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林中小溪(九年級上蘇教版)
第2課林中小溪 教學內容
本文通過描寫小溪勇往直前、沖決一切的精神,表達了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通過朗讀了解課文大意。
2.領略課文中描寫的大自然的優美景色。
3.學習課文中白描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品味文章語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領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顯示的生命力。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1.領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顯示的生命力。2.學習文中白描手法的運用。難點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學突破1.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幫住學生領略大自然得美。2.把握作者思想脈絡來理清課文層次。 。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課前查找相關資料。2.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學生準備1.預習課文,查字典解決生詞。2.結合課后思考題,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從介紹作者入手,導入 新課。 1.配合教師,進入新課。
2.誦讀教學。 2.學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了解課文大意。
3.小結并布置作業 。 3.完成作業 。
一、導入 新課(約 分鐘1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導入 :有一位蘇聯作家,長期以俄羅 斯高加索林區為創作基地,以森林 地帶大自然美麗風光為表現對象。 他依靠自己豐富的林學知識,讀懂 了自然界這本大書,他的作品抒寫 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熱愛 之情。同學們知道這位作家是誰 嗎?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請一位 同學結合預習簡單介紹作者。 3.對學生的回答作適當的補充:他的 作品主要是通過對大自然的詩一般 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頌 人的創造力。然后檢查生詞預習。 出示板書:顫動,漣漪,潺潺,干涸, 簌簌,縈繞。注音并解釋。點名讓 一位學生完成。 | 1.齊聲回答:普里什文。 2.介紹:作者普里什文,他曾經當過農 藝師。后來發表文學作品《在鳥不 受驚的地方》一舉成名。主要作品 收入《普里什文文集》。 3.一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最后明 確:顫動:短促而頻繁的振動;漣漪: 細小的波紋;潺潺:形容溪水,泉水 等流動的聲音;干涸:(河道,池塘 等)沒有水;簌簌:形容風吹葉子的 聲音;縈繞:纏繞回旋。 |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講解:這篇課文寫出了小溪和森林 的美麗,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體 會大自然的美麗。 2.指出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問題。主 要有以下幾點:個別生詞讀音錯誤; 語氣停頓不當;沒有讀出感情等等。 | 1.齊聲朗讀課文。 2.自由誦讀課文,注意誦讀要領,在誦 讀中認真領會大自然的美麗和小溪 所顯示出的生命力。 |
給5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誦讀。教 師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講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長期以俄 羅斯高加索林區為創作基地,以森林 地帶大自然美麗風光為表現對象的 作家。在本文中作者為我們描述了 大自然的美麗和小溪所顯示出的生 命力。提問:課文在哪些地方體現了 大自然的美麗和小溪所顯示出的生 命力?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4.講解:我們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 森林的美麗,一方面是因為文章的語 言很優美,更重要的是,課文中用了 白描的手法,把它們當作有感情、有 靈魂,有人格精神的人來表現。提 問:你們能結合文中具體內容來談談 自己的體會嗎? 5.講解:作者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所 以在文章中處處體現了他對小溪和 森林的贊美之情。課文在這種感情 支配下組織行文,一氣呵成。指導學 生從把握作者思想脈絡來理清層次。 6.讓學生自讀課文,以加深對課文的 理解。 | 3.討論交流,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發言要點:可以概括為,課文中很多 地方都表現大自然的美麗。比如, 課文第7一13段,課文第26—29段, 寫出了林中的景色非常美麗;寫小 溪所顯示出的生命力,主要是在小 溪和障礙物的沖撞中體現出來的, 如課文第6段,第32段等等。 4.紛紛發言。課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 小溪當作人來寫,比如“仿佛在避免 不了的一場搏斗中收緊肌肉一樣” “小溪毫不吝嗇地將它灌滿水,并繼 續前進,而留下那水塘過它自己的 日子”等,這些句子用擬人的手法, 就把小溪寫得很活潑,而且帶有人 的思想感情。文中寫小溪在林中沖 破重重障礙奮勇前進,就像是一個 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勇往直前一 樣。 5.熟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最后明 確:遇到障礙(第一次沖擊)——遇 到大的障礙(第二次沖擊)——沖刷 倒百年云杉(第三次沖擊)——分 流、合流 6.自讀課文。 |
三、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小結:有位作家這樣評價普里什文 的散文——時而有如芳草簌簌作 聲,時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時而有 如百鳥鳴,時而有如薄冰悄悄脆響 ……結合課文仔細體會。 2.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三。 | 1.結合朗讀,體會課文語言特點。找 出自己喜歡的語段,仔細品讀。 2.完成課后練習三。 |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本課。 1.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新課。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2.暢所欲言,討論交流。
3.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3.仿照課文寫一段話,在班上交流。
一、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課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幫助學生回憶 上節課所學知識。 2.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話,點 名在班上朗讀。然后進入新課學 習。 | 1.朗讀課文,同時回憶上節課所學知 識。 2.一生朗讀,其他學生看課文,準備學 習新課。 |
二、討論交流(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提問:溪在林中沖破重重障礙奮然 前行,這和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有什 | 1.積極討論交流。一生回答:溪流在 前進中不斷出現障礙,就像我們生 |
么相似的地方?組織學生討論后回 答。 2.補充:小溪在與障礙搏斗中創造了 時間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 平坦坦,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同樣不 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和時間;溪流 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創造了美好的 生活,相信我們的人生,同樣會如此 美麗。提問:作者從自然景觀中感悟 到了什么樣的人生哲理?讓學生討 論交流并回答。 3.指出:作者正是因為對大自然充滿 了熱愛,才會對森林和小溪的觀賞中 .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而且課文處處寫 景都透露了作者的主觀感情。作家 喜歡把自己的文章稱作詩體隨筆,可 見文中詩的因素很濃。這一方面表‘ 現在揭示的道理深刻,另一方面體現 在他的語言上。提問:文章的語言有 什么特點? | 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一生回答:溪 流前進中有分有合,但始終向著共同 目標前進,我們的生活也是同樣的; 一生回答:溪流在前進中越過障礙, 要蓄積力量,堅持到底,我們對待困 難也要堅持,要有毅力。 2.討論后明確:本文通過對小溪流過 森林全程中表現出來的沖決一切障 礙,非到達自由水域不可的頑強精神 的描寫,透露了融人自然,親和自然 的感情,表現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 生理想。 3.討論交流。最后總結出文章的語言 特色:一,文章帶有口語色彩,就像和 朋友交談;二,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 來寫,用擬人的手法把小溪和森林當 作有感情有靈魂的人來寫;第三,語 言睿智深沉,字里行間透露出靈氣。 |
三、仿寫練習,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小結:課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 由情而悟,每一種感悟都是由特定 的情景暗示出來的。讓學生仿照課 文寫一段話。 2.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一。 | 1.結合生活經驗,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在班上相互交流。 2.完成課后練習一。 |
本課總結
本文描述了俄羅斯高加索地區春天森林中的景色,它以小溪流過不同地勢呈現出的種種情況,以及從中顯現出的勇望直前,沖決一切的精神,表達了作者的人生信念。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從溪流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板書設計
略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對于本文的文體,有著種種不同的理解:散文詩、哲理抒情散文、詩體隨筆。請結合作者自己的話來理解,并談談對比的體會“所謂隨筆,我們以為是作家以他獨特的態度處理他的材料,借以抒發情懷而創作的作品。”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顫動漣漪潺潺干涸簌簌縈繞
2.解釋下列詞語。
顫動干涸縈繞漣漪
3.填空。
本文作者普里什文是——作家,他的處女作是——,他的作品主要是通過——,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頌人的創造力。他的主要作品收入 。
答案與提示:
1.略
2.顫動:短促而頻繁的振動;干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縈繞:纏繞回旋。漣漪:細小的波紋。
3.蘇聯,對大自然的感悟,《普里什文文集》。
個性練習設計
1.本文大的層次——開頭,中間(主體)和結尾比較好分,中間部分似乎扯連在一起,試問怎樣才能分清這里面的層次?
2.課文把小溪沖破層層障礙奪路而出的情景寫活了,你覺得這樣寫表達了怎樣的情趣?
答案與提示:
1.提示:本文中間部分是寫溪水經過森林中不同地形、地貌的地帶所呈現出的狀況。由于作者是以自我的感情變化和思想深化為線索,我們要分清層次,就要從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脈絡——從溪水奔流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入手。
2.課文把溪水;中破層層障礙奪路而出的情景寫活了,這是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溪水奮斗不息的頑強精神,從而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信念和理想。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這是一篇充滿哲理的美文,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加深了對大自然的認識,同時在吟哦諷頌中,深人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 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感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補充資料
1.作者簡介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普里什文(1873—1954),蘇聯作家。1897年因參加馬克思革命小組活動被捕入獄。刑滿后,去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農藝,學成后歸國,在莫斯科附近當農藝師,寫過《大田作物與蔬菜作物的馬鈴薯》等專業著作。1907年,發表文學處女作《在鳥不受驚的地方》一舉成名。他的作品主要是通過對大自然的詩的感受,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歌頌人的創造力。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八卷本)。
2.蘇聯作家論普里什文
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筆,善于將普普通通的詞匯靈活地搭配起來進行描寫,一切都具有觸摸得到的可能性。
——高爾基
普里什文的散文有充分的根據可被稱為俄羅斯語言的百草……時而有如芳草簌簌作聲,時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時而有如百鳥鳴,時而有如薄冰悄悄脆響……
——巴烏斯托夫斯基《米哈伊爾·普里什吝》
在整個世界文學中,未必能找到與他并駕齊驅的作家。
——巴鳥斯托夫斯基《金薔薇》
3.作者談文體特色
關于詩體隨筆,普里什文發表過自己的見解,他說:“所謂隨筆,我們以為是作家以他獨特的態度處理他的材料,借以抒發情懷而創作的作品。”他在1948年2.月20日的日記中又以形象的語言說:“我反映出了在不熟悉的大自然中的自己心靈和自己在大自然中的這種反映。這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是難得找到自己心靈同大自然的一致,并且將它轉達到藝術中去的。”
(潘安榮《林中水滴.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