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九下教學用書: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腳踏一方土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此次活動,使學生從各個層面對我們腳踏的這一方土地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既了解現(xiàn)實層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歷史和現(xiàn)狀,又了解文化意義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學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2.通過搜集資料,使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土地資源狀況,增強憂患意識,并借鑒我國歷代管理土地的經(jīng)驗,調(diào)查本地土地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做到課堂內(nèi)外、學校內(nèi)外的溝通,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3.通過搜集與土地有關的神話傳說、成語俗語、歷史故事,使學生認識到土地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4.通過搜集與土地有關的文藝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義,并對“鄉(xiāng)愁”“安土重遷”等文化現(xiàn)象有一個理性的思考。 二、教師準備 1.根據(jù)學生興趣,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分頭去搜集資料、分析資料。 2.搜集一份有關土地的參考資料書目。 3.整理以前學過的與土地有關的成語、俗語和文章。了解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等關于土地的介紹,比如歷史課關于土地改革、地理課對于土地使用狀況、各地不同土質(zhì)的講解等,溝通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 4.閱讀一些有關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國人“安土重遷”“依戀故土”的文化傳統(tǒng)。 三、活動建議和指導 1.本單元的三個活動都是圍繞“土地”這一課題展開的。我們所要認識的土地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物質(zhì)層面上的土地,這是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的,是人類活動的舞臺,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第二個層面是文化層面上的土地,土地對于人類的意義,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藝術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這個主題,因此,土地就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象征意義。古希臘神話中土地被稱為大地母親,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國統(tǒng)治者眼中,土地是權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著權力也越大;而對于一國的人民,土地就意味著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對外來的侵略,他們寸土必爭……活動一主要是側重于第一個層面,讓學生了解土地的歷史和現(xiàn)狀,了解土地保護對于人類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意義。活動二、三則側重于文化意義上的土地。 2.活動一分為三個子活動,從歷史和現(xiàn)實兩方面看看我們?nèi)祟愂窃鯓訉Υ恋氐摹?/P> 其中第一個側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歷史。這些知識學生在歷史課中可能已經(jīng)學過,因此,可以搞一個跨學科的活動,一方面梳理學過的知識,另一方面又可以訓練學生的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因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復雜,措施也很多,活動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簡明介紹,這需要認真琢磨。建議邀請歷史老師參加,從歷史方面作出指導。 第二、三個子活動都側重土地使用現(xiàn)狀的探究。一個主要通過查找資料來了解我們國家整體的土地資源狀況。學生可以通過地理方面的著作或者年鑒,搜集中國的土地資源總量、人均土地數(shù)、土地減少率等數(shù)據(jù),最好把其他國家的一些數(shù)據(jù)也找來,對比一下,發(fā)現(xiàn)我們土地資源的不足,增強憂患意識。搜集的數(shù)據(jù)不要只是展示一下了事,一定要引導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問題。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比如用柱形圖、曲線圖等形式,直觀而且更能說明問題。除了數(shù)據(jù),還應該問個為什么,比如數(shù)據(jù)顯示我們的耕地每年呈下降趨勢,原因是什么,政府做了哪些工作,等等。 第三個子活動更側重實踐。國外的中小學生經(jīng)常在老師的引導下考察市政建設和社區(qū)建設,并提出自己的建議,相比之下,我們的教育就缺少這樣的內(nèi)容,因此許多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缺乏起碼的公德意識,更不要說公民責任感。這個活動期望在這方面使學生獲得提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二項子活動了解的都是死的數(shù)據(jù),離學生實際較遠,此項活動可能會彌補這一缺憾。對于家鄉(xiāng)土地使用情況的了解,可以到政府的網(wǎng)站上查找,但“紙上得來終覺淺”,教師最好能組織學生與當?shù)卣?lián)系,直接采訪有關情況。如果覺得整體的土地情況不好把握,也可以調(diào)查一個侵占土地或者浪費土地的具體案例。提出合理化建議一項,建議學生先搜集土地管理的成功經(jīng)驗,比如某地植樹造林,保護了千畝良田的事例,借鑒他們的措施,再針對實際情況提出建議。 3.活動二“講講土地的故事”,側重文化層面的土地。三個活動側重不同的“土地故事”。第一種,像社稷壇的五色土表現(xiàn)了漢民族對于土地的崇拜,還有古希臘神話、《山海經(jīng)》關于“息壤”的傳說、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等。民俗中遠行人帶一包家鄉(xiāng)土的習俗也屬于此類。第二種是凝固在語言文字里的故事,要讓學生挖掘與土地有關的成語、俗語的文化含義。第三種是“保衛(wèi)土地”“珍惜土地”的故事,表現(xiàn)為反侵略中的寸土不讓的民族氣節(jié),以及農(nóng)民對于土地赤誠的愛等。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添加合理的想像和聯(lián)想,繪聲繪色地講給大家。 4.活動三“談談土地的含義”側重對文化層面土地的理性思考。 中國自古有“安土重遷”的傳統(tǒng),有的人甚至寧愿忍受貧窮,也不愿離開故土,這樣的文化品格造成了中國人的執(zhí)著和堅忍,同時也帶來了保守與閉塞。這樣的現(xiàn)象該如何看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第一個子活動就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意見,不求學生作出理論的說明,只要能有自己的觀點,并能搜集一些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就可以了。 前一個活動是讓學生思考普通人心目中土地的含義,后一個活動則側重文藝家心目中的土地。這個活動要求學生搜集一些以土地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并分析在其中土地象征了什么。建議分成小組,分別去搜集文學描寫、音樂舞蹈和繪畫攝影三類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有關土地的作品,然后討論,最后進行總結,看看土地在這些文藝作品中主要有哪些象征意義,以及這些象征意義產(chǎn)生的原由。 四、活動評價 活動評價應該由學生參與,著重考查學生的主動性、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重過程,重方法,對探究的內(nèi)容不必一定得出實質(zhì)性的成果。具體指標有: 1.搜集的資料和數(shù)據(jù)是否準確,搜集資料的方法是否科學、是否新穎。 2.講述故事、總結交流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口語交際能力(語言表達是否通順、神態(tài)是否自然等)、參與意識(是否主動)和情感態(tài)度(是否認真)。 3.討論問題、提出建議時是否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是否能自圓其說,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感受。 4.能否跟組內(nèi)成員很好的合作,達成共同的目標。 五、有關資料 1.中國的土地資源狀況 根據(jù)目前我國生產(chǎn)力水平,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現(xiàn)有各類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首先可把我國土地資源劃分為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以及目前難以利用的兩大類;其次,可按照其利用特點和方向的不同,將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一類分為耕地、牧場、有林地、茶果熱作等園地、江河水庫等內(nèi)陸水域、宜農(nóng)荒地、城鎮(zhèn)道路及工礦用地,把難以利用的一類分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巖石裸露地、永久積雪和冰川等。 表4.2.1我國土地利用現(xiàn)狀
我國現(xiàn)有耕地約1.33×108 hm2,加已耕用的牧場約2.2×108 hm2,人工營造和更新的林地約0.8×108 hm2,經(jīng)濟林、竹林和果園地等約0.11×108 hm2,包括水庫在內(nèi)的內(nèi)陸水域約0.27×108 hm2,城鎮(zhèn)道路和工礦用地約0.67×108 hm2,以及不合理開墾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和荒山草坡地約0.27×108 hm2,共計約5.64×108 hm2,占全國可利用土地面積的72.2%,相當于全國總土地面積的58.8%。 在耕地的利用中,水田占耕地面積的28.85%,旱地占總面積的71.15%;質(zhì)量較好的和一般的約占2/3,存在各種障礙因素的約占1/3,其中澇洼地約0.07×108 hm2,風沙干旱地約0.99×108 hm2,水土流失耕地約0.07×108 hm2,紅黃壤低產(chǎn)田約0.12×108 hm2。對耕地的利用,部分地區(qū)重用輕養(yǎng),土壤種植養(yǎng)地作物和綠肥作物的面積減少,有機質(zhì)得不到應有的補充。土壤肥力下降的黃淮海、新疆等地區(qū),因重灌輕排,次生鹽漬化有所發(fā)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區(qū),因發(fā)展雙季稻而相應措施未跟上,土壤耕作層變淺,次生潛育化嚴重。此外,在耕地的開發(fā)利用中復種指數(shù)增長不快。據(jù)統(tǒng)計,1978年復種指數(shù)在1952年的基礎上提高20.1%。低產(chǎn)田面積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1975年的數(shù)據(jù)表明,耕地中僅21.0%為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田。另外,國家各項基本建設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趨擴大,后備耕地資源數(shù)量逐步減少。目前我國后備耕地資源存量僅為0.34×108 hm2,且質(zhì)量好的一等后備耕地只占3.14%,質(zhì)量中等的二等后備耕地占48.95%,質(zhì)量差的三等后備耕地占47.91%(表4.2.2,4.2.3)。 表4.2.2中國耕地質(zhì)量及其地區(qū)分布
表4.2.3后備耕地資源質(zhì)量統(tǒng)計(104 hm2)
(摘自《中國地理》,趙濟、陳傳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有關土地的故事 (1)北京中山公園的五色土(劉德謙) 在那古柏遒勁、繁花飄香的北京中山公園內(nèi),有一座被人們稱做“五色土”的大土壇,它便是保留至今的明清時代的社稷壇。 社稷壇,就是祭祀社稷時所用之壇。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這種對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對鄉(xiāng)土國土的深厚感情。明永樂年間營建北京時所建的鋪填五色土的社稷壇,應該叫“太社稷壇”或“太社壇”。據(jù)明代的史料說,太社壇在明代先后有3處:一在南京,一在中都(安徽鳳陽),一在北京。如跟前二者比起來,北京的太社壇自然是最年輕的了。明太祖吳元年(洪武前一年,公元1367年)落成的南京社稷壇,原是東西對峙的兩壇,社稷分開,兩壇相去5丈。壇南皆植松樹;壇上鋪填五色土,土色隨其方位—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為了象征中央的統(tǒng)治,又以黃土覆于面上,洪武10年(1377),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社稷分為二壇祭祀不合經(jīng)典,故讓禮官奏議,于是太社壇才改在午門的右方,社稷共為一壇。永樂時北京社稷壇所遵照的,便是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制式。現(xiàn)存北京的這座太社壇仍是一座方形大平壇,壇分三階,每階高32厘米(約合明清營造尺一尺),用漢白玉砌成;壇上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分填著青、紅、白、黑、黃五色的泥土。壇北是一座現(xiàn)叫做中山堂的木結構大殿,這便是明清時祭祀社稷的拜殿,其實整個公園園地原來都屬于社稷壇。 (摘自“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網(wǎng)”) (2)寸金橋 寸金橋,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區(qū)西側。始建于1925年,原為遂溪麻章區(qū)紳民所建。橋名含中華國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敵侵占之意,以紀念1898年當?shù)厝嗣竦目狗ǘ窢帯?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金橋為水泥鋪面單孔石橋,長19米,寬12米,兩側各立欄柱18根,橋西頭立碑一方,記抗法斗爭事跡始末,1964年2月國家領導人董必武來湛江,為橋題詩:“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組義軍,黃略麻章皆創(chuàng)敵,寸金橋頭自由云”。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詩句。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橋,橋?qū)挃U至22米、伸長24米,為水泥鋼筋結構。橋兩頭分別豎碑一方,碑上分別記載董必武“寸金橋”手跡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詩句手跡,寸金橋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選自湛江旅游網(wǎng)“湛江八景”) 3.以土地為題材的文學創(chuàng)作 (1)愿化泥土(巴金) 最近聽到一首歌,我聽見人唱了兩次:《那就是我》。歌聲像湖上的微風吹過我的心上,我的心隨著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鄉(xiāng)。近年來我非常想念家鄉(xiāng),大概是到了葉落歸根的時候吧。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腦子里,三年半了。我訪問巴黎,在一位新認識的朋友家中吃晚飯。朋友是法籍華人,同法國小姐結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他本人有成就,有名望,也有很高的地位。我們在他家談得暢快,過得愉快。可是告辭出門,坐在車上,我卻擺脫不了這樣一種想法:長期住在國外是不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還是這樣想。我也知道這種想法不一定對,甚至不對。但這是我的真實思想。幾十年來有一根繩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1927年1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國的時候,我在《海行雜記》中寫道:“再見吧,我不幸的鄉(xiāng)土喲!”1979年4月再訪巴黎,住在凱旋門附近一家四星旅館的四樓,早飯前我靜靜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過白紗窗帷看窗下安靜的小巷,在這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卻是北京的長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湖和廣東的鄉(xiāng)村,還有成都的街口有雙眼井的那條小街……到八點鐘有人來敲門,我站起來,我又離開了“親愛的祖國和人民”。每天早晨都是這樣,好像我每天回國一次去尋求養(yǎng)料。這是很自然的事,我仿佛仍然生活在我的同胞中間,在想像中我重見那些景象,我覺得有一種力量在支持我。于是我感到精神充實,心情舒暢,全身暖和。 我經(jīng)常提到人民,他們是我所熟悉的數(shù)不清的平凡而善良的人。我就是在這些人中間成長的。我的正義、公道、平等的觀念也是在門房和馬房時培養(yǎng)起來的。我從許多被生活虧待了的人那里學到熱愛生活、懂得生命的意義。越是不寬裕的人越慷慨,越是富足的人越吝嗇。然而人類正是靠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慷慨的貢獻而存在、而發(fā)展的。 近來我常常懷念六七十年前的往事。成都老公館里馬房和門房的景象,時時在我眼前出現(xiàn)。一盞煙燈,一床破席,講不完的被損害、受侮辱的生活故事,忘不了的永遠不變的結論:“人要忠心。”住在馬房里的轎夫向著我這個地主的少爺打開了他們的心。老周感慨地說過:“我不光是抬轎子。只要對人有好處,就讓大家踏著我走過去。”我躲在這個陰濕的沒有馬的馬房里度過多少個夏日的夜晚和秋天的黃昏。 門房里聽差的生活可能比轎夫的好一些,但好得也有限。在他們中間我感到舒暢、自然。后來回想,我接觸到通過受苦而凈化了的心靈就是從門房和馬房里開始的。只有在十年動亂的“文革”期間,我才懂得了通過受苦凈化心靈的意義。我的心常常回到門房里愛“清水”恨“渾水”的趙大爺和老文、馬房里轎夫老周和老任的身邊。人已經(jīng)不存在了,房屋也拆干凈了。可是過去的發(fā)過光的東西,仍然在我心里發(fā)光。我看見人們受苦,看見人們怎樣通過受苦來消除私心雜念。在“文革”期間我想得多,回憶得多。有個時期我也想用受苦來“贖罪”,努力干活。我只是為了自己,盼望早日得到解放。私心雜念不曾清除,因此心靈沒有得到凈化。 現(xiàn)在我明白了。受苦是考驗,是磨煉,是咬緊牙關挖掉自己心靈上的污點。這不是形式,不是裝模作樣。主要的是嚴肅地、認真地接受痛苦。“讓一切都來吧,我能夠忍受。” 我沒有想到自己還要經(jīng)受一次考驗。我摔斷了左腿,又受到所謂“最保守、最保險”方法的治療。考驗并未結束,我也沒有能好好地過關。在病床上,在噩夢中,我一直為私心雜念所苦惱。以后怎樣活下去?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漫長的不眠之夜仿佛一片茫茫的霧海,我多么想抓住一塊木板浮到岸邊。忽然我看見了透過濃霧射出來的亮光:那就是我回到了老公館的馬房和門房,我又看到了老周的黃瘦臉和趙大爺?shù)拇蠛印N野l(fā)覺自己在私心雜念的包圍中,無法凈化自己的心靈。門房里的瓦油燈和馬房里的煙燈救了我,使我的心沒有在霧海中沉下去。我終于記起來,那些“老師”教我的正是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被生活薄待的人會那樣地熱愛生活,跟他們比起來,我算得什么呢?我?guī)装偃f字的著作還不及轎夫老周的四個字“人要忠心”。(有一次他們煮飯做菜,我?guī)兔穑鸩煌涛摇叭艘倚模鹨招摹薄#┫氲皆隈R房里過的那些黃昏,想到在門房里過的那些夜晚,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我多么想再見到我童年時期的腳跡!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鄉(xiāng),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馬房的泥土。可是我像一只給剪掉了翅膀的鳥,失去了飛翔的希望。我的腳不能動,我的心不能飛。我的思想……但是我的思想會沖破一切的阻礙,會闖過一切難關,會到我懷念的一切地方,他們會像一股烈火把我的心燒成灰,使我的私心雜念化成灰燼。 我家鄉(xiāng)的泥土,我祖國的土地,我永遠同你們在一起接受陽光雨露,與花樹、禾苗一同生長。 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 1983年6月29日 (選自《隨想錄》,三聯(lián)書店1987年7月版) (2)土(許達然) 很散文,土也撐持豐盈的詩意。恨土的大概是魚。 對于土,掉落臍帶的我們是斷不了奶的孩子。原始人抹在臉上歡舞,忌常沐浴招致災難。盡管文明人發(fā)明刷子肥皂拭洗,土依然是一種執(zhí)拗,創(chuàng)造許多事實一些象征:可貴的卑微,可喜的質(zhì)樸,可塑的纖柔。 卑微,吃不得,卻養(yǎng)活無根的動物,養(yǎng)活有根的植物。質(zhì)樸,從緘默的巖石風化,蘊蓄堅硬能光,形式也是內(nèi)容。纖柔,燒成陶瓷,渾發(fā)美力;捏做佛,一副慈悲的姿勢。我親眼看見的,你不相信,怎么在有所求時也拜起來呢? 卑微質(zhì)樸纖柔塑我的記憶。記憶里有一條蜿蜒伸進草地的土路,父親用牛車載爐灶到臺南擺地攤,母親和我揀柴與野菜。家是租賃的土造,墻壁如蟾蜍皮,怕它抽筋倒地,我用泥巴敷補瘡疤,風吹散;我填上粘土,雨剝落。涂上,掉下,涂上掉下;若非風雨裝瘋故意和我作對就是墻壁不吃我揀來的泥土。那天我又補上泥巴后,碰到蜈蚣吃蝸牛,蝸牛吃爛葉,看我吃控窯的甘薯,看我玩干樂,旋轉(zhuǎn)旋轉(zhuǎn),鉆進土里才甘愿。旋轉(zhuǎn)旋轉(zhuǎn),我看別人繪畫,一筆藍天,幾筆房屋,又數(shù)筆是人,許多筆還未成地,只聽他囁嚅著簡單難畫。不相信,我握土,土握我,我捏做土仔,蚯蚓蠕動畫著懨懨的下午。 那次久旱,我才體會土簡單難懂。惶跑著企圖趕走餓,越跑越喘越渴越餓,餓趕走企圖,終于蹶躓。搓撫地干癟如臨終祖母紋皺的臉,我讀不懂;仰看老天癱瘓的臂不扶我,我兀自站起來,又跑。猝然塵飛,迷;罵土,到石頭;恍惚,慢走踢沙。沙止腳底的血后,我也不再玩土了──土可不是老給人踢著玩的。 土成了我的膚色。膚色是我的卡其衫褲,穿著進歷史系讀土色紙后,父母親戚戶雜朋友都譏笑了:“難道你以后要賣土?”六姑婆拖著走了六十多年的小腳到我家一聽說我念歷史就驚訝:“什么?你此生要吃土?”我點點頭,伊拂拂塵,跺跺腳;恍如土,那最歷史的生產(chǎn)者,刺激了伊老人家的良知。 都是借住地球的土之賊把歷史搶劫成悲慘的樣子。土屬于大家,大家屬于土。無人,地荒棄;無土,人凄涼。人向草木向水奪土,向沙漠向山要地;人向人爭地,橫沖出了王。無地的土,有地的不土,不看土就走土,拖磨無地的,而且逼他們作俑,使他們埋沒了兩三千年才變古董。有一種土,下面短缺,死記君子懷德小人懷土,用平民的泥巴筑他的墻樓。不懂土就會問土,走丟了老師,問農(nóng)夫;農(nóng)夫反問:“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什么夫子?”佃租的泥土竟是農(nóng)夫的地址,輪耕歷代的苦楚。生產(chǎn)者竟成了犧牲者,在田上寫的創(chuàng)作讀書人并不讀;農(nóng)夫仍然堅毅繼承堅毅,坎坷毗連坎坷,犁,犁,翻不平城鄉(xiāng)的差距。種糧的挨餓,人吃土,土翻人,人翻土,土成路,路載車,車撞人,人擠人。擠向近代,近代擠機器,機器疏離了人,人更疏離了土,人更疏離了人;資本家更踏別人的土唱自己的歌,坐自己的地看同胞饑餓。革命以后,壓榨繼續(xù),工仍是出不了頭的土,挨到現(xiàn)代,仍受侵略。然后懦怯者卷錢財逃逸,但人民拿起武器,血濺故鄉(xiāng)的沉默;土,吃彈不死,終于打敗敵人。然后懦怯者回來接收,又吃鴨,鴨吃蚯蚓,蚯蚓吃土,土吃人。這些我讀到的,你不但看見而且引憲法說土地屬于全體國民,呼吁禁止生意人濫挖土燒磚瓦做水泥亂掘河床運石粒。那夜臺風崩山,壓死了很多窮人──窮人的命竟不值土,你親眼看見的。 并且你還記得我祖先,為土而渡海,拓荒島上,總算找到生命的邊疆,生根萌芽,雖遭侵蝕霪淋,搜括凌踏,但拒絕用眼淚滋潤生命,活著奮斗,奮斗活著;活著夢回故土,死后墓向原鄉(xiāng)。 祖先開拓的邊疆早成了你我生長的故鄉(xiāng)。但耕耘者后裔的我們卻工業(yè)化給中外資本家自由集散,工廠閹割土竟不付地價累進稅。田是還有的,老農(nóng)只好作稼,怕連那僅有的也失去,而且一廢耕就繳不起荒地稅。即使田給政府收購了,只因看不慣筑路以前土空閑著,農(nóng)夫仍在已不再屬于自己的地上種甘薯,讓自己忙著,讓土忙著。看人面不如看泥面,可是長大的攜帶卡通式幻想走了,留下家鄉(xiāng),那永遠守候著叮嚀的母親。大地母親即使能生產(chǎn)的土再少,向下,仍有人挖,明知是沙粒,也挖。向上,仍長東西,明知種不一定吃得到也種,鋤草,松土,施肥,驅(qū)蟲,灌溉,只因離開地,種子就失去意義;土再貧瘠種子也要掙扎上去! 土壤如人間,中和酸堿咸軟硬養(yǎng)各種人。肥的較多細菌啃嚙,瘦的風吹還被當做石粒敲捶,散的吃露水也生長甜瓜。只有不扎根大地的才捕捉古代蝴蝶,嘶叫現(xiàn)代虛無。在虛無污染的空氣里,文人用從不沾泥的手贊美大自然,悠悠把土味那農(nóng)夫的辛酸喧嘩成他們的芬芳,而商人大亨的奸笑冒不出稻谷,借口工業(yè)生產(chǎn)社區(qū)發(fā)展,把地皮炒得荒寂。欠農(nóng)夫欠泥土一筆債卻譏諷農(nóng)夫粗魯。但是粗魯很土壤;很土,嚷! 很土,嚷都市長大的我向往鄉(xiāng)村,憧憬黃河兩岸,夢跌長城內(nèi)外。但在斗南做到稻穗變?yōu)槌墒斓耐辽未收獲就把自己放逐到山上所謂知識的畛域,擁抱隔絕人世的寧靜,凝視詭換命題的邏輯;攫住了幾片逃冬的鳥聲和幾撮荒廢的沙土。但啁啾也早淪落成塵埃飛逸再也凝聚不起來了。離家那夜,二舅不知哪里借來一百五十元要給我送行,我拒絕,堅持他若要送點什么,就給我一撮土。二舅慨嘆他散到連粘土也無。從此,散無粘土的風景里,沙飛惶惶,我是飄浮的微末,在熟悉的地圖上找不著落定的地平線。以前輕盈踩過的泥土現(xiàn)在滯重踩著我的心野,祖墳的草已高過我的感愧,蒼莽得連牛也不徜徉了。迢遙,仍想踏著雪回去,只因相信雪終會溶化,泥土展現(xiàn)。無駱駝仍想流過黃河跋涉塞外,只因相信土是總肯收容腳印的旅棧。 最后收容我們的其實還是土。我們也許很散,但總有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有傳統(tǒng),傳統(tǒng)有根。根,那死抓土的須,長在游子的臉上,流浪到底卻不一定見著故鄉(xiāng)。 鄉(xiāng)土總是一堆古典的信念,一縷浪漫的感情,一串象征的諾言,一股寫實的意志,活至我們倒下──那時我們就真的土了,和土一起呼吸,也許還變得很肥沃,培養(yǎng)些什么。 培養(yǎng)著,掙扎;成長著,奮斗;很散文的,大地是不愿高升不甘毀滅的鳳凰,因為土。 (選自《土》,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6月版) (3)地之子(李廣田)
(4)三代(臧克家)
(5)旅思(戴望舒)
(6)土地的烙印(覃子豪)
(7)地層下(蘇金傘)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