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課堂實錄
生:明白了。黛玉先讓香菱感受詩歌意境,再讓她明白要有真情實感,然后發揮想象力。
師:你的悟性不錯。讓我們繼續探討黛玉的為師之道吧。
生1:黛玉對香菱寫的詩進行了評論,指出存在的不足。
生2:黛玉還讓她重寫了三……不,是兩次,對學生的要求嚴格。
師:所謂“嚴師出高徒”嘛。
生3:黛玉在香菱讀了詩后還與她“講究討論”,讓香菱說自己的見解,這跟老師平時讓我們說體會差不多。
師:大家眼光都很犀利,很善于發現!討論到現在,香菱成功的原因已比較明確了,兩個人物形象也漸漸鮮明了吧?請各用一句話評論香菱、黛玉。
生1:香菱是一個樂學、善學、苦學的人,黛玉是一個善于教導的人。
生2:香菱是一位勤奮用功的學生,黛玉是一位誨人不倦的老師。
生3:香菱是一個聰明勤奮的學生,黛玉是一位學識淵博、循循善誘的老師。
師:評得到位。香菱寫詩三易其稿,用我們的眼睛來發現一下,前兩首弱在何處?
生1:第一首措辭不雅,沒什么感情。
生2:第二首變成寫月色了。
生3:第二首也沒融入自己的感情,只是在說月色很美。
師:第三首詩歌好在哪里?
(生自讀,同桌討論)
生:老師,“砧敲”“綠蓑”是什么意思?
師:“砧敲”是指婦人搗衣的聲音,香菱此處化用了李白詩境,婦人月下搗衣,表達對遠在邊疆的丈夫的思念。“綠蓑”本指漁翁,此處指江上之人,秋夜聞笛,勾起對親人的無盡思念。其他詩句理解還有疑問嗎?
生:“半輪雞唱五更殘”“紅袖夜倚欄”跟表達的中心有什么關系?
生1:我理解是黎明時分送別親人,所以寫黎明還是寫離別。
生2:“紅袖”就是指女子吧,“倚欄”也是表達對親人的思念。溫庭筠不是寫過“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嗎?
師:現在能評論這首詩歌了吧?
生:這首詩句句寫月,有句句寫離別。感情很真摯,立意很好。
師:可以說,詩中抒發的正是香菱內心深處的蘊積已久的感情——對親人的思念。有了這種感情,詩歌中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難怪大家評論說“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下面一起朗讀這首詩。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香菱學詩取得了成功,我們的探討也挺有收獲。你從中獲得了什么啟示?
生1:學習要像香菱那樣刻苦,才能學好。
生2:學習要堅持不懈,一次不行,再做第二次,直到成功為止。
生3:學習應該有興趣。像現在我們一說起學習就只會說很苦,自然就學不好了。
生4:學習還要講究方法,一味死讀書是不行的。
師:對我們學語文有啟發嗎?
生1:有,我認為學語文也要多讀,才能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生2:學語文也要多積累,有好句就要背下來。像我平時就是不肯背,到用的時候覺得腦子里空空的。
生3:學語文要多寫作文,放開膽子寫。平時總因為怕作文,就不敢寫,有時還偷懶。
生4:我認為還要有一位好老師,香菱學詩如果沒有黛玉這位學識淵博,又善于教導的老師,進步不能這么快。
師:我正努力朝這個目標前進,希望不會讓大家失望。(生會心地笑)
師:剛才大家談了很多,確實,曹雪芹不僅給我們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也教給我們許多學語文做學問的好方法,真應該感謝他。課后請大家把心得寫成一篇短文,題目就叫《從香菱學詩說起》。
教學反思:
《香菱學詩》的教學安排了兩課時,回顧課堂,我有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