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 教學準備 印發(fā)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制作幻燈片(古代有關(guān)秋的詩句) 4、教學實施 (一)、溫故知新,導入  新課。教師提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學生回答問題,暢談感受,回憶關(guān)于秋的詩文。 教師歸納總結(jié):秋天,一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里,各種莊稼陸續(xù)成熟了,果園里,各種果樹都碩果累累,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怡;另一發(fā)面也會給人帶來破敗、凄涼之感。西風漸緊,北雁南飛,滿天枯葉紛飛,田野里,收獲后,一片狼藉,沒有了茂盛碧綠的景象,西北風中夾雜著冬的寒意,讓人心緒悲涼。因此,在歷代寫景狀物的詩文中,寫秋景狀秋物的篇章數(shù)不勝數(shù),名篇迭出。(二)、提供相關(guān)材料,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電腦顯示如下資料: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名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賦》 關(guān)于秋的景觀圖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圖片,如香山紅葉、北海、陶然亭等。學生通過上述圖文的欣賞,自然會沉靜在秋意之中,對本文會產(chǎn)生濃厚的求知欲。 教師點撥: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了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lǐng)略故都的秋味。(三)、聽朗讀錄音(十分鐘)(四)、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朗讀)“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 “清”——清閑 恬靜 安謐 “靜”——細膩 幽遠 幽靜 深邃 “悲涼”——落寞 衰落 蕭條 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五)、哪些景物體現(xiàn)了“清、靜、悲涼”的感情。朗讀、揣摩、體悟。 3-11段寫景(朗讀)。作者選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樹”,“秋蟬”,“秋雨”,“秋棗”等景物來描寫的。這些景物各具怎樣的特點?教師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的天空(3) 秋槐的落蕊(4) 秋蟬的殘鳴(5) 秋雨的涼意(6-10) 秋棗的色彩(11)分別從不同的感覺品味揣摩: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視可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近看可以“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這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還有那“玉泉的夜月”,給人以高遠柔和而又清冷之感。秋聲:“西山的蟲唱”,“秋蟬衰落的殘聲”,是凄涼哀惋的。 秋色:既有“鴿蛋似的棗兒”從淡綠微黃到紅特的成熟過程,也有喇叭似的朝榮“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的主觀感受,顯示著秋之火熱與冷漠的統(tǒng)一。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陣涼風,一層秋雨,平添了“無邊雨絲似愁長”的凄涼之味。 繼續(xù)提問:1、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因為紅的色調(diào)不符合悲涼的心境。) 2、棗子熟了不也是紅色的嗎?作者為何又喜歡呢?(淡黃微綠的色調(diào)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長,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森林越發(fā)顯得空寂。)(六)、故都秋的景物應(yīng)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 “一切景語皆情語”,點明了作家筆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著一定情感的,而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歷程的再現(xiàn),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聲……等這些景物的清閑、幽遠、幽靜、落寞、衰落、蕭條,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上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diào),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不相稱,因此散文的取材應(yīng)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以情馭景、以情顯景的方法。(七)、文章在刻意描繪的幾種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筆觸點到的還有哪些內(nèi)容?(朗讀開頭兩段和結(jié)尾兩段)在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都點到了南北不同景點的特色:南國的蘇州、上海、杭州后廈門、香港、廣州的秋味,揚州的“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關(guān)于秋的議論,中外文人及其作品。(八)、綜觀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秋和南國秋的特點,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北國之秋:清、靜、悲涼 南國之秋:慢、潤、淡 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秋天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秋的色彩濃重、天之高遠,使人處于其中,回味雋永。表現(xiàn)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揣摩“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的修辭。 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味。而文中的這四個比喻又是從飲食文化入手,讓人從飲食的“味”去領(lǐng)悟秋之“味”,讓人從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豐富生動的意象又令人讀后回味悠長,明了于胸。(九)、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敘述和描繪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是并行排列,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十)、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提示:此題在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郁達夫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cè)影,也就是說作者的審美眼光是與普通人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表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從賞景中體驗和感悟到了文化氣息,他以熱情洋溢的文字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賞秋文化的珍愛,課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蘊蓄著這種文化氣息和珍愛情感。一篇寫景散文能連通歷史人文,亦即表現(xiàn)出作者的人文關(guān)懷,讀來自然增添了許多“厚重”感。)

  五、 教后感想 這是一篇情深意濃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但由于寫作年代較遠,作者抒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困難主要在于一些“負面”情感難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消除時代隔閡。感受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精選16篇) 相關(guān)內(nèi)容:
  • 《故都的秋》教學案例(精選15篇)

    一、案例由來隨著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教學觀念有了深刻的變革,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成為了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方式,教師與學生許多時候會處在同一平臺上共同探討問題,互相啟發(fā)思...

  •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6篇)

    教學步驟: 1. 導入 2了解感知3理解分析4揣摩體會(5講解全篇)6遷移訓練 教案草稿 教學目標: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shù)手法,學會從景物描寫中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 笨馬上《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2篇)

    笨馬笨馬的教學思路(一課時)一、查預習槐huai樹 椽chuan子 花蕊rui(區(qū)別于花蕾lei) 落寞mo 一葉而天下知秋 嘶si叫 (區(qū)別于廝打) 穿著zhuo(多音字) 頹tui廢二、散神不散以及借景抒情1、月亮、云、海、風(叫學生借助這幾個意象寫一...

  • 《故都的秋》說課件文稿(精選14篇)

    劉方池我說課的題目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出自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四單元第一篇。一、 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要求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lǐng)悟文中的哲理。...

  • 故都的秋|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同“課堂教學設(shè)計Ⅰ”)二、難點、重點分析(同“課堂教學設(shè)計Ⅰ”)三、教學過程設(shè)計(一)速讀測試。1.本文的題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處是______,寫于______年。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

  • 故都的秋(精選15篇)

    教學目標:⒈領(lǐng)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學習本文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寫法。⒉品味文章明白曉暢、簡潔清麗的語言。教學時數(shù):1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二、 解題介紹郁達夫和寫作背景三、反復誦讀,整體感知1.學生聽錄音,讓自...

  • 故都的秋的教案(精選2篇)

    一、教學設(shè)計理念: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教師紛紛開始生成性課堂的教學探求。生成性的語文課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筆下的“麥田”:有一群孩子在課堂“麥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戲、狂奔、亂跑,新的活動不斷生成。...

  •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4篇)

    [導學目標] 1. 體味詩意秋景圖,把握散文“形”與“神”的辨證關(guān)系。 2. 理解、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shù)手法。[難點] 3. 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 高中語文《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學設(shè)計(精選12篇)

    《故都的秋》說課稿一、教材分析1、單元教學要求我所說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

  • 故都的秋獲獎教案(精選2篇)

    一、教學目標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調(diào),體會作者對古都的深深眷戀的情感。2、體會課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3、品味文章優(yōu)美雋永,清新雅致的語言。...

  •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得到審美的享受,體驗學習的樂趣。2、知識和能力:學習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學會運用圈點批注的讀文方法。...

  • 《故都的秋》的優(yōu)質(zhì)教案(精選15篇)

    素質(zhì)教學目的:1、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故都秋的特點。2、引導學生把握文中情與景的關(guān)系及文章的結(jié)構(gòu)。3、理解情景交融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點,聯(lián)系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 高一《故都的秋》語文說課稿(通用17篇)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鑒賞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本課又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lǐng)啟、示范作用。...

  • 故都的秋教案(精選16篇)

    指導思想:貫徹“三主”思想,即:以學生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zhì)、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 教學目的:1、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 《故都的秋》學案及隨堂自測(精選14篇)

    課型:新授 學習札記〖學習目標及要求〗:1、 學習目標:(1).進行欣賞性閱讀,體味本文緊扣“清”“靜”“悲涼”著筆。(2).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渾然一體的寫法。...

  • 教學實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网站不卡 | 88xx成人免费观看视频库 | 免费a级毛片大学生免费观看 | 人人爽亚洲AV人人爽AV人人片 | 国女精品爽爽一区二区 | 99热精这里只有精品 | 国产乱人伦| 永久免费品色堂 | 123av导航| 国产欧美日韩灭亚洲精品 | 色婷婷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国产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A | 第一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 亚洲精品v欧美精品动漫精品 |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69av | 人九九精品| 中日韩在线| 神马老子影院午夜观看网站 | 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国产在线 | 国产精品男女猛烈高潮激情 | 免费看少妇高潮一级毛片特黄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传播 | 无码AV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综合成人 |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 龙珠超二在线观看免费国语高清 | 欧美成年人在线视频 | 少妇高潮惨叫喷水正在播放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 在线观看免费av的网址 | 免费的特黄特色大片 | 黑人成人网 | 欧美一线高本道高清免费 |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频菠萝 | 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 男人午夜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