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冊十九課一個都不能少(節選)
19一個都不能少(節選)
施洋生
教學目的
1.認識電影劇本的一般常識。
2.學習文中運用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的描寫來展開情節、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通過本文故事,了解我國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狀況和問題,認識為“希望工程”獻愛心的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1.重點:復述本文故事,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2.難點:培養閱讀和欣賞電影劇本的能力。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通讀全文,初步掌握課文內容。
2.給下列生字注音:
招攬(1an3) 慷慨解囊(nang2) 營業額(e2)
3.解釋下列詞語。
招攬:招引(顧客)。
木然:一時癡呆不知所措的樣子。
自強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遠不懈怠。
茫然四顧:完全不知地四下里看。
慷慨解囊:毫不吝嗇地拿出錢來幫助別人。
二、導人
許多人都喜歡看電影,因為電影有很強的直觀性,聲像兼備,能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一部好電影給人的藝術享受總是十分強烈、經久難忘的,而好電影首先來源于好劇本。電影劇本的表述形式與一般故事的表述形式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在于都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尖銳集中的矛盾沖突,不同在于電影劇本還要適應電影是視覺藝術這一特點,細節要具體真實,避免靜止的冗長的人物對話,要把抽象的思想化為直觀的電影畫面。電影劇本中的人物對話要精辟簡短,要與畫面結合起來。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個電影文學劇本的片斷。
三、正課
1.默讀課文,各用一句話概括每一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討論并歸納:(1)電視臺里張老師深情尋學生 (2)大排擋中李
望水有幸遇好人 (3)師生團圓、滿載回鄉。
2.提問:第一段中寫到:“導演安排她(張春花)跟主持人坐在一起,她看看主持人,把身子往外移移,主持人對她笑笑,她也想笑,可怎么也笑不出來。”這里她“把身子往外移移”是為什么?又為什么她“怎么也笑不出來”?
討論并歸納:“把身子往外移移”,是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大場面,有點怯場:“怎么也笑不出來”是因為緊張。
3.提問:張春花在電視臺演播室的一系列表情、動作的描寫,主要表現她什么心理?體現她什么性格特點?為什么不直接描寫她的心理?
討論并歸納:描寫張春花在演播室的表情、動作的句子還很多,如“演播室的燈一下亮了,刺得她眼睛也睜不開……張春花眼睛迷亂地看著,不知所措。”當主持人要求她說話時,“張春花看看主持人,又對著前面那個黑洞洞的鏡頭看看。不知該說什么。主持人示意她說。她迷糊著眼,仍然不知說什么。”“張春花的頭一直低著,不敢看前面的鏡頭,也不敢說話。”“張春花看看前面的鏡頭,嘴張了一下,臉憋得通紅。一時說不出話來”……等等,這一系列表情、動作的描寫,主要表現她緊張、怯場的心理。表現她性格的內向、拘謹、含蓄。這些性格和心理的特征,若是寫小說,就可以直接通過心理描寫或作者議論來展示,可是在電影劇本中,則只能通過人物自身的神態、動作來反映,把抽象的心理、性格化為直觀的電影畫面讓觀眾看到。
4.提問:大排擋的老板是個怎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老板忙于做生意,原先對打工的李望水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關心,當李望水看著電視突然哭了,才引起他的注目。當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馬上主動給電視臺打電話,并把李望水送去,還把一天的營業額送給李望水還債,然后扭頭就走。這些都表現出他是個熱情、仗義、同情失學兒童的好人。
四、小結
這是一篇以描述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電影劇本。它沒有特別列出場景說明、神態動作說明,而是把這些直接揉在故事的敘述中。這種寫法適合于對話較少的故事,便于娓娓敘事,營造出一種連貫、流暢的敘事風格。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熟讀課文兩遍。
2.運用下列詞語造句:
木然 自強不息 慷慨解囊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劇本的兩節。了解到張春花老師找到了她的學生李望水。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最后一節,看看師生團圓后,他們怎樣了。
三、正課
1.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最后一節。概括說說這里主要寫了哪兩個場面。明確如下:
本部分主要寫了兩個場面。一是回鄉的汽車上,記者對張春花、村長、李望水的采訪。二是回到水泉小學,村民們圍觀捐贈儀式的場面。
2.提問:記者對張春花、村長、李望水的采訪,對話中交代了哪些情節?有何作用?
討論并歸納:記者與張老師的對話中交代了張老師尋找學生李望水的事情在城里引起的強烈反響,領導和群眾紛紛捐錢捐物,這既解釋了汽車里書籍、教具的來歷。又為后文的捐贈儀式作鋪墊。又通過記者與村長的對話,交代了學校對所捐錢物的分配安排。最后又通過記者與李望水的對話,表達了失學孩子想家、想上學的心情和學校無力解決孩子因貧困而失學的問題,從而引起人們對孩子的同情和對失學問題的深深思索。
3.提問:兒童失學的本質原因是什么?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討論并歸納:本質原因是經濟的落后,像李望水,就是因為家里欠了四千元債務而失學的。解決貧困地區兒童失學的問題,要從發展經濟、提高覺悟、健全法制等等方面綜合治理,才能獲得好的效果。(這是個開放題,學生們可以各抒己見。可以宏觀地說,也可以具體地說。)
4.提問:課文最后一段描寫電視臺的汽車離開山村,村民們跟著車子走、不斷地揮手的情景。這些描寫有幾層?為什么要這樣寫?
討論并歸納:這里的描寫有三層,從“汽車徐徐地駛出村口”寫到“汽車漸漸加快速度”再到“汽車越跑越快,終于駛上了大公路”。一邊是越走越快、越離越遠的汽車,一邊是不斷地跟著走、不斷地揮著手的村民。一遍遍描述村民不變的揮手,目的是表現村民對資助他們的城里人的感激之情,表現他們的純樸和真誠。
四、小結
“一個都不能少”,這是原任老師對代課女教師張春花的囑托。張老師忠實地完成了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學校里讀書。讀書是件幸福的事,讀書也是每個孩子的權利,任何人或是任何艱難的環境,都不能剝奪孩子們的這個神圣的權利。而我們擁有這個神圣權利、坐在寬敞、明亮教室里讀書的孩子,更應該意識到這是一種幸福,更要珍惜優越的學習環境,學好本領,將來為祖國的建設事業作出貢獻。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