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與最后》教案
{單身鏖戰的武人——荊軻} 后果 見敗兆紛紛逃亡
{撫哭叛徒的吊客 土崩瓦解
本段用了整句修辭,強調了文意。
“少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如荊軻、項羽、文天祥、譚嗣同等,但“少有”畢竟造成民族精神墮落,民族命運出現危機。(中國人素以成敗論英雄)
5、最后一段作用?總結。
請歸納出作者的論點。20字內[明確:“不恥最后”的人,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脊梁”,在此的修辭含義是什么? [明確:支撐的頂梁柱,中堅力量。]
三、作業
1.聽寫:
即使不能有勝利的闖將,也應該有失敗的英雄;即使不能有速決的勝仗,也應該有韌性的反抗;即使不能有旌旗蔽空的大軍,也應該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即使不能有殺身成仁的志士,也應不缺“敢撫哭叛徒的吊客”。因為絕望的抗爭總勝于卑怯的茍活,戰敗的悲歌總勝于等死的哀哭。
2.給課文標題加幾個字,反映作者的觀點:
《敢為最先與更不恥最后》
3.小評論:《我讀<最先與最后》
上一篇:浙教版《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教案1
下一篇:《好兵不一定都當元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