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雨的訴說》教案4
淳安縣南山學校教案2 課題 : 綜合性學習 雨的訴說 備課人: qiandaohu (共1 課時第1 課時) 備課時間:2006—— 8——29 教 學 目 標知識與技能1.培養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習慣,學會抓住特點表現事物,描寫景物。2.提高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會由此及彼的寫作手法。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4.鍛煉查找、搜索資料的能力,培養與他人合作、分享資源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1.結合主題,深人生活,進行實際探訪。2.利用書籍資源或網絡資源,搜集、查找相關資料,并集成資料夾。3.在班級里開展詩歌朗誦會或專題辯論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詩歌的學習,感受藝術的魅力,體會自然的美好。2.培養公正、客觀的評價觀。 重點與難點1.能夠搜集到“雨”的資料,并且資源共享。2.能夠流利、有條理地向同學陳述自己的觀點,做到自圓其說、以理服人。3.能夠運用合理的想象和聯想,獨立完成以“雨”為話題的作文。 教學準備1. 能夠搜集到“雨”的資料,并且資源共享。2. 查找以“雨”為主題的詩歌、散文、音樂、圖畫等。選擇“雨”的一個特點,進行思考。教 學 過 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結合所查找到的資料,組織學生討 1.熱烈討論:有寫春雨、有寫秋雨;有寫論:這些作品都是寫“雨”的,既展現 夜雨、有寫朝雨;從聽覺寫雨的淅瀝,出“雨”的共性,又抓住雨的不同特點 從視覺寫雨的綿密,從觸覺寫雨的濕去描寫。引導學生注意這些特點,以 潤,從嗅覺寫雨的清新。而且能夠運及作家從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不 用雨中的景物,比如樹、葉、花、山、 同角度描寫雨。 水、燈光等側面展現雨。2.雨給人們的感覺是豐富多彩的,也正 2.在課堂上通過同學間的交流、回憶,如此,雨才成為人們歌詠的對象。人 對所學課文進行梳理,運用已有知識們在觀賞雨時,把自己的情緒、感受 積累,回答教師問題,如: 范仲淹的賦予雨,這時的雨就已經是凝結著作 《 岳陽樓記》:“若夫淫雨霏霏,連 者思緒和情感的東西,成為一種意象。 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思考:哪些作者的作品借助雨傳 情景交融,渲染出遷客騷人去國懷鄉、 達自己的情懷? 感極而悲的心境。也可以結合歌詞“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說明只有付 出才有回報的道理。3.如果以“雨”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會 3.獨立思考,結合學習過程中的體會,選擇什么角度,寫什么內容?要學生 捕捉靈感,記錄下初步想法,再與同學 先獨立思考,寫下自己的初步想法, 進行交流。 然后組織討論。二、圍繞雨.從不同角度傾聽“雨”(約 分鐘)三、暢所欲言.展開辯論(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詩人眼中的雨是充滿詩情畫意的, 根據教師的引導和提示,講述自然但在現實中,大自然的雨卻是變化無窮 界中的雨,如:雨水泛濫成災的實例。的,它可以沖毀橋梁,淹沒、破壞莊稼, 羅列與雨有關的奇特現象:梅雨、錢雨、給人類帶來災難。從科學的角度看待 泥雨、酸雨等等。說說它們形成的原因雨和從藝術的角度看待雨,會得出截然 以及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不同的結論。本課總結作為詩歌單元的總結,這個主題活動,以流暢優美的文字表述開篇,四個部分的內容一氣貫穿,很有詩意。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訴說雨的心曲,設計靈活、豐富,開展活動的空間很大。板書設計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組織學生討論:在文學作品中,“雨”的象征意義是什么?由此推開,月亮、星星、落花等意象的象征意義又是什么?以此理解詩歌。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過 程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請你列舉描寫“雨”的文學作品。 2.你能夠聽到“雨的訴說”嗎?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講給同學和老師聽。 3.以某一季節中的雨為描寫對象,寫一篇抒情文章。 ◆個性練習設計 1.以組為單位,對所在地的降雨進行調查。可以調查本地歷史上降雨的變化,由此研究氣候變遷;可以調查降雨分布對經濟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影響。 2.在班里舉辦一次詩歌朗誦會,鼓勵自我創作。 3.將師生查找到的雨的資料,以及學生所寫的散文、詩歌等進行分類歸納,以“雨”為題,整理成冊。 教學探討與反思 學生缺少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能力,常常忽略身邊的細微小事。如何培養學生樂于觀察、善于觀察的習慣,是教學的目標之一。 初三學生的口頭表達水平不高,尤其是客觀、清晰地陳述自己觀點的能力缺乏,在與人辯論時,很少能夠做到有理有力有節。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逐步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教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