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學設計2
〈反饋練習二〉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測出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為反饋練習,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一中,并保留所測得的數據。 表一:g(n)f拉(n)f浮=g-f拉(n) (說明:通過演示實驗可以形象直觀地將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展現在學生面前,再分析石塊的受力得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從而落實知識與技能第一個目標。通過反饋練習運用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落實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第一個目標。)探究二: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約15分鐘)第一環節:課題的提出。(難點)質疑:同學們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了浸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浮力的大小,用這種方法能不能測出一艘潛水艇潛入水中時所受浮力的大小?我們有沒有辦法求出潛水艇所受浮力的大小?引導學生建立f浮與g排聯系: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將空易拉罐按入水中體會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在實驗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來越大。要建立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重力有關系的課題需要老師慢慢進行引導。在此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發現當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小桶中的水面升高,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等于什么?學生經過討論不難回答出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與易拉罐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相同。也就是說易拉罐浸在水中部分的體積排開了液體,因此我們把排開的這部分水的體積稱為v排,浮力屬于力,浮力的大小與v排有關系,還與哪個量更加接近?學生會比較自然的將f浮與g排聯系在一起。從而提出課題“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系”。第二環節:猜想和假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大膽的猜測。f浮=g排;f浮>g排;f浮。第三環節:實驗設計。學生再次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實驗方案,然后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在實驗前,全班討論實驗方案,找到最優方案。由于前面已經總結了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因此在此重點討論如何收集和算出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第四環節:進行實驗。明確實驗方案之后,分小組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二中,并進行分析。 表二:g桶(n)g桶+排水(n)g排=g桶+排水-g桶(n)
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各小組學生代表交流實驗現象:將表一和表二的實驗數據綜合到一起,(如表三)。匯總全班的數據,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f浮=g排。適用范圍:液體、氣體。講解阿基米德鑒別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表三:實驗小組g(n)f拉(n)f浮=g-f拉(n)g桶(n)g桶+排水(n)g排=g桶+排水-g桶(n)1 2 …… 評估:實驗成功之處:實驗過程中注意“慢”,不要把多余的水帶出……實驗中的失誤:向溢水杯加水至水從溢水口處流出,用小燒杯接住流出的水,直到水恰好不向外流為止。小燒杯中的水應倒掉后再測g排否則g排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