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案
十、板書設計: 浮力
一、浮力的產生原因: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一、 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3.方向:豎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在液體里的物體(或氣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適用范圍:液體和氣體。
此教案適合基礎較好的班級,且要能控制課堂活動;建議再花一課時進行習題講解。
浮力——探究式教案(第2稿)
一、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現確定第一教時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2、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計算浮力的兩種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稱重法)。
技能目標:
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實驗研究物理問題,并歸納出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排除、歸納整理數據的能力。
情感目標:
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通過介紹科學家的貢獻,鼓勵學生樹立刻苦鉆研、大膽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學難點:啟發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時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的關鍵: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學生思維障礙為突破口,針對性地安排實驗探索。
四、教法與學法:
作為探究自然科學的規律課,過程一般是
本節內容要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與措施也不例外,因為無論從方法論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探索實踐中獲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這是行之有效的路徑,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歸納、得出規律”。
五、教學策略
教材中證明沉的物體也受浮力是一個探索性演示實驗,但由于教師的演示實驗可見度較小。
故相應策略:
1.演示實驗:用大彈簧測力計演示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再舉例說明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如吊井水時,桶在水中時要比在空氣中輕的多)。
2.通過分組合作實驗,通過計算 f浮、g物、g排液的數值關系,并運用物理的數學推導得出一般規律,即阿基米德原理。
六、教具準備
除了教師演示用裝置外,還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小水袋(裝滿水,無氣泡并扎緊),彈簧秤、燒杯。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浮體演示實驗:橡皮球(空心體)在液體中上浮。問:為什么會上浮?
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魚、游泳的人、漂浮的物體、沉入水中的物體等,在氣體中的物體同樣也受到氣體的浮力,如:空氣的浮力等。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的方向朝哪邊?觀察書上四幅圖,說出答案。
浮體演示實驗
(二).新課講授
1、沉的物體受浮力嗎?(互動1)
提問(2):如何判定大鉤碼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