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匯的發展和歧變
一、引言
漢語詞匯,不僅量多,而且表義豐富。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也隨著時代的更替而出新。目前大多數中小學生(包括一大部分青年),恐怕已將“右派”、“大躍進”“上山下鄉”“干校”等詞語視為“出土文物”;同樣,也許不少稍上年紀的人(也包括一部分中年人),對流行日盛的”新興人類”語言,諸如“偶象”、“BT”、“郁悶”之類,也會感到茫然而不知所云。而其間相隔不過三、四十年,可見,漢語詞匯的變化是十分迅速的。
二、漢語詞匯的發展
《現代漢語詞典》是最能反映漢語詞匯的發展變化的一面鏡子。今年上半年,我國《現漢》第5版正式發布。據專家稱:與1996年修訂本相比,在收詞方面,根據近年來社會生活、科學技術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發展變化,新增加詞語6000余條。主要包括政治、社會、科技、文藝等20類。
新詞新義來源于很多方面,除了絕大部分由普通話中產生而外,許多港臺地區特有的詞語,各地方言詞語,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某個學科的術語,或社會上某行業的專門用語,簡稱、合稱和縮略,外語詞語等等,都被廣泛地引進和應用。這些詞匯,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比如: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社保、反恐、跑官、彩顯、轉軌等詞,都和新近出現的事物或社會現象,有著緊密的聯系;二是詞義的相對穩定性。有的原是某一專業的術語,但現在又將它的本義和衍生義同時使用,表義生動。比如,主旋律、板塊、越位、蒸發等;第三是它的流行性。如大款、咪表、電郵、路演、扮酷、小資等;第四是口語化,便于人們交際應用。比如侃大山、宰客、蹦極、托兒等,都是來自口語,媒體中出現的頻率較高,人們耳熟能詳。
在納新的同時,這次修訂,也作了很大的刪減,共刪減舊詞約2000條。刪減的詞條主要包括一些純文言詞,使用地區狹窄的方言詞,過時的音譯詞,和反映過時的事物、現在已不再使用的詞等。可以這樣說,漢語詞匯的演變,從一個側面折射了每一個歷史階段的社會面貌和人們的生存狀態。
漢語詞匯發展中,還有一種現象-----地方性詞匯。如“清水河道”(指河道的污染治理和建設)、“膽劍精神”(指指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的精神)等,因其活動組織或有關人文歷史的地方性,不能為其他地區的人所理解,但就當地來說,詞義已相對固定,應用也相對普遍。
三、漢語詞義的歧變
漢語的歧變,是指人們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利用詞語的音、義等方面的相關性,有意識地引起詞語的歧義的現象。試類舉如下:
(一)方言詞翻新
大拿---能作主管事的人。
片子---'片'讀騙,片子即名片。
套瓷---套近乎的意思。
折---讀'舌',即犯了案子被抓了起來。最早是隱語,后被青年人引用而流行。
閃---閃開,躲避,舍棄的意思。
放份兒---猖狂的意思。
(二)、網絡語創新
1、網絡數語
1314一生一世
078你去吧
740氣死你
9494 :就是!就是!
2、網絡流行語
拼音類:RPWT :人品問題
PF :佩服
Pm :拍馬,或拼命
ym:圓滿
諧音類:斑竹 :版主之意,有時寫作板豬等
分脫:近似于上海話中的“昏脫”
專業類:馬甲 :已經注冊的論壇成員以不同的ID注冊的論壇成員
拍磚 :跟貼
樓主 :發帖子的人
純凈水 :無任何內容的灌水
拆字類:強=弓雖
靜=青爭
方言類:偶:我;好康:好看;都是由閩南方言演變而來
醬紫 :這樣子
英文類:ft:faint的縮寫,就是暈倒的意思。
3Q :THANK YOU
縮略類:白骨精,指白領、骨干、精英
(三)、成語活用
這類用法,大多見于廣告。如
一箭(見)如故(箭牌口香糖)
以帽(貌)取人(某帽子工廠工廠廣告語)
一明(鳴)驚人(某眼病治療儀廣告語)
無胃(微)不至(某治胃藥廣告語)
飲(引)以為榮(某飲品廣告語)
咳(刻)不容緩(某止咳藥廣告語)
默默無蚊(聞)(某殺蚊劑廣告語)
百衣(依)百順(某名牌服裝廣告語)
千里音(姻)緣一線牽(中國電信長途電話廣告語)
有痔(志)不在年高(某治痔瘡藥廣告語)
(四)隱語巧用
古人有“假語村言”(賈雨村)和“真事隱去”(甄士隱)等這樣一類用法。當然,現代人的在這方面則更富創意,而且花樣繁多:
1、“辭不達意”
你真可愛(你真幼稚)
我覺得我需要更多一點的空間(我不太想看到你啦)
上次遲到真的很不好意思(先遲到給你看,下次絕對不會到!)
因此,當別人稱贊你或是對客氣的時候,可不能洋洋得意!
2、“言猶未盡”
天這么黑(能不能改天再說)
狐貍跌倒(腳滑,諧音“狡猾”)
葛優演電影(沒完沒了;或者指“手機”)
所以,聽了上半句,后面的意思可要自已體會。
3、“李代桃僵”
和珅:多為貪官的代名詞;或指善于拍馬的人。
黃藥師:武功高強之人,也因“東邪西毒”之說,可指陰險歹毒之人。
諸葛亮:借指蜘蛛(諧音)。來源于《蜘蛛》一文的的“謎語”。
說的是張三,其實指的可能就是你!
4、“數典忘祖”
連升三級:源自于相聲故事《連升三級》,因張好古陰差陽錯投緣于魏忠賢而一朝升天,所以這一詞可指依附權勢“得道”的人,也可指魏忠賢之流恃寵橫行,翻手為云之人。
六千:諧音“陸謙”,《水滸》人物,多指出賣并陷害朋友的人。
九三:諧音“鳩山”,《紅燈記》人物,他的“名言”是“做人要有訣竅”。
“數碼”,原來數字也可以用來罵人。
5、“約定俗成”
福利待遇:犧牲品。
會計:晦氣。
TIXI:替死。
方言讀音不同,不強求一致。
6、“別有用心”
目中無人:諧音“木中無人”,“木”去“人”,即為“十”;
牛頓:意似“牛人和歇菜”;
一天:可理解為24小時,意指“三八”等。
文字游戲,花樣不少。
上述詞義歧變的現象當然不是很普遍,而且它使用的范圍有限,詞義也往往根據交流情景因時因地而變化,并可因說話人或聽話人而有不同的意思和理解,尤其是諧音類的歧變,受方言音的限制更嚴重,但就某一群體而言,這種詞義的歧變,應該說已不是個別的現象,因此,作為一種語言現象,還是值得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