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兒的信》課堂教學實錄
課堂實錄:《致女兒的信》李鎮西
音像出版社要給我制作課堂實錄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應該說,這堂課上得不錯,現場文字記錄的鐵皮鼓直說感動,他還說當我說下課時,他感到很驚訝:怎么這么快就下課了。但是我決定重上一遍,因為我突然想到,應該讓我自己班上的學生隨光碟“面向全國發行”!
當我給學生們說這個想法時,全班學生興奮得不得了,掌聲幾乎要把房頂沖破!我說:“若干年后,如果你們想年李老師了,想念同學們了,便拿出這堂課的光碟看看!甚至你們老了以后,還可給你們的孫子放這光碟說,看爺爺(奶奶)當年讀高中上課的情景!”同學們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學生乘車來到四川省電教館。說實話,上課之前,我根本沒有關于這堂課任何具體設想,我追求一種課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學生的現場反應,在隨機進行相關的引導。只有一點非常明確,這堂課一定要一切圍繞學生轉,真正體現出尊重學生,寓引導于對話之中。盡管上周的課也不錯,但我不想重復那堂課的具體程序,也不可能重復,因為學生不同嘛!
我們在攝像室坐好了,正準備上課,教科所吳老師突然走進來說別忙,原來她認為學生統一穿校服色彩太單調,她建議同學們可以把校服脫了,讓學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來。學生們聽話地紛紛脫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學生變成色彩繽紛起來。
攝像師給我示意可以開始上課了。于是我對同學們說:“好,咱們上課!”
隨著值日生朱雅蘭一聲響亮的“起立”,同學們齊刷刷地站了起來,一雙雙明亮的眼睛看著我。
我審慎地鞠了一躬:“同學們好!”
同學們齊聲喊:“老師好!”
“謝謝!請坐!”我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篇新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叫《給女兒的信》(我一邊說一邊轉身板書:“給女兒的信 蘇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蘇霍姆林斯基。那么這篇文章咱們怎么學呢?作為一篇自讀課文,主要是自己讀,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問題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來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師呢,就和你們來作一些探討,也和大家分享。”
從學生的閱讀程序來說,他們接觸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詞障礙。本來,我當然可以給學生列一些可能不認識的字,但我想,我以為他們不認識的字,他們就不認識嗎?恐怕不一定。而且,我以為他們認識的字,恐怕他們也不一定能夠認識。再說,這個同學不認識的字,可能那個同學不一定不認識。反之亦然。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學生自己說,他們在閱讀中遇到過那些不認識的字。
于是我又說:“我們接觸一篇課文首先是從接觸字詞開始的,那么我要問,哪些同學在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然后查過哪些字詞?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你們沒有,李老師就要問你們了。”
黃泳第一個舉手:“我查過‘抔’。
我問:“在什么課文地方?要說清楚。”
“在課后練習里,‘讀讀寫寫’的第三個字。”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