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教學寶典 > 教學實錄 > 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 ——自評《〈傷仲永〉教學實錄》(通用2篇)

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 ——自評《〈傷仲永〉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23-08-27

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 ——自評《〈傷仲永〉教學實錄》(通用2篇)

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 ——自評《〈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1

  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

  ——自評《〈傷仲永〉教學實錄》

  跳出語文教語文,撥正語文課的非語文化傾向,語文課要有語文味……不管人們對語文新課程的理念怎樣闡釋與演繹,語文課“要把根留住”的信念,對于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的語文老師來說,應該是永恒的追求。理論是灰色的,教學實踐之樹常青。筆者于2003年底執教新課標觀摩課《傷仲永》,得到大多數同行的贊賞與肯定,認為這是一節“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是一節“真正上出語文味的語文課”,“最可貴的地方是上出了文言文的味,沒有追風而架空文言”。其課堂教學實錄全文刊發于《福建教育》2004年第2期(B),后又陸續被《好文章》、《語文軒》、《黑龍江教育》等多家報刊網絡轉載。應同行之約,現將本人對本節課的看法摘要如下,以期能有更多的同行參與語文教學的探討。

  一、             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為學生的學習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些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準和學習經驗,老師循循善誘,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引導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同時目標指向明確,既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同時也決不偏離語文。比如,第一個環節“導入  新課”的設計,筆者在上前一課即《〈世說新語〉二則》時,就考慮到。在講完年少志高的陳元方的故事后,就布置同學們回去搜集整理有關“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課堂上同學們說得頭頭是道,既拓展了課堂空間,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為導入  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附一]

  一、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構建和諧平等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平等對話,不僅是師生之間的,還有生生之間,還有師、生分別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一節語文課,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設計,但語文課的精彩卻是無法預設的,教師只有在自己熟悉文本,并且引導學生認真解讀文本之后,才能可能真正形成充滿活力的課堂,語文課的精彩也就有可能不期而遇。比如在作者介紹時,學生突然冒出一句“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像還和司馬光有仇”,引發同學們大笑,老師也因勢利導,笑著問:有什么仇呢?可學生卻回答不出來,眼看就要冷場了,老師即刻接上:“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資料,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這樣就把一個已經“死”掉的問題變成了課后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延續對本問題的思考。由于整節課老師都能注意到引導、鼓勵與交流,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異常“放縱”,到了原本感覺有可能“冷場”的“復述故事,分析課文”環節,也精彩連連,笑聲不斷,學生的臉上的表情始終輕松而愉悅。

  [附二]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讓學生愉快地學生語文,感受語文的內涵,體驗語文的魅力,或許就是我終身所追求的真正語文吧。

  三、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在第一個環節“導入  新課”中,引導同學們去積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事例;在“介紹作者”這個環節中,又與大家一起重溫了王安石的名篇名句;在“字詞積累”環節,當學生在解釋“賓客”一詞時,提到了:這和“不恥下問”的“恥”是同一種用法。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

  [附三]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

  (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經過合作交流又總結出了“之”字的幾種基本用法,真正地將文言文教學落到實處。

  [附四]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這是一節普通的語文課,但通過這節課的分析,也讓我明白了:首先,語文課一定要上出語文味,不能“用浮躁的活躍讓學生習慣膚淺”,而是“用思維與精神的歷險使學生走向博大”,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其次,要盡可能地相信學生,依賴學生,鼓勵學生,只有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要擔當好課堂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語文教師還要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而這僅靠教學用書是遠遠不夠的,而應如古人所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要多讀古今優秀詩文。教師自身積淀厚了,識理多了,視野寬了,立足點高了,語文教學才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 ——自評《〈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2

  跳出語文教語文,撥正語文課的非語文化傾向,語文課要有語文味……不管人們對語文新課程的理念怎樣闡釋與演繹,語文課“要把根留住”的信念,對于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的語文老師來說,應該是永恒的追求。理論是灰色的,教學實踐之樹常青。筆者于2003年底執教新課標觀摩課《傷仲永》,得到大多數同行的贊賞與肯定,認為這是一節“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是一節“真正上出語文味的語文課”,“最可貴的地方是上出了文言文的味,沒有追風而架空文言”。其課堂教學實錄全文刊發于《福建教育》2004年第2期(b),后又陸續被《好文章》、《語文軒》、《黑龍江教育》等多家報刊網絡轉載。應同行之約,現將本人對本節課的看法摘要如下,以期能有更多的同行參與語文教學的探討。

  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為學生的學習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些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準和學習經驗,老師循循善誘,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引導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同時目標指向明確,既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同時也決不偏離語文。比如,第一個環節“導入新課”的設計,筆者在上前一課即《〈世說新語〉二則》時,就考慮到。在講完年少志高的陳元方的故事后,就布置同學們回去搜集整理有關“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課堂上同學們說得頭頭是道,既拓展了課堂空間,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為導入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附一]

  一、導入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構建和諧平等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平等對話,不僅是師生之間的,還有生生之間,還有師、生分別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一節語文課,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設計,但語文課的精彩卻是無法預設的,教師只有在自己熟悉文本,并且引導學生認真解讀文本之后,才能可能真正形成充滿活力的課堂,語文課的精彩也就有可能不期而遇。比如在作者介紹時,學生突然冒出一句“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像還和司馬光有仇”,引發同學們大笑,老師也因勢利導,笑著問:有什么仇呢?可學生卻回答不出來,眼看就要冷場了,老師即刻接上:“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資料,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這樣就把一個已經“死”掉的問題變成了課后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延續對本問題的思考。由于整節課老師都能注意到引導、鼓勵與交流,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異常“放縱”,到了原本感覺有可能“冷場”的“復述故事,分析課文”環節,也精彩連連,笑聲不斷,學生的臉上的表情始終輕松而愉悅。

  [附二]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讓學生愉快地學生語文,感受語文的內涵,體驗語文的魅力,或許就是我終身所追求的真正語文吧。

  三、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在第一個環節“導入新課”中,引導同學們去積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事例;在“介紹作者”這個環節中,又與大家一起重溫了王安石的名篇名句;在“字詞積累”環節,當學生在解釋“賓客”一詞時,提到了:這和“不恥下問”的“恥”是同一種用法。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

  [附三]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

  (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經過合作交流又總結出了“之”字的幾種基本用法,真正地將文言文教學落到實處。

  [附四]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這是一節普通的語文課,但通過這節課的分析,也讓我明白了:首先,語文課一定要上出語文味,不能“用浮躁的活躍讓學生習慣膚淺”,而是“用思維與精神的歷險使學生走向博大”,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其次,要盡可能地相信學生,依賴學生,鼓勵學生,只有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要擔當好課堂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語文教師還要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而這僅靠教學用書是遠遠不夠的,而應如古人所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要多讀古今優秀詩文。教師自身積淀厚了,識理多了,視野寬了,立足點高了,語文教學才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 ——自評《〈傷仲永〉教學實錄》(通用2篇) 相關內容:
  • 《風娃娃》語文教學反思匯編(精選13篇)

    《風娃娃》是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的最后一課,也是整本書的最后一課,全文共有七個自然段。這是一篇淺顯易懂、趣味盎然的童話故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自主識字,自主閱讀”,我把這一重點定為我的第一課時的...

  •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2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告訴我們:“生活即教育。”它包含三方面的涵義:一是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的教育內容;二是生活與教育必須一致,否則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必須與生活相聯系...

  • 中專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啊,這一天終于盼到了,我們終于可以知道期末考試的成績了,開始發語文卷時,我心里既有緊張又有期盼,拿到卷子時,我很遺憾,因為我語文只考了95。...

  • 借生日語文教學反思(精選3篇)

    《借生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18課,講的是小云過生日時,媽媽送一只布熊給她并祝她生日快樂,小云又把禮物送給媽媽。同時也把生日借給了媽媽,體現了母女之間的真情。...

  • 一年級漢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篇)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

  • 北師版語文教學設計(精選6篇)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根據本課圖文并茂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插圖,進行大膽想象。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集郵冊“美”在哪些方面,深入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對偉大祖國的贊美之情,激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 《識字4》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這是一組形聲字的歸類識字,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新課程標準要求,低年級學生主要的識字為主,同樣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如果過少,回拖閱讀寫作的后退,因此我在識字教學時,由于低...

  • 教師語文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5篇)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我最初的認識主要有兩個轉變:一是轉變教的方式;二是轉變學的方式, 就是要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埃及的金字塔》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說明文。課文著重介紹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狀及其建筑歷史,寫出了外觀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辦法,熱情謳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埃及的金字塔》。...

  • 《司馬光》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司馬光》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大膽嘗試,改變了以前教學文言文時直接講解課文含義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可以歸納為“兩個亮點、兩個不足”。兩個亮點:1、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形式多樣,效果顯著。...

  • 學期語文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3篇)

    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成績的唯一方法當然是老套的做題戰術。但初三上半期及下半期開端,不應該是學生的題海戰術,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師身上。其實我發現初一初二時,學生基本上不明白現代文閱讀得分技巧,問十個同學十個同學回答現代文閱讀...

  • 《有的人》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這一單元我們都是學習的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有的是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的是別人寫的有關魯迅的文章,無論怎樣,都加深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了解。...

  •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3篇)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美景,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件樂事,學生們生在牟平,長在牟平,對自己的家鄉充滿了感情,但是,要全面了解家鄉的風光美景,只憑老師的說教和灌輸是不夠的,因此在設...

  •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分析,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2.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3.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外貌等描寫的體會,分析人物性格,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進而理解作品主題。...

  • 中職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精選3篇)

    轉眼間,本學年已近尾聲。一學年來,我在思想上嚴于律己,熱愛教育事業。在工作中對自己要求更為嚴格。我們積極參加各類政治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服從學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領導和老師們做好校內外的各項工作。...

  • 教學實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 | 欧美亚人xxxx高潮猛交 | aaaaaa黄色片| 99精品成人无码A片观看 | 欧美激情一区在线 |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 亚洲自拍中文字幕 | 亚欧美无遮挡HD高清在线视频 | 夜色影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18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中宇69 |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软件 | 超碰免费在线播放 |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 wwwwxxxx亚洲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AV在线观看 | 91免费看视频 | 国产一区福利在线 |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久久 | 亚洲性爰 | 黄色毛片免费看 | 国产成人网 | 91国拍精品国产粉嫩亚洲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超碰 | 爆乳一丝丝不挂裸体大胸美女 | 久久精品A一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 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 国产视频亚洲一区 | 超碰精品在线观看 | 撕开奶罩揉吮奶头好爽 | 天海翼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av蜜臀网站| 午夜影视啪啪免费体验区入口 | 精品国产第一页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点播时间 | 日产精品高潮呻吟av久久 |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综合欧美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0 | 初毛初精小男生GV网站 | 玩偶姐姐免费 | 成人三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