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1.滾擺實驗能宜觀地表現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它的優點在于能量轉化的過程比較緩慢,擺輪高度變化明顯、直觀,擺輪轉動快慢變化也能直接觀察。實驗中應充分發揮上述優點,為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1)擺輪的軸應相對細些,以減緩擺輪的升降速度。固定擺繩時,應穿過軸的橫孔,不宜用纏繞的方法固定,以防打滑。
(2)要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便于觀察擺輪速度的變化。
(3)擺輪應當邊緣厚重,以增大轉動慣量。
2.關于人造衛星的知識,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鑒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難以使學生揭開謎底,往往由此而損傷學生的求知欲。本節課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紹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行。講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參看圖1一1,水平地拋出一個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它會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物體速度越快,它飛行的距離越遠。
人拋物體,拋出的距離不過幾十米,但汽槍子彈能飛行幾百米,步槍子彈能飛行幾千米,而炮彈能飛行幾一公里。我們可以設想,物體的速度足夠大時,它就能永遠不落回地面,圍繞地球旋轉。這個速度大約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體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就由圓形變為橢圓形。人造衛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發射的。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并能舉例說明。
2.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
(二)教具
滾擺。單擺,斜槽,彈簧片,木球,人造地球衛星的掛圖等。
(三)出學過程
1.復習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2.引入新課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粒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3.進行新課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實驗1:滾擺實驗。
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役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