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二則:混沌之死·呆若木雞》教案
ⅰ.課外古詩背誦【原文】
題 畫 唐寅
秋水接天三萬頃,晚山連樹一千童。
呼他小艇過湖去,臥看斜陽江上峰。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中展示的畫面非常生動美妙:秋天的傍晚,浩渺的湖水和遼闊的遠天連接在一起,重疊的山巒上是莽莽蒼蒼的樹木,小艇在湖上輕輕地蕩漾,人躺臥在艇上凝視著遠方,夕陽下的遠山,或明或暗,絢麗多彩。這一切構(gòu)成了幽美的境界,詩情畫意巧妙地融會在一起。
ⅱ.課前準(zhǔn)備
一、生字識記
攸(shū):<書>極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渾)沌。1.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如:混沌初開。2.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賴;倚仗。如:有恃無恐。
二、詞語識記
時:常常,時常。
德:恩,恩情。
七竅: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稱七竅。
已:停止,這里指訓(xùn)練完畢。
方:正。
恃:憑著,依*。
猶:仍然。
應(yīng):作出反應(yīng)。
響:聲響,這里指雞的啼叫。
影:影子,指別的雞走近來。
疾視:怒目而視。
無變:沒有反應(yīng)了。
德:指精神。
異:別的。
應(yīng):應(yīng)戰(zhàn)。
反走:轉(zhuǎn)身逃跑。
三、預(yù)習(xí)效果反饋
1.解釋下列加粗詞。
①相與遇于渾飩之地
②謀報渾沌之德
③方虛驕而恃氣
④反走矣
2.翻譯句子。
①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②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
ⅲ.課堂跟講
一、背記知識隨堂筆記
1.《渾沌之死》選自《 》。古人把 的狀態(tài)也稱作渾沌。文中用“倏”“忽”作為神的名字,意在諷刺 。
2.《呆若木雞》選自《 》,現(xiàn)已成為成語,意思是 。
二、整體把握板書設(shè)計
(一)板書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