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復句和假設復句
因果復句一般由兩個有因果關系的分句組成。這類復句兩個分句間的關系有兩種。
一種是說明因果關系,一個分句說明原因,另一個分句說明由這個原因產生的結果,因和果都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因果關系復句,常用“因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為……”“因為”“由于”“所以”“因此”等關聯詞語。例如:
因為非對稱圖形只有C一個,所以會被認為與其他圖形不同。
人類能夠這樣勞動,能夠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夠不斷地進步。
大家因為時常見到聽到接觸到,都覺得那些事物平淡無奇,不足介意。
我總認為這個青年之所以不再遲疑而下決心結婚,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同樣,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
前三句是“前因后果”:前一個分句說明原因,后一個分句說明結果;第四句是“前果后因”:前一個分句先說明情況,后一個分句補充說明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這些句子有的成對使用關聯詞語,有的只在一個分句中使用,都清楚地表明了前后分句的因果關系。
另一種是推論因果關系,前一個分句提出一個依據或前提,后一個分句表示由這個依據或前提推出的結論。這種結論帶有主觀性,可能是事實,也可能不是事實。這種關系的復句一般用“既然……就……”等關聯詞語來表示。例如:
既然普洛訶爾說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若瑟夫既然已經知道,就讓他去把他們找回來。
假設復句一般由兩個有假設關系的分句組成,前一個分句假設存在或出現了某種情況,后一個分句說明由這種假設的情況產生的結果。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如果”“假如”“假若”“倘若”“要是”等,它們常和副詞“那么”“就”“便”等配合使用。例如:
如果于勒叔叔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假如只是埋頭苦讀,不動腦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
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要是你選擇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對了。
還有一種假設復句,前一個分句假設存在或出現某種情況,并先退讓一步,承認它為事實,后一個分句說出一個跟假設的情況不相應的結果。常用“即使(縱然、哪怕、就算)……也……”的格式。例如:
這樣的考證、新解,即使不是牽強附會,也是以犧牲詩的藝術為代價的。
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