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我的叔叔于勒(蘇教版九年級上)
第6課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內容
本文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寫的短篇小說,文中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
的冷酷關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2.了解小說中刻畫人物性格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3.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FI頭表達能力。
2.學習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
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2.理解作者對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學習本文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情節。
2.學習通過表情、行動、心理、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
難點
1.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教學突破
1.梳理小說情節,感悟起伏曲折的情節所表達的深刻主題。
2.誦讀欣賞文中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理解人物形象。
教學準備
靜教師準備
1.課前查找相關資料。
2.布置學生預習課文。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查字典解決生詞。
2.熟悉課文,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介紹作者,導入 新課。 1.了解作者情況,進入新課學習。
2.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2.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3.設置問題,分組研讀。 3.分組討論問題。
4.歸納小結。 4.完成課后練習。
一、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點名讓學生結合預習介紹作者。 | 1.一生介紹作者:莫泊桑(1850--- 1893),19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 代表作有《羊脂球》《項鏈》等。其他 同學補充。 | ||
2.補充:他出身于沒落的貴族家庭,當 過兵,做過小公務員,目睹了資本主 義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 有深厚的創作基礎。他特別善于寫 揭露資產階級社會道德的短篇小 說。《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 篇。 3.指導學牛自讀課文并思考小說的主 要人物和故事情節脈絡.、 | 2.聽教師講解。明確:這篇作品,以第 一人稱“我”——一個天真的孩子的 語言、行動、心理,與其父母形成性 格鮮明的對比,使中心思想突出地 表現出來。 3.自讀課文,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 ||
二、梳理情節,整體感知(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講解:這篇小說描寫了一個普通小 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梳 理小說情節并提問:課文可分為幾 個部分?每部分分別寫的是什么? 2.讓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并 提出問題,思考:于勒到底是什么 人?他到哪里去了?后來回來了沒 有?引出下文。 3.講解:第二部分(第5—19段),故事 的發展:贊揚于勒。這部分插敘于 勒的情況,交代菲利普夫婦盼望于 勒回來的原因。指導學生自讀這部 分內容。 4.繼續講解:這部分,先概括介紹于勒 的身份情況和菲利普一家對于勒的 態度。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關句 子。 | 1.展開思考。在教師引導下梳理小說 結構。明確:課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故事的開 端:盼望于勒。介紹菲利普家的家 庭成員、經濟狀況、生活境況和全家 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的到海邊 棧橋去散步,盼望、等待于勒回來。 2.齊聲朗讀第一部分,并思考教師出 示的問題。準備學習課文第二部 分。 3.聽教師講解并做筆記。然后自由朗 讀這部分內容。 4.找出:“父親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時 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 是全家的恐怖。” |
5.提問:為什么于勒的家人對他的態 度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呢?讓學生 認真讀這部分內容,找到其中的原 因。 6.指導學生瀏覽第三段部分。講解: 菲利普一家去哲爾賽島旅行時,不 料意外地在船上見到了“衣服襤褸 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婦的態度 也立即由盼望變為害怕。 7.講解:第四部分(第48—49段),故事 的結局,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婦怕 窮水手又回來吃他們的,急忙改乘 另一艘船回家,以免再遇見他。小 說的情節達到了高潮,人物的性格 也淋漓盡致地顯露出來。菲利普夫 婦立即從盼望于勒變為害怕、咒罵 于勒。 | 5.熟讀這部分內容,并找出原因。轉 化的關鍵是于勒的兩封來信,轉化 的原因是錢財。于勒的第二封來信 還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兒的婚事。菲 利普家的人們長期切盼著、幻想著 于勒回國來,認為這是“十拿九穩的 事。”這也說明菲利普家處于可悲又 可憐的境地。這個被菲利普全家殷 切期盼著、千呼萬喚仍不見出來的 于勒,到底怎么了?這給讀者造成 懸念,也為下文故事情節的突變作 了很好的鋪墊。 6.聽教師講解,記筆記。第三部分(第 20—47段),故事的高潮:與于勒邂 逅相遇。 7.聽教師講解,記下要點。通過劃分 段落層次,了解故事的情節,感悟起 伏曲折的情節所表現的深刻主題。 |
三、小結(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小結:這篇小說以菲利普夫婦因于 勒貧富而變的態度,組成了曲折的 情節,展現了金錢社會中人與人的 冷酷關系。 2.指導完成課后練習一。 | 1.積極配合教師,思考課文主題。從 故事的波瀾起伏的情節中,認識到 在金錢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 系。 2.完成課后練習一。 |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本課。 1.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新課。
2.設置問題,討論交流。 2.設置問題,。討論交流。
3.小結全文。 3.小結全文。
一、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導入 新課:上節課我們分析了小說 的故事情節,你們一定還記得這是 怎樣的故事吧?請兩三位學生復述 故事。 2.給予鼓勵。指出:小說采用第一人 稱,以“我”的眼睛,真實地攝入19 世紀法國社會地世態人情,讀來讓 人感到真切深動而又凄婉悲涼。 3.提問:小說的主人公是誰?有人說 是于勒,有人說是菲刺普夫婦,你認 為呢?請學生自讀課文并思考。 | 1.復述故事,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 其他同學補充。 2.聽講,記下要點。 3.讀課文,崽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
二、組織學生討論(約 分鐘)
I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給3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 2.引導學生從題目上分析。這篇小說 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對 | 1.自由討論發言。各自說出自己的理 由。 2.受到啟發,繼續思考,討論。 | ||||
于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 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 很多筆墨。那么,到底誰是本文的主 人公呢?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3.補充說明: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 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 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 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 “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 托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 4.講解:莫泊桑短篇小說的成就最為 突出,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 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 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說 側重描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巧妙, 故事情節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練筆墨 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我的叔叔于 勒》也是這樣的一篇小說。指導學生 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究本文的寫作 特點:(1)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 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 (2)構思巧,情節曲折。 5.引導學生對小說的主題展開討論: 這篇小說的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其實于勒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菲利 | 3.聽教師講解,討論明確:小說題為 《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為暗 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 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 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 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 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 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 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 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 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主 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 菲利普夫婦。 4.討論交流:如寫菲利普忽然看見兩 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 牡蠣,他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 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兒身邊問:“你 們妻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菲利普 夫人則怕花錢,遲疑不決,“很不痛 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 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 病的。”’這些語言、動作,揭示了菲 利普裝闊氣好虛榮的心理,菲利普 夫人虛偽、愛面子的心理。 5.積極討論發言。最后明確:這篇小 說通過主人公菲利普夫婦對至親兄 弟于勒態度的變化,揭示了在金錢 | ||||
普夫婦才是主要人物。小說采用敘 述者的口吻敘寫。“我”是線索人物。 菲利普沒有把窮水手于勒當作親兄 弟看待,但小說中的“我”認為于勒還 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命運構成小 說情節的變化,是為刻畫主人公菲利 普夫婦服務的,在對于勒的態度的變 化中完成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畫。小 說的題目也揭示了菲利普夫婦受金 錢腐蝕的丑惡靈魂。 6.補充: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 的:“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 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 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 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 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 何別的聯系了。”(《共產黨宣言》) | 萬能的腐蝕下精神的墮落,揭露和批 判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 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6.結合課文,領會這段話的意思。 | ||||
三、總小結(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請5位 同學分別扮演“我”、菲利普、菲利普 夫人、船長、于勒。 2.作出評價。并指出:閱讀小說關鍵 是要學會分析人物形象,這就要求 從人物的語言、神態等方面人手。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大家對此都有 了深刻的印象了吧1 | 1.5位同學分別讀“我”、菲利普、菲利 普夫人、船長、于勒。分角色朗讀課 文。 2.聽講,做好筆記并反復體會。 |
本課總結
這篇小說以菲利普夫婦因于勒貧富而前后變化的態度,組成令人驚嘆的情節波
瀾,表現世態的炎涼,通過神情、動作、語言描寫,形象地表現他們嫌貧愛富、虛偽自
私的靈魂,從而展現了金錢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現實。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
學到了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同時加深了對金錢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認
識。
板書設計
第6課我的叔叔于勒
開端:盼于勒
發展:贊于勒
高潮:見于勒
結局:躲于勒
菲利普夫婦:自私、貪婪、庸俗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莫泊桑小說結尾很有特色,往往情節急轉直下,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
中,造成一種引人人勝的藝術效果。結合課文的結尾父母巧遇于勒的有關情節,與
同學交流,說說這樣的構思在課文中有什么好處。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棧( )橋 牡蠣( ) 煞( )白
撬( )開 詫( )異 襤( )褸( )
拮( )據( )
2.解釋加點字的字義。
(1)與日俱增
(2)莫名其妙
(3)狼狽不堪
(4)全力以赴
(5)懸崖勒馬
3.填空。
(1)課文中出場的人物有菲利普、菲利普妻子、大姐、二姐、二姐夫、我、兩位先生、
兩位太太、船長、于勒等,其中主要人物是——。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4.判斷正誤,在正確的說法后面打“√”,在錯誤的說法后面畫“×”。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我”是一個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人。( )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運用了簡潔明快而又富于個性
化的語言描寫。 ( )
c.《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過“我”和于勒之間的沖突,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 )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結尾部分的景色描寫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 )
答案與提示:
1.略 ,
2.與:同;名:說出;堪:忍受;赴:往,做;勒:收住韁繩。
3.(1)菲利普、菲利普妻子;(2)通過菲利普夫婦對于勒先是盼望,后來是躲避于
勒的態度的變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純粹是金錢關系。
4.A.√B.√C.×D.√
◇個性練習設計
1.小說的標題有什么深刻含義?
2.這篇小說是怎樣巧妙安排情節的?
3.小說運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案與提示:
1.《我的叔叔于勒》這個標題強調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點明了于勒與菲利普
夫婦一家的親屬關系。作者對于勒本人著墨不多,主要通過側面來展示他的經歷、
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對作品情節發展和主題的表現卻起了關鍵作用。小說以他為
紐帶,推動情節的發展。標題寄寓了作者對于勒的同情,對菲利普夫婦的譴責。小
說是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故事的。標題正是采用了敘述者“我”的口吻來表達的。
菲利普夫婦認錢不認親,而他的兒子若瑟夫卻偏偏要認“我的叔叔”,這就無情地鞭
撻了像菲利普夫婦那樣丑惡的拜金主義者,含義很深刻。
2.這篇小說取材于19世紀法國的日常生活,故事情節并不復雜,但作者構思極
為精巧。他先以洗練的筆墨敘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據的生活情況和他們對于勒衣錦
榮歸的企盼,構成強烈的懸念;再插敘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變化,進一步渲染于
勒錦榮歸的氣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歸來,與兄嫂游船巧遇的場面,把故
事一下子推向戲劇性的高潮。這種情節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不僅收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而且把菲利普夫婦由恐怖到希望、由希望到躲避的的內心
世界和小市民“唯錢是親”的丑惡靈魂暴露無遺,大大深化了主題。探討與反思
3.(1)事情是“我”耳聞目睹,使人感到真實可信。(2)通過“我”的眼睛和心靈,便
于揭露丑惡的現實。(3)用講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教學探討與反思
本課情節比較完整,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俱全。從故事的結果人手,分析、研究
造成如此結果的原因,對于理解課文內容有積極作用。把這種“析因”的閱讀理解的
方法,教給學生,對提高閱讀能力大有益。
補充資料
1.作者簡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國小說家。出生于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舅舅和母親都
很有文學修養,使他從小受到文學熏陶,13歲時就開始寫作詩歌。1870年,他到巴黎
學習法律,正值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征入伍。退伍后,從1872年開始,先后在海軍部
和教育部任職員,工作之余,他孜孜不倦地寫作小說,得到著名作家福樓拜的指導。
1880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羊脂球》問世,奠定了他在法國文壇上的地位。他的
作品大部分寫于1880---1890年間,有中、短篇小說約300余篇,長篇小說6部,游記3
部.以及大量文學和時政評論文章。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著名的作
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龍老爺》、《一個女長工的故事》、《歸來》、《我的叔叔
于勒》、《項鏈》等。這些作品有的描寫法國人民在普法戰爭中的愛國感情,揭露資產
階級的怯懦無恥;有的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遭遇寄予的同情;有的則反映資本
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以及小資產者的虛榮心理。他的長篇小說取得比
較高的成就,比較重要的是《一生》和《俊友》。1893年7月因精神病嚴重發作而去
世。
2.本文的寫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寫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當時的法國,資產階
級不僅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而且也和小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
起來。小資產階級貧困破產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
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橫
財的生路,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本篇小說就是以這樣的社會背景寫
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