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九上教學用書: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雨的訴說
一、活動目標 1.豐富學生的心靈感悟,引導他們注意觀察和體驗大自然的韻味。 2.通過搜集有關資料,增長見聞,開闊視野,并鍛煉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 3.閱讀和朗誦寫雨的文學作品,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和朗誦能力,尤其是體味抒情類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教師準備 1.本次活動若想開展得深入、成功,須做較長時間的準備。比如錄制雨聲,要在各個季節、各個地方去“采風”,這不是幾天可以完成的;搜集關于雨的知識和文學作品,也難以在短期內做得系統、豐富。因此,教師最好在學期一開始就把這項活動布置下去,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隨時留意、多方搜集。 2.錄音機、投影儀等教學輔助器材,應盡可能地準備和使用。 3.在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準備時,及時進行指點和幫助。 4.干旱少雨的地方,可以把活動的重點放在閱讀文字材料和欣賞文學作品方面,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來補償直接體驗的不足。 三、活動指導與建議 1.活動準備 課前,把學生分成三組進行活動準備(以自愿分組為原則)。 第一組:“聽聽我的足音”。讓學生在不同時空諦聽雨的聲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各個角落去采集雨聲,用錄音機錄下來(有條件的還可以用攝像機),準備在課堂上播放并描述給全班同學。 第二組:“說說我的功過”。讓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關于雨給人類帶來的福祉與災難的資料;也可以有所擴展,如不同地區和季節,雨的不同形態;雨的各種奇特現象及成因等。 第三組:“讀讀我的韻味”。讓學生搜集寫雨的文學作品或片段,并準備簡要的評點,準備好音樂,在課堂上進行配樂朗誦。還可以進行專題性的作品搜集,如寫雨的古詩詞集錦,小說、戲劇中的雨;寫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歡樂、憂郁、興奮、凄涼等各種心境下的雨。 也可以自主開展如下活動: 第四組:欣賞、評論關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搜集相關作品,分析它們是怎樣寫雨、唱雨的; 第五組:舉辦雨景攝影展、繪畫展。可以詩畫相配,增添情致。 以上各組進行活動準備時,老師可以相機指導,以便把握住整個活動的方向和質量。 2.課堂活動(主要練習口語表達) 三個小組依次或穿插進行活動展示。 第一組:“聽聽我的足音”。播放雨聲的錄音,讓聽眾說一說雨聲喚起了怎樣的心緒和感受。然后,由錄制雨聲的同學描述真實情境。 第二組:“說說我的功過”。可以用知識競賽或有獎競猜的形式開展活動。還可以從“正大綜藝”等媒體中借鑒活潑多樣的活動方式。 第三組:“讀讀我的韻味”。進行配樂朗誦,請聽眾在聽完后談談感受,以及對朗誦本身的評價。所有朗誦結束后,再對作品進行一番比較、品評、歸納,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 課堂活動時,應該注意:(1)一定要喚起聽眾的積極參與和感情共鳴。我們應想盡一切方法,激發所有學生參與和表現的熱情。(如果課堂時間不允許每一個學生都在全班面前匯報,也應該保證在組內有口語表達的機會。)(2)當學生在臺上講述或朗誦時,要強化他們跟臺下學生的交流意識,不能自顧自地表演或“完成任務”。簡單地說,最起碼要讓聽眾聽清楚、聽明白所講的內容,要注意音量、語速、表達的清晰和生動。(3)如果有的學校和學生查找資料困難,教師的主導性也可以強一些:由教師提供盡可能多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閱讀,然后討論。 3.作文練習 課本上建議的是寫一篇抒情文章。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時,應引導他們把握好“一個季節”“一種突出的感覺”等關鍵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寫出真實而獨特的體驗。 學生有興趣寫詩歌、童話、劇本、文學評論等,都應該積極鼓勵,只要寫真實感受即可。有的學生暫時缺少感受,不應強迫他們無病呻吟。 四、活動評價 1.本次活動的評價內容有: (1)課堂活動時的口語表達能力; (2)作文水平; (3)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4)小組合作學習時,合作精神的體現程度。 2.評價的方法: (1)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對于前兩項內容,可以制定詳細的評分表,予以量化;后兩項內容可以以寫評語的形式進行評價。 (2)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可以讓小組給每一個成員寫段評語;自己也寫一寫個人評語。這些評語都可以放入學生的個人成長檔案袋里。 (3)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應幫助學生樹立起“過程重于結果”的意識,評價時,不僅關注最后的能力水平和表現,更要關注活動過程 中的參與度、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 五、有關資料 (一)關于“雨”的詩文 1.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雨景(朱湘)
3.雨(郁達夫) 周作人先生名其書齋曰“苦雨”,恰正與東坡的“喜雨亭”名相反。其實,北方的雨,卻都可喜,因其難得之故。像今年那么的水災,也并不是雨多的必然結果;我們應該責備治河的人,不事先預防,只曉得糊涂搪塞,虛糜國帑,一旦有事,就互相推諉,但救目前。人生萬事,總得有個變換,方覺有趣;生之于死,喜之于悲,都是如此,推及天時,又何嘗不然?無雨哪能見晴之可愛,沒有夜也將看不出晝之光明。 我生長江南,按理是應該不喜歡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時候,得幾點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愛的事情!“小樓一夜聽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小雨潤如酥”,從前的詩人,早就先我說過了。夏天的雨,可以殺暑,可以潤禾,它的價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說。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別一種境地,昔人所謂“雨到深秋易作霖,蕭蕭難會此時心”的詩句,就在說秋雨的耐人尋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風愁煞人”的一聲長嘆,乃別有懷抱者的托辭,人自愁耳,何關雨事。三冬的寒雨,愛的人恐怕不多。但“江關雁聲來渺渺,燈昏宮漏聽沉沉”的妙處,若非身歷其境者絕領悟不到。記得曾賓谷曾以《詩品》中語名詩,叫做《賞雨茅屋齋詩集》。他的詩境如何,我不曉得,但“賞雨茅屋”這四個字,真是多么的有趣!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當“蒼山寒氣深,高林霜葉稀”的時節。 (二)關于“雨”的知識 1.天天下雨的地方 大氣中經常含有水汽,那是由海洋、河湖、土壤和植物等的水分蒸發而來的。當水汽到達飽和點時,空氣變冷,在不同溫度的影響下,會凝結成云、霧、雨、雪和雹等。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有的地方,雨下得特別多,甚至天天在下雨。 我國四川西部,山嶺起伏,那里的峨嵋山是大陸上多雨的地方,有“西蜀漏天”之稱。 臺灣省的山脈,南北綿延,位于基隆河發源地的迎風高地上的火燒寮,是我國最多雨的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 500毫米。1912年出現過8 408毫米的記錄。每年,夏季風、臺風從海洋吹來,到達山坡后,被迫上升,容易凝云播雨。基隆因為多雨而得到了“雨港”的稱號。 世界最多雨的地方在威爾里爾和乞拉朋齊。夏威夷群島的威爾里爾,年平均降水量達11 680毫米;而印度的乞拉朋齊,1861年曾出現年降水量20 447毫米的紀錄。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出現了26 461.2毫米的最高記錄。 世界的一些地方,雨常常傾盆而下,帶來災害。年降水量達1 000毫米的地方,已經相當濕潤了。可是,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島,1952年3月15日到16日測到了24小時降水量1 870毫米的最高紀錄。 美國弗吉尼亞州,1969年颶風襲擊時,測到5小時的降水量達787.4毫米。西印度群島中瓜德羅普島的巴爾斯特,1970年11月26日測到一分鐘的降水量達31.2毫米。 有些地方年降水量不大,卻常常下著雨。智利南部的巴希亞·菲利克斯,平均每年有325天在下雨。1961年這一年,只有17天沒有下過雨。它處在西風帶內,長年從太平洋帶來大量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陰雨天氣。 還有天天下雨的地方呢!如巴西的巴拉城,每天都要下幾次雨。更奇怪的是,每次下雨都有固定的時間。因此,當地居民有個習慣,談論時間不用鐘表或太陽,而是用雨。他們不說上午幾點鐘、下午幾點鐘,而是說第幾次雨后。 巴拉圭的巴拉那河一帶,每天都是蒙蒙細雨,下個不停。這兒的雨形成原因與一般不同,是由于在離巴拉那河不遠的地方有個大瀑布,那里不停地刮著大風,風把水霧帶到高空,凝結成雨。說來也巧,這雨老是降落在那個地方。 2.終年無雨的地方 提起少雨的地方,人們就會想起沙漠來。那里水汽少,雨水也少。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比黃金還寶貴。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雨水最少的地方。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部的若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毫米。這里四周高山環繞,離海洋很遠,濕空氣很難到達。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一連幾年都不下雨,陽光灼照,空氣干燥,被稱為沙漠中的沙漠。 中亞土庫曼和烏茲別克,也是多沙漠的地方。那里常常有這種情況:天空在下雨,地面上見不到一滴雨水。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那里的空氣十分干燥,好不容易云層凝雨,它們還沒落到地面,就在半空中被蒸發掉啦!這種“高空下雨,低空無雨”的景象,人們叫它“干雨”。 北非的哈爾夫旱谷,曾經一連有八九年沒下過雨。 南美洲秘魯和智利沿海一帶,因為有寒流和從深海涌上來的冷水流的影響,又位于高山的背風帶,因此,年平均降水量還不到3毫米,連年不雨也是常事。有趣的是,這里有個“觀雨團”組織,可見雨是多么稀罕了。 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1845年到1936年止,有91年沒有下過雨,是世界的“旱極”。 沙漠地區由于干燥,至今還沒有人定居下來。可是世界上卻有著“不雨城”和幾乎不雨的城市。 秘魯的利馬,一年平均降雨37毫米,下的都是一種蒙蒙的毛毛雨,叫“加魯亞”。這種雨只能使大地稍稍濕潤,而街道上從來不會出現一個小水洼。1949年4月,利馬下了一次真正的雨,足足有一小時。人們驚慌地度過了這一次“災難”。因為那里所有的房屋屋頂只是用來遮蔽太陽光的,不能防雨。雨的突然降臨,使許多房屋的房頂都坍塌了,墻上的灰粉被沖掉,屋子里成了“游泳池”。 (選自《趣味地理》(3),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