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氧化鈉固體變質的實驗探究
探究目的
進一步深化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性質及相關物質的性質和轉化關系的認識。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與實驗探究的能力。
激發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和學習化學的興趣。
探究方法
創設情境、興趣引導、分組實驗探究。
教學過程
大家都知道,naoh固體易潮解,naoh溶液又能與co2發生反應生成na2co3和h2o,而空氣中不僅含有co2,還有水蒸氣。某校實驗員在準備學生活動與探究的藥品時,配制完naoh溶液后,將一瓶未用完的naoh固體忘了蓋上試劑瓶蓋,兩天后,實驗員發現瓶中出現了大量的白色粉末。
于是我在第二天上課時把這瓶敞口放置了兩天的naoh展示給學生觀察,觀察完后學生對這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①這瓶naoh固體是否變質了?②如果變質了,變成了什么物質?③這瓶naoh固體是否全部變質了?④如果未全部變質,如何除去雜質得到較純凈的naoh?⑤變質前后,其質量有沒有變化?……點評:真實的問題情景是激發探究興趣的最好方式,也是誘發探究問題的源泉,有了問題才能進行探究,而真實的問題情景則必須源于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學生更容易對它產生興趣。就像上述情景材料,對于一個教師由于疏忽而導致的后果,學生自然很感興趣,而且每個人都想用自己的方法來證明這種錯誤行為所導致的后果,于是便有了上面的這些問題和下面的這些實驗探究。探究過程:針對上述問題,把對同一問題感興趣的學生分為一組,各組根據各自選定的一個問題先共同設計實驗探究的方案,包括:提出的問題、做出的假設(包含理由)、實驗的設計(包含實驗原理、操作以及實驗預期的現象或結果),然后將設計交給我審閱,最后利用一個合適的時間以興趣小組活動的方式開展實驗探究。點評:對“問題”做出的假設和猜想,不能是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這些假設和猜想都必須建立在學生目前所具備的知識的基礎上,因此學生在進行假設和猜想時教師要做一些有意識的引導,給學生確定一個大致的方向,避免盲目性。因此在猜想和假設后面應讓學生說明做出這個假設和猜想的依據,它可以是學生已有的知識,也可以是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的經驗。而實驗方案的設計應根據所學的知識設計合理、可行、簡便的實驗方案,再經過縝密的實驗和細致地觀察,從而找出有力的證據,為自己的假設和猜想提供佐證或者做出合理的解釋。因此在進行實驗探究之前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設計過目,只要不涉及到實驗安全等危險后果的,教師不要過多干預和修改學生的方案。第一興趣小組 問題一:這瓶naoh固體是否變質?猜想與假設:這瓶naoh固體已經變質。(根據氫氧化鈉的性質,naoh固體易潮解,然后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即2naoh+co2na2co3+h2o)設計實驗:因為naoh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的酚酞變紅,因此只需取少量固體,配成溶液滴加無色酚酞、觀察,即可證明。完成實驗:操作 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