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熱運動》教案(精選10篇)
《分子熱運動》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教材從分子的組成入手,先說明分之在做無規則運動,然后講到擴散現象,并對分子熱運動進行講解,說明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能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彩繽紛。
●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推測出物體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
●通過演示實驗以及與彈簧的彈力類比使學生了解分子之間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用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子的熱運動。
難點: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推測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
教學器材:二氧化氮氣體的廣口瓶、空瓶、鉛圓柱。
教學課時:1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中,我們的周圍充滿著物質:水、空氣、石頭、金屬、動物、植物等都是物質。而對于物質是怎樣構成的,這一古老課題,很早就有過種種猜測,有的主張萬物之源是“氣”,有的主張萬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紀墨子提出的物質的最小單位是“端”,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德漠克利特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大小和質量不同的,不可入的,運動不息的原子組成。此后經過近20xx年的探索,直到17世紀末,才科學地認識到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進行新課
(1)分子和分子運動
、傥镔|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極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徑約10—10米,這是一個極小的長度,不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現代的顯微鏡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極小,所以物體含分子數目大得驚人。通常情況下,1厘米3空氣里大約有2。7×1019個分子,如果人數的速度能達到每秒數100億個,要數完這個數,也得用80多年。
、跇嫵晌镔|的分子永不停息地運動著。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無法直接觀察分子的行為,但我們可以從宏觀的實驗現象,來判斷分子的行為。
演示實驗:擴散現象
出示事先裝有二氧化氮氣體的廣口瓶。說明瓶內紅棕色的氣體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廣口瓶,其實瓶內裝滿了空氣。將裝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傾倒,這時看到紅棕色氣體流入空瓶,開始先沉到瓶底。此現象說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課本圖16。1—2所示,將其倒扣在裝有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這時要強調:裝有密度較大的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在下,裝有空氣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氣體不會流進空氣瓶內,F在我抽掉隔板,沒有出現二氧化氮氣體流動的現象,我們停一會兒再來觀察瓶內出現的現象。
在等候期間,組織學生自己做墨水擴散實驗:同學們課桌上的燒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動桌子,保持清水平靜。請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觀察墨水的變化情況。滴入的墨水將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跡,過一段時間墨跡的輪廓變模糊,墨跡變淡,周圍的水色變墨。
組織學生觀察前面已做的氣體擴散實驗。此時空氣瓶出現了紅棕色,下面紅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顏色變淡。實驗現象表明,二氧化氮氣體進入了空氣,空氣進入了二氧化氮氣體中。像這樣,不同的物體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
擴散現象也可以發生在液體之間。請大家再觀察一下剛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經沒有明顯的墨跡了,整杯水都變黑些了,說明墨水和水也發生了擴散。為了說明液體的擴散現象,我們再來做個實驗。(按照課本圖16。2—3液體的擴散實驗演示)現在我們看到無色的清水和藍色的硫酸銅溶液之間有明顯的界面,要觀察到擴散現象需要較長的時間。為了節省課堂時間,幾天前我就做了同樣的實驗,請大家看幾天前的實驗。(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實驗樣本)這些實驗告訴我們,靜放的時間越長,界面變得越模糊不清,彼此進入對方越深。
固體之間也會發生擴散現象。有人用固體做過實驗,將鉛片和金片緊壓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將它們分開,可以看到它們相滲入約1毫米。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觀察到過固體的擴散。煤矸石有的原來就是石炭巖,由于長期地跟煤擠壓在一起,它的內部也變黑了。
大量事實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有擴散現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許多事例。例如,某同學擦點清涼油,周圍同學就能聞到清涼油味。
擴散現象表明: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只有分子不停地運動才能相互進入對方。同時也說明分子不是緊密地擠在一起,而是彼此間存有間隙。
。2)分子間的作用力
固體、液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又有間隙,為什么分子不會飛散開,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導學生猜想,這可能是分子間存在著吸引力,這個猜想是否正確呢?需要我們用實驗來證實。
演示實驗:分子引力實驗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兩個鉛圓柱。隨意將它們對在一起,這時兩鉛塊并沒有表現出吸引力。實驗似乎得到分子間沒有引力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要輕易地放棄我們的猜想,應再進一步分析原因。大家都知道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邊講邊演示)但把鐵釘遠離磁鐵,這時磁鐵不能吸起鐵釘(演示),這是為什么?(距離太遠)。剛才兩鉛塊沒有表現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為分子間的距離不夠近呢?那么我們想法讓兩鉛塊靠的更近些。(再做實驗時,用小刀將兩鉛塊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將兩鉛塊擠壓在一起)
實驗結果兩鉛塊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負重達500克以上。這表明分子之間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時,才能表現出來。一般分子距離要小于10—9米時才能表現出引力。
在實際生產中,人們早就利用分子間有吸引力,來進行金屬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屬,從而使分子間的距離足夠近,金屬冷卻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還有爆破焊接技術,它是將金屬表面清潔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產生的巨大壓力,將兩金屬壓接在一起。
液體分子之間也存在吸引力。
實驗證實了我們關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又會發現新的矛盾:分子之間有間隙,分子之間又有引力,這兩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終應該相互靠緊,而不應該有間隙。既然分子間有間隙,物體應該很容易壓縮,但事實卻是固體、液體極難壓縮。我們只有根據事實,深化我們的認識,事實表明我們對分子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有沒認識到的方面。
原來分子之間還存在斥力。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會不會兩種力總是相互抵消呢?當然不會,只有在特定的距離r時,分子間的引力不等于斥力,這個距離r就是通常的分子間隙的距離,大約是10—10米。當分子距離小于r時,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間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距離增大時,斥力和引力都減小,但斥力減小得更快、分子間表現為引力。當分子距離再增大,分子引力繼續減小,當分子距離大于10r時,分子間的作用力將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有了對分子間存在斥力的認識,前面所說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結:
通過實驗和思考,我們已經對分子和分子的運動有了初步認識,現在我們共同回顧一下,看看我們已經有了哪些認識。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直徑大約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
3、分子之間有間隙。
4、分子之間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兩種,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幾點,就是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要點,利用這些要點,能夠解釋很多熱現象。
板書設計:
第一節分子熱運動
一、分子和分子運動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極小的微粒。
2、構成物質的分子永不停息地運動著。
二、分子間的作用力
1、引力
2、斥力
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1、2、3、4
教學后記:
本節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擴散現象,對分子間的作用力有正確的認識,知道分子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
《分子熱運動》教案 篇2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化學課中,及九年級《物理》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中,已經對物質的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并見到過一些擴散現象,對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擴散現象也有較深的印象,但對擴散現象的產生原因,以及分子的運動快慢與什么有關等問題,并不清楚。
二、教學目標
。ㄒ唬、知識目標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能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3.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4.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ǘ、能力目標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
2.從宏觀現象推論分子特征,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并培養學生想象力。使學生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
。ㄈ、德育目標
用演示實驗和課件,激發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及隨時關注周圍各種自然現象的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對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分析、推理微觀世界,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
難點:分子間相互作用力存在的理由與情況。
四、教學方法
演示法: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有直觀感覺,再進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五、教具準備
一燒杯熱水、一燒杯冷水、墨水、投影儀。
六、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媒體演示,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原來分子之間還存在斥力。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會不會兩種力總是相互抵消呢?當然不會,只有在特定的平衡距離r時,分子間的引力才等于斥力,這個距離r就是通常的分子間隙的距離,大約是10-10米。當分子距離大于10r時,分子間的作用力將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比如氣體。就因為分子間存在斥力,所以,固體、液體不容易被壓縮。而氣體分子間幾乎沒有引力與斥力,只有相互碰撞時才有力的作用,所以氣體容易被壓縮,但不能無限壓縮(碰撞時才有力)。
4、小結:
通過實驗和思考,我們已經對分子和分子的運動有了初步認識,現在我們共同回顧一下,看看我們已經有了哪些認識。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直徑大約是10-10米。②、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③、分子之間有間隙。
、堋⒎肿又g存在相互作用力,有兩種,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幾點,就是分子熱運動的基本要點,利用這些要點,能夠解釋很多熱現象。
。ㄈ鍟O計
第一節分子熱運動
一、物質的組成二、擴散現象
三、分子間力
1、組成:
1、現象及定義
1、分子在運動但物質又是聚合的說明有引力
2、分子大小
2、擴散現象說明:
2、分子間有空隙說明分子間有斥力
。ㄋ模、課堂練習
1、關于分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a.一切物體都是由分子組成的B.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熱運動C.分子間的引力與斥力是同時存在的D.固體物質分子間只有引力,沒有斥力
2、以下現象能說明分子間有斥力的是
a.一根細鉛絲很難被拉斷
B.小木棍容易被折斷C.固體、液體很難被壓縮
D.被雨淋濕的衣服很難脫下來
3、在相同多的熱水和冷水中放入相同的糖塊,問:一段時間后,哪一杯水更甜?
4、零下500C的冰塊中的水分子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為什么?
5、鏡子摔破后,為什么不能重新組成一面好鏡子?
《分子熱運動》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特點;
2、能解釋某些熱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學會運用想象和類比等研究方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隨時關注周圍的人和事以及有關現象。
課程內容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體的分子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點
一切物體的分子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難點
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
玻板、水、水槽、彈簧測力計等
過程
一、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1、分子直徑數量級10-10m。
2、物質是由很多分子組成的。
二、一切物體的分子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1.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a.一切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發生擴散現象小結得出——擴散速度:V氣﹥V液﹥V固演示:紅墨水在熱水和冷水中的擴散情況
b.物體溫度越高,擴散越快。
2.分子熱運動,分子的運動是無規則的。
三、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分子間引力和斥力的大小關系。
、僖=斥力d=r0
、谝Ι兂饬Γǔ饬Α⒁Χ紲p小,則引力減慢,顯示引力)d﹥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則引力增大慢,顯示斥力)d﹤r0
小結: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小結,培養總結概括能力。
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4題
《分子熱運動》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記住什么是布朗運動,知道影響布朗運動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熱運動,知道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
2.通過對布朗運動的觀察,發現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運動的原因;培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從對懸浮顆粒無規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通過學生對布朗運動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出布朗運動不是外界影響產生的,是液體分子撞擊微粒不平衡性產生的。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這一連串結論的得出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2.學生觀察到的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但它又間接反映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特點。這是課堂上的難點。這個難點要從開始分析顯微鏡下看不到分子運動這個問題逐漸分散解疑。
三、教 具
1.氣體和液體的擴散實驗:分別裝有二氧化氮和空氣的玻璃儲氣瓶、玻璃片;250mL水杯內盛有凈水、紅墨水。
2.制備好的有藤黃懸浮顆粒的水、顯微鏡用載物片、顯微攝像頭、大屏幕投影電視。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兩個演示實驗: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
2.在一燒杯的凈水中,滴入一二滴紅墨水后,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
提問:上述兩個實驗屬于什么物理現象?這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上述實驗是氣體、液體的擴散現象,擴散現象是一種熱現象。它說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而且擴散現象的快慢直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擴散現象加快。這些內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經學習過了。
(二)新課教學過程
1.介紹布朗運動現象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發現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后來把顆粒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質如藤黃、墨汁中的炭粒,這些小微粒懸浮在水中都有布朗運動存在。
介紹顯微鏡下如何觀察布朗運動。在載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藤黃的水滴,將蓋玻璃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臺上,然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現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臺顯微鏡放在講臺上,然后讓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最好教師用教鞭指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為參考點,讓學生看這顆微粒以后的一些時間內對參考點運動情況。
讓學生看教科書上圖,圖上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指出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s觀察到的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s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介紹布朗運動的幾個特點
(1)連續觀察布朗運動,發現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干涸,就看不到這種運動停下來。這種布朗運動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懸浮液不冰凍),永遠在運動著。所以說,這種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
(2)換不同種類懸浮顆粒,如花粉、藤黃、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運動,說明布朗運動不取決于顆粒本身。更換不同種類液體,都不存在布朗運動。
(3)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大了,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運動。
(4)布朗運動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釋布朗運動的原因
(1)布朗運動不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所謂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指存在溫度差、壓強差、液體振動等等。
分層次地提問學生:若液體兩端有溫度差,液體是怎樣傳遞熱量的?液體中的懸浮顆粒將做定向移動,還是無規則運動?溫度差這樣的外界因素能產生布朗運動嗎?
歸納總結學生回答,液體存在著溫度差時,液體依靠對流傳遞熱量,這樣懸浮顆粒將隨液體有定向移動。但布朗運動對不同顆粒運動情況不相同,因此液體的溫度差不可能產生布朗運動。又如液體的壓強差或振動等都只能使液體具有定向運動,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粒的定向移動不是布朗運動。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是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只能是液體內部造成的。
(2)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受到液體各個方向液體分子撞擊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固體的微小懸浮顆粒,液體分子是看不到的,因為液體分子太小。但液體中許許多多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不斷地撞擊微小懸浮顆粒,當微小顆粒足夠小時,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書上的插圖所示。
在某一瞬間,微小顆粒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著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著另一個方向運動。任一時刻微小顆粒所受的撞擊在某一方向上占優勢只能是偶然的,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的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數越少。布朗運動微粒大小在10-6m數量級,液體分子大小在10-10m數量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明顯,因此,布朗運動越明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越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不明顯,以至可以認為撞擊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
液體溫度越高,分子做無規則運動越激烈,撞擊微小顆粒的作用就越激烈,而且撞擊次數也加大,造成布朗運動越激烈。
5.布朗運動的發現及原因分析的重要意義
(1)結合上面的講解分析提問學生: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微粒分子的運動嗎?是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嗎?布朗微粒是被誰無規則撞擊而造成的?布朗運動間接地反映了誰的無規則運動?
綜合學生回答歸納總結:
(1)固體顆粒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仍然是宏觀物體;顯微鏡下看到的只是固體微小顆粒,光學顯微鏡是看不到分子的;布朗運動不是固體顆粒中分子的運動,也不是液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而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顆粒的無規則運動。無規則運動的原因是液體分子對它無規則撞擊的不平衡性。因此,布朗運動間接地證實了液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2)布朗運動隨溫度升高而愈加激烈,在擴散現象中,也是溫度越高,擴散進行的越快,而這兩種現象都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這說明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激烈。所以通常把分子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三)課堂小結
1.要知道什么是布朗運動。它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微粒的無規則運動,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
2.知道布朗運動的三個主要特點: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明顯。
3.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它是由于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對固體微小顆粒各個方向撞擊的不均勻性造成的。
4.布朗運動間接地反映了液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布朗運動、擴散現象都有力地說明物體內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四)課堂練習
1.關于布朗運動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布朗運動就是液體分子的熱運動
B.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顆粒內的分子的無規則熱運動
C.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激烈
D.懸浮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激烈
答案:C、D。
2.如圖是觀察記錄做布朗運動的一個微粒的運動路線。從微粒在A點開始記錄,每隔30s記錄下微粒的一個位置,得到B、C、D、E、F、G等點,則微粒在75s末時的位置 [ ]。
A.一定在CD連線的中點
B.一定不在CD連線的中點
C.可能在CD連線上,但不一定在CD連線的中點
D.可能在CD連線以外的某點
答案:C、D。
(五)、說明
1.本節課取得教學效果的關鍵是將布朗運動演示實驗做好,讓學生都看清楚布朗運動。即使教學設備條件差的學校,也應該準備2~4臺生物顯微鏡,預先調好后,讓學生輪流觀察。設備條件好的學校,運用顯微攝像頭,對準載玻璃上有藤黃的懸浮液,拍攝的結果通過電腦在大屏幕投影電視上展現出來。用顯微鏡觀察布朗運動全部過程也應拍攝出來,給學生展示。
2.對于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要注意是無規則,而不是無規律。無規則是指由于分子之間的相互碰撞,每個分子的運動方向和速率在不斷地改變,任何時刻,液體或氣體內部,沿各個方向運動的分子都有,而且分子運動的速率有大有小。對于某一個分子運動是無規律的,但是熱學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熱運動的總體效果,對于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是有規律可遵循的,這就是統計規律。
《分子熱運動》教案 篇5
本節講述“分子熱運動”.在講分子運動之前先提出“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運動”的問題,然后再讓學生想想“為什么打開一瓶香水,很快就會聞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讓學生好奇,接下來通過演示二氧化氮氣體擴散實驗、硫酸銅和清水擴散實驗,說明擴散現象和擴散現象隨溫度升高而加快的現象.還通過實物演示知道除氣體、液體有擴散現象,固體也有擴散現象.然后,通過對“想想議議”的討論得出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再通過鉛柱演示實驗,證實了分子之間存在引力,還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擴散現象說明分子間有間隙;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的事實,說明分子間存在斥力.那么學生對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有一個較形象的認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能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3.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4.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
2.從宏觀現象推論分子特征,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并培養學生想象力.
三、德育目標
用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可以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
教學重點
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初知識.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從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推理,用宏觀的物理現象揭示物質的微觀結構.
教學方法
演示法: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有直觀感覺,再進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教具準備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廣口瓶、空廣口瓶、硫酸銅溶液、試管、鉛柱、投影、錄像.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物質.在遠古時代,人們就猜想物質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組成的.現代的科學技術已證實古人的猜想,請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來連成一片的水,其實是由一個具的水分子組成.
[生]我們肉眼看不到,分子體積很小.
[師]那我們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運動?
[生]我們用顯微鏡.
[師]這個方法可取,有沒有其他方法呢,我們打開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開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覺?
[生]聞到香味.
[師]為什么能聞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生]是因為香水和香皂的氣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課教學
[師]不是氣味,是一些帶有香味的分子,從香水或香皂中跑出來,進入空氣中,向各個方向散布開來.
當它們到達我們的鼻子里時,我們就會聞到香味,我們再來通過實驗證實分子是運動的.
1.擴散現象
[生甲]我們組是往盛有水的燒杯中,滴入紅墨水,過一會兒,觀察到燒杯中水變紅.
[生乙]我們組是將一個空瓶子,倒扣在一個裝著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面,抽掉蓋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過一會兒,發現上面空瓶有紅色.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我們看錄像.
[錄像]
在量簡里裝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銅溶液.硫酸銅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無色的清水與藍色硫酸銅溶液之間有明顯的界面.一天天過去,發現界面逐漸模糊不清了.
[師]我們上面做的實驗是一種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在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擴散現象很常見.舉出幾個例子.
[生甲]到醫院聞到消毒液味.
[生乙]在花園里聞到花香.
[生丙]……
[師]從這些可以看出氣體和液體都有擴散現象.固體有沒有擴散現象?看投影.
[投影]
把磨得很光的鉛片和金片緊壓在一起,在室溫下放置5年后再將它們切開,可以看到它們互相滲入約1 深.
[生]從投影看出固體也有擴散現象.
[師]固、液、氣體都有擴散現象,想想對同樣的一個擴散實驗,能否改變一個因素,從而改變擴散進行的快慢呢?
[生]在一個燒杯中裝半杯熱水,另一個同樣的燒杯中裝等量的涼水.用滴管分別在兩個杯底注入藍墨水,發現裝熱水的燒杯很快變藍了.說明熱水擴散得快,擴散現象與溫度有關.
[師]請看投影,通過議論回答問題.
[投影]
想想議議
[生甲]從前面的幾個實驗能說明分子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
[生乙]分子的運動快慢跟溫度有關.擴散進行得快,是由于分子運動得快;擴散進行得慢,是由于分子運動得慢.
[師]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由于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的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請看錄像.
[錄像]
展示擴散現象發生的過程中兩種物質的分子是如何進行擴散的.藍色小球代表一種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種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由圖可以看到分子的運動方向是雜亂無章的,有時兩個分子會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無序運動的宏觀效果,一種分子混入另一種分子中去,宏觀上就是擴散現象.
2.分子間的作用力
[師]這是一個鉛塊,我們知道它是由鉛分子組成的,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那么為什么鉛塊沒有飛散開?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聚合在一起呢?
[生]分子之間有引力.
[師]請看演示實驗,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演示]
將兩個鉛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凈,然后緊緊地壓在一起,兩塊鉛就會結合起來,下面吊一個重物都不能把它們分開.
[生]這個實驗表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師]分子間的引力使得固體和液體能保持一定的體積,那么,我想把粉筆壓縮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嗎?為什么?
[生]分子之間存在斥力.
[師]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經離得很近的固體和液體很難進一步被壓縮.請看投影.
[投影]
課本圖15.1-6
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這就好像被彈簧連著的小球.當分子間的距離很小時,作用力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的距離稍大時,作用力表現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遠,作用力就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容
1.擴散現象.
2.分子間的作用力.
《分子熱運動》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分子的熱運動》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3《熱學》第七章《分子動理論》的第二節的教學內容,分子動理論是物質的微觀結構學說,是宏觀與微觀本質間聯系的紐帶,是熱學的基礎!胺肿拥臒徇\動”是構成分子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節課在本章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是高中階段物理教學中非重點知識中的重點。布朗運動是分子熱運動的實驗基礎,對分子熱運動的認識,是建立在對布朗運動正確理解的基礎上的,因此,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知道布朗運動的無規則性反映了液體分子的無規則性,是學好本節課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布朗運動,觀察其特點,分析其產生原因。
。2)學習用統計的觀點分析問題,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對宏觀現象作微觀解釋。
。3)知道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激烈。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使學生知道,物體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培養學生通過物理現象歸納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微觀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用實驗和多媒體教學素材激發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可以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
(3)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分子熱運動。
難點:從宏觀出發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推測無法感知的事實;
用分子熱運動觀點解釋有關現象。
四、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在初中已學過擴散現象等,對分子運動有初步認識,又具備了高一力學的基礎知識、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些方法及分析推理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物理學科的特點,使學生通過擴散現象、感興趣的布朗運動實驗加深認識,引起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科學分析的方法,最終能很好地分析布朗運動產生原因,并理解布朗運動的無規則性反映了液體分子的無規則性。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多媒體展示演示實驗。
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3.設計理念:按照探究性學習方式所闡述的“有規律性更有藝術性” 為目的,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及實驗演示,使學生置身于探索問題的情境之中,通過動眼看、動口議、動手做、動筆寫、動耳聽等,激活學生內在的潛力
4.教學的基本環節: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實驗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學案與課本中的圖片。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實驗器材的準備。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ㄒ唬┯^察實驗 整體感知
1.(課件投影)觀察演示實驗(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這是什么物理現象?這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ㄔO計意圖:用實驗引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將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
2.(課件投影)請觀察課件演示的擴散過程。
。ㄔO計意圖:用計算機演示擴散過程,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說明分子做無規則熱運動)
3.(課件投影)請完成實驗(在兩個燒杯中分別裝有冷水和熱水,滴入1-2滴紅墨水后,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然后回答:擴散現象的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嗎?舉例說明。
。ㄔO計意圖:在學生親自實驗基礎上,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同學間可以合作討論,彼此交流,自己得出結論加深理解,鞏固記憶,并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4.(課件投影)請觀察布朗運動。
(設計意圖: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實驗基礎,對分子熱運動的認識,是建立在對布朗運動的正確理解的基礎上。介紹并演示實驗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布朗運動,還能使學生發現布朗運動的特點,為布朗運動產生原因的分析奠定了實驗基礎。)
。ê喴獙嶄洠涸谳d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小炭粒的水滴,將蓋玻片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臺上,然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現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臺顯微鏡放在講臺上,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然后教師指著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為參考點,讓學生觀察這顆微粒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相對參考點的運動情況,并用計算機課件(動畫)演示小炭粒運動情況。實驗進行的'很順利,學生十分注意觀察,許多學生看出小炭粒運動的無規則性,從而師生一起總結出布朗運動的概念。)
。ǘ┓治鲈 認識本質
。ㄕn件投影)閱讀課本中有關布朗運動的敘述,了解布朗運動的特點。
。ㄔO計意圖:通過閱讀加深理解布朗運動。)
。ㄍ队埃
1、固體微粒的運動是極不規則的。如圖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秒觀察到的該顆粒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秒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因為連續觀察布朗運動,發現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干涸,這種運動就永不停息。
3、任何固體微粒懸浮在液體中,在任何溫度下都會做布朗運動。若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越大,布朗運動越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布朗運動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ㄕn件投影)懸浮顆粒無規則運動的原因是什么?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還是液體內部原因?
(設計意圖:此問題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學生只有認識到不是外界因素的影響,才能推理到內部分子作用的結果。)
。ㄕn件投影)請觀察演示課件演示的動畫: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當它足夠小時,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在某一瞬間,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著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著另一個方向運動。
。ㄔO計意圖:課件的展示使抽象的事物變成可以感知的事物,起到降低臺階、化抽象為具體、變難為易的作用。同時從對懸浮顆粒無規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ㄈ┱n堂小結
。ㄋ模┘皶r反饋 鞏固提高
1、布朗運動是說明分子運動的重要事實,則布朗運動是指( )
A、液體分子的運動
B、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分子的運動
C、固體微粒的運動
D、液體分子與固體分子的共同運動
2、關于布朗運動劇烈程度,下面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固體微粒越小,布朗運動越顯著
B、液體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顯著
C、與固體微粒碰撞的液體分子數目越多,布朗運動越顯著
D、與固體微粒碰撞的液體分子數目越少,布朗運動越顯著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溫度越高,物體的運動越劇烈
B、溫度越高,物體內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
C、溫度升高,物體內每個分子的運動速度都增大
D、溫度降低,對于物體內的某個分子而言,其運動速度可能增大
。ㄋ模┌l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分子熱運動
1、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接觸時,互相進入對方的現象。
2、擴散現象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3、由于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分子的熱運動。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
十、教學反思
子運動比較抽象,本節課通過實驗的引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通過類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分子運動的特點、掌握分子動理論的內容。由于本節課通過大量的實驗和例題,使學生對分子運動有了很深刻的認識,為后面研究物體內能及其有關知識做好鋪墊。整個教學活動重點突出學生為主體,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
《分子熱運動》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紹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知識,并對分子大小進行討論,使學生對分子的體積小、數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通過演示擴散現象,使學生從宏觀現象出發,通過推理來感知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通過紅墨水在熱水和冷水中擴散快慢的比較,讓學生討論得出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的結論。最后通過演示實驗和類比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明確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能夠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3)明確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4)明確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通過實驗使學生推測出物體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
3)通過實驗以及與彈簧的彈力類比使學生了解分子之間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用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難點: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具】
自制鐵樹、酚酞試液、氨水、紅墨水、燒杯、冷水和熱水、膠頭滴管、粉筆、自制分子作用力與分子間距演示器,擴散現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鐵樹開花嗎?學生回答沒見過。然后接著說“今天老師就讓你們開開眼界”,然后演示鐵樹開花并讓學生觀察。接著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鐵樹為什么會開花?”在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下請學生打開課本第十六章第一節---分子熱運動。
二、新課教學:
(一)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讓學生回顧“多彩的物質世界”中學到的關于物質是由分子組成,并提問學生能否用肉眼直接觀察到分子?然后講解第一自然段,從而讓學生感知分子很小,且在一個物體中分子數目巨大。
。ǘ⿺U散現象
提問:組成物質的分子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學生猜想。
在學生猜想后進一不提問:你想目睹分子的運動嗎?(多媒體演示二氧化氮和空氣的擴散實驗)歸納擴散現象。
提問:既然氣體之間能夠擴散,那么液體之間能夠擴散嗎?
學生討論,猜想。師生共同設計實驗探究液體的擴散(演示實驗觀察紅墨水在清水中的擴散)。解釋硫酸銅溶液和水的擴散現象。
固體之間的擴散:播放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實例“存放煤的墻角,幾年后墻壁表面厚厚的一層都變黑了”和”鉛塊與金塊疊放在一起,五年后彼此滲透一毫米”。從而得出固體間也能擴散。
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一些擴散現象。并引導學生思考:氣體、液體、固體間都能發生擴散,這說明什么?從而歸納出擴散現象表明:
。1)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的作物規則的運動。
(2)分子間有間隙。
(三)探究:影響擴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提問:氣體液體固體擴散的快慢相同嗎?
學生可能回答:不同,氣體擴散最快,固體擴散最慢。從而引出新的探究:對于同一個擴散現象,擴散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分組實驗。在一個燒杯中裝半杯涼水,另一個相同的燒杯中裝等量的熱水,用滴管分別在涼水、熱水中同時滴入一滴紅墨水。比較兩燒杯中紅墨水的擴散現象,從而得出擴散的快慢與溫度有關。并總結歸納:物體溫度越高,擴散越快,分子運動越劇烈。
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現象說明擴散的快慢與溫度有關?并總結由于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運動叫作分子的熱運動。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
(四)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提問: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的作物規則的運動,那么固體和液體中的分子為什么不會飛散而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體積?
請一個同學到講臺前分割粉筆,體驗分割粉筆用力,從而認識分子間有引力。既然分子間有間隙,為什么壓縮固體和液體很困難?讓學生體驗無法壓縮手中的筆和燒杯中的水,認識分子間有斥力。由事實證明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有斥力。
用自制分子作用力與分子間距演示器模擬實驗分析分子間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
。ㄎ澹┱n堂鞏固練習:我會做
1.“墻內開花墻外香”主要涉及的物理知識是。
2.炒菜時要往菜中加鹽,腌菜時也要加入鹽,鹽在___時候溶化得快,這是因為炒菜時的溫度比腌菜時的溫度_______,分子__________的緣故。
3.鐵棒很難被壓縮,也很難被拉伸,原因是A.分子間的距離小B.固體分子不能做無規則運動
C.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D.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
。⿲W以致用:當煙民吸煙時,我們也會“被動吸煙”,請用本節課知識解釋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
。ㄆ撸┦斋@:讓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擴散:不同的物質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2.擴散現象表明:
、乓磺形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熱運動)。
⑵分子間存在間隙。
3.物體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
4.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八)解釋課前設問:鐵樹開花的原因是燒杯中的氨氣分子在不斷地擴散,與棉花上的酚酞接觸,從而使酚酞變紅。
。ň牛┱n后作業:收集擴散現象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
。ㄊ┌鍟O計:
分子熱運動
擴散:不同的物質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2.擴散現象表明:
⑴一切物質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熱運動)。
、品肿娱g存在間隙。
3.物體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
4.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熱運動》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特點;2.能解釋某些熱現象。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學會運用想象和類比等研究方法;2.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隨時關注周圍的人和事以及有關現象。★課程內容1、2、3、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一切物體的分子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點——一切物體的'分子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難點——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彈簧測力計等★過程
一、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1、分子直徑數量級10-10m。2、物質是由很多分子組成的。二、一切物體的分子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1.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見書Pa.一切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發生擴散現象小結得出——擴散速度:V氣﹥V液﹥V固演示:紅墨水在熱水和冷水中的擴散情況
b.物體溫度越高,擴散越快。2.分子熱運動,分子的運動是無規則的。三、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分子間引力和斥力的大小關系。①引力=斥力d=r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減小,則引力減慢,顯示引力)
d﹥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則引力增大慢,顯示斥力)
d﹤r0
★小結: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小結,培養總結概括能力。
★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1~4題
《分子熱運動》教案 篇9
教師反思的過程經歷“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四個過程。下面小編為您推薦2篇關于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學反思的范文,趕緊一起來學習吧。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學反思一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六章的第一節課,教材首先介紹了分子的大小,然后從觀察實驗,分析宏觀擴散現象出發,通過推理去探索微觀世界。依次介紹了分子熱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經過說課和課堂教學的演練,已經初步成型,對這節課的教學我也有了一些體會,其中感受最為強烈的幾點,希望能夠繼續鞭策自己進一步提升教學理念。
一、巧設問題情境,輕松引入新課
通過設計的一個小活動(讓學生辨別三杯看似相同的液體),讓學生說出所選擇的辨別方法,大多數同學會說靠“聞味”。通過生活中的擴散現象,使學生從宏觀角度出發,讓學生感知到宏觀現象可能與微觀世界密切相關,從而過渡到新課內容,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通過推理來感知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利用輕松的活動引入,使學生自然地參與其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注重學生研究問題方法的培養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在探究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關系時,保證熱水和涼水的質量相同,滴入的墨水等量,體現了控制變量的思想。由于分子和分子運動的微觀性,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需要應用轉換法,通過對宏觀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結論。
三、體現新課程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
體現課改理念,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本課教學中,兩次將教材中演示實驗改為分組探究實驗,創設了具有民主性、平等性的課堂氛圍,教師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參與到課堂中去。在學習過程中,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生分析、討論 為主,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問題---猜測---驗證---結論---創造---發現。 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四、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
在設計分子間存在引力的實驗方案時,考慮到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盡量避免統一要求,采取分層次、多方位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同學,篩選不同難度的實驗,以適應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在課堂練習環節,同樣注意到分層次教學,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習題供同學們選作。
五、信息技術與物理學教學整合恰當適中
作為本章的第一節內容,是學生在學完宏觀物體的有關知識后,對微觀世界的知識進一步探究學習,為后面研究物體內能及其有關知識做好鋪墊。但由于分子的運動無法直接觀察探究,所以本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為主,以計算機模擬的方法為輔組織教學。
因為二氧化氮氣體有毒,進行演示實驗學生難免會有心理負擔,采用視頻的方式,既真實又形象。水與硫酸銅溶液擴散需要幾天時間、金與鉛的擴散實驗更是需要幾年時間,這是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的,通過FLASH動畫和視頻進行展示加強學生對液體和固體都可以發生擴散現象的理解。這樣把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起到了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這些色彩鮮艷,聲像并茂的動畫同時刺激了學生多種感覺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化解教學難點。
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又能合理安排課堂教學計劃,使教學過程能夠按照預設的思路前進。特別是對本節課中無法進行實驗的理論知識,多媒體課件教學更是凸顯了其極大的優勢。再者,利用多媒體技術代替演示實驗的操作,還可以有效的控制課堂節奏,因為物理實驗的很多因素可能會導致實驗現象的不明顯,實驗時間的無法控制,而多媒體課件則完全避免了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學時間能夠有條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鐘才能出現明顯物理現象的實驗,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瞬間實現,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學反思二
1、把學習目標不出示,目的在于學習目標一出示,就把一些問題的答案在沒有學習時就告知了學生。而是在學習小結時以填空的形式出現。我認為應該是可取的。但在另一些學科上就不以這樣做。我認為這樣是可取的.
2、知識學習上分兩塊,擴散現象和分子間相互作用。自學完書的內容后就完成學案上的填空。
3、改變了實驗探究的做法,而是先接受知識,后用實驗來驗證。感覺不是太好.
4、教學流程感覺還是完整的,一節課的內容也完成得還好。
存在的問題:
1、分組合作學習不到位,與平時要求分小組學習養成習慣不到位有關。
2、缺少點評環節。與教師平時不常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有關。
3、教學流程稍顯不自然。與教師準備不充分有關。
4、一個驗證實驗沒有準備好。這是硬傷。
5、使用導學案和電子白板時,要把電子課件依據導學案做簡單一些,在電子白板上展示。
《分子熱運動》教案 篇10
課題
九年級第十六章第一節
教材
分析
教材從分子的組成入手,先說明分之在做無規則運動,然后講到擴散現象,并對分子熱運動進行講解,說明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
學
目
標
知識和技能
1. 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 能夠識別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解釋擴散現象。 3. 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4. 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演示實驗,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使學生知道,物體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 3. 通過將分子間作用力與彈簧的彈力類比,使學生了解分子間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微觀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 用實驗和多媒體教學素材激發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可以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 3.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
難點
重點
分子熱運動。
難點
1、 從宏觀出發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推測無法感知的事實。 2、 用分子熱運動觀點解釋有關現象。
設
計
思
想
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引導,從大量的物理現象出發,了解分子熱運動的基本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學習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有關知識。使學生樂于探索微觀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同時使學生意識到可以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
教學
準備
玻璃瓶2只、二氧化氮氣體、鉛柱、勾碼、花露水、
空氣清新劑、彈簧和乓乒球、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
引
入
新
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1、復習提問: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等相關的問題。1、學生討論回答
指出分子是不能用眼睛看出的(區別灰塵、花香)
2、創造情境:教師用黑色塑料袋包著花露水在學生間邊走邊倒出少量花露水,讓學生猜是什么?2、學生感受,激發興趣。a、學生猜出是花露水后馬上表揚。然后問為什么能聞到香味?(先不要求回答)。b、前排學生先聞到,稍后后排學生才能聞到。
花露水的味道比較熟悉,學生容易判斷出來。
。て饘W生的情緒)
3、引導:我們能聞到香味,但不是同時聞到的。那么關于這個現象,同學們有什么問題?3、提出香味進入鼻子、香味從容器中向外傳、香味為什么會傳開等問題。
4、引入課題:“分子熱運動”。4、明確學習內容是“分子熱運動”。
二、
擴
散
現
象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1、講述: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如1cm3空氣中的分子用每秒計算1010次的計算機計數也需80年。1、體會物質中分子數量之大。
2、教師演示:二氧化氮氣體的擴散現象。 2、細心觀察玻璃瓶中氣體顏色的變化3、啟發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思考 :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氣,它是怎么進入到上面瓶中的?3、討論、交流。得出分子在運動著,二氧化氮分子與空氣分子進入到對方瓶中,這是分子運動的結果。媒體展示 “氣體的擴散現象”4、提問:為什么硫酸銅溶液與水的分界面逐漸看不清了? 4、思考得出: 硫酸銅溶液分子進入到水中,水分子也進入到了硫酸銅溶液中。媒體展示結合課本閱讀5、啟發:固體分子會運動到其他固體中嗎? 5、思考:可以。媒體展示6、講述:擴散現象 6、觀看、領悟:氣體、液體、固體都會發生擴散現象。7、演示:在兩燒杯中分別裝入等量熱水和冷水,用滴管在各燒杯底部注入一滴藍墨水。 提出問題:觀察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7、觀察、思考并回答: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溫度高時,擴散得快,說明分子運動得快。 歸納: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熱水中的藍墨水擴散得比較快,學生比較容易觀察到。
三、
分
子
間
的
用
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1、提問:為什么氣體和液體很容易分隔開?而大多數固體卻需要用較大的力?能舉出一些具體的事例嗎? 1、思考:分子為什么沒有像沙子一樣散開或鐵絲不易拉斷。 猜想:分子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2、演示實驗:用刀把鉛塊的底面削平、削干凈后緊緊壓在一起,兩鉛塊間分子的引力使其“粘”在一起,在下面吊一個勾碼。2、(先讓學生做這個實驗,學生不明其中的道理,成功率較低。教師再做,激起學生的情緒) 觀察:從所能看到的實驗現象中體會分子間存在著引力。3、啟發:分子間有斥力嗎?哪些現象說明分子間存在著斥力? 3、討論并回答:液體和固體也都不容易被壓縮。 做例題鞏固4、歸納: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4、把彈簧的兩端系上乓乒球,讓學生感受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領悟知識,突破學習的難點。)
四、
課
堂
小
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1、課堂實驗討論題。
“動手動腦學物理”第三題,討論彈簧秤示數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1、根據要求完成討論。水分子間有相互吸引的引力。
2、引導組織學生回顧本節學習內容。
2、回顧本節學習內容,讓學生列舉擴散現象在生活中的有關實例及其應用。
3、組織學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小結。
3、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歸納分子動理論的內容
4、對本節學習情況進行簡要評價。
五、
板
書
設
計 第一節:分子熱運動 1、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接觸時,互相進入對方的現象。 2、擴散現象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3、由于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分子的熱運動。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 4、分子間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