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二則(精選15篇)
《莊子》二則 篇1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莊子精神世界的解讀;
2、把握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3、品位文章的語言美
教學設計: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加以課外延伸。
教學課時:1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人類的精神家園也難免受到各方面的沖擊,社會上的物欲橫流,人格的扭曲,道德的淪喪------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哲學大師莊子的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透時空在我們的心中閃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讓生命從世俗的塵網中掙脫出來,不為智累,不為情牽,不為名利攪擾,找回失落的精神,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莊子的精神世界,領略他那與眾不同的超脫與大智慧。
二、作者簡介:
鮑鵬山:大學畢業后去青海工作,曾任青海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碩士導師,現為上海電視大學教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不多,好作品尤其少。自以為是稱職的教師,冒名的作家。面對滬上春色,時憶塞外風光。三、關于莊子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56年),是一個大動亂、大變革的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大轉折時期,是各種政治主張、哲學觀點、學術思想異常活躍的時期,形成了儒、道、法、墨、名、兵等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過宋國蒙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相傳,莊子自幼聰明好學,與惠施為同學、摯友,曾南游楚越,探訪古風,率性認真,崇尚自然,非毀禮法,傲視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禮聘其為相,被他拒絕,從此終身不仕,退隱江湖,以編草鞋為生,寓言傳道,著書十余萬言。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余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樸歸真。
總之,他繼承了老子《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樸歸真。莊子對世俗社會的禮、法、權、勢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精辟見解。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莊子這些思想和主張,對后世影響深遠,是人類思想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莊子對后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獨特的哲學思想上,而且表現在文學上。他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說教,相反,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巧妙活潑、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說,屈原的離騷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鼻祖,那么,莊子的文章,無疑是中國浪漫主義散文的先河。
《莊子》一書,通行本有內篇七章:《逍遙游》第一,《齊物論》第二,《養生主》第三,《人間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師》第六,《應帝王》第七。這七篇,思想深透,風格飄逸,而且十分連貫,認為它們是莊子自著是非常有道理的。外篇共十五篇文章,大部分非莊子手筆。但《天地》可與《應帝王》相發明,《秋水》可以補充《逍遙游》和《齊物論》,《達生》可以助人深入了解《養生主》和《大宗師》,《山木》可以引證《人間世》,《田子方》可以作《齊物論》的參考,《知北游》可以闡明《大宗師》。這六篇很可能是莊子自著,或是他的弟子整理老師著作編成的文章,但其中也有不少不經之詞的摻入。
雜篇共十一篇文章,除《讓王》、《盜路》、《說劍》、《漁父》四篇外,都是非常漂亮的文章,定是莊生手筆。即使這四篇,文采斐然,也值一讀,只是不合莊子思想而已。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sì盛飯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yuān)鶵(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讀莊子的獨特感受,贊美其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
第二部分(2--8):莊子拒楚王聘的故事,表現莊子對權勢利祿的鄙棄和對自由人生的追求。
第三部分(9--10)揭示莊子精神世界的實質——對人生的憐憫。
四、具體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
1、開頭一段講的是什么?
開頭一段講了三個方面,一是《莊子》作品的意象和意蘊,二是閱讀的感受,三是莊子的才智。《莊子》的意象是奇特的,“美得讓我們無所適從”。莊子的想像世界,“幻化無方,意出塵外,鬼話連篇,奇怪迭出”,“永遠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作品的意蘊,極難理解透徹,“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整段文字說的都是閱讀的感受,總而言之,《莊子》是無法欣賞到位的。作品之美,讓我們無所適從,無福消受;作品的意蘊,讓我們感到總有不懂的地方;作品的境界,讓我們感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莊子的才智是令人難以企及、難以想像的,人稱“天仙才子”,作者說造化把神秀聚焦在這個哲人身上了。
2、讀莊子,我們也往往被莊子撥弄得手足無措……他總在一些地方嚇著我們……
“撥弄”“嚇”都表示讀莊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換?為什么?
不能互換。二者所屬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著眼于整部《莊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讀者的力量;后者著眼于部分章節,意在突出其某些觀點的奇異超絕
3、同時,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永遠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都是用的現成詞語,取義有變化的是前者還是后者?有什么變化?
“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原是寫境界幽深、色彩明麗的鄉村風光,這里用來表示讀者心目中的莊子的儀態:錯綜復雜,變化多端,讓人眼花繚亂。
4、“造化鐘神秀”,造化把何等樣的神秀聚集在這個“槁項黃馘”的哲人身上啊!
這一句里有兩個明引,是一個不能少,還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時去掉?
一個不能少。前者類比,后者反襯,鮮明地表達了對莊子的罕見天才和偉大人格的祟仰之情。
(二)分析第二部分,探究下列問題。
(1)莊子拿烏龜的選擇來打比方,說明他鄙棄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說明他鄙富貴權勢,追求人格的獨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潔。
(2)作者所說的“清潔的精神”的含義是什么?
“清潔的精神”,其含義是潔身自好,拒絕誘惑,決不同流合污。
(3)“當我們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的夜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你對這句話如何解讀?月亮比喻什么?
這句話的含義是,正因為有莊子等人具有超凡絕俗的清潔精神,堅守了獨立的文化品格,決不屈從權勢,這種文化精神才沒有徹底失落。前一句有“心靈月亮”四字,可見月亮是比喻心靈的,作者是拿皎潔的月亮比喻純潔的心靈,比喻一種獨立的文化精神。
(三)分析第三部分:
1、怎樣理解胡文英一段話中的“是非不管”與“終不下手”?
下文說到莊子的筆鋒荒唐到極致,態度偏激到極致,《莊子》中充滿“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賴,誰更無理,誰更無情,誰更無聊,誰更無所顧忌,誰更無所關愛,……誰更無正義無邏輯無方向無心肝……”所有這些都是“是非不管”的表現。
看莊子拒絕權勢媒聘的故事,也能明白他“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終不下手”,就是不謀官職,不付諸行動。
2、對這種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我們怎能不悚然面對,肅然起敬,油然生愛?
“悚然面對”“肅然起敬”“油然生愛”三個短語的順序能否變動?為什么?
不能變動。這種心理變化反映了讀莊的規律,是作者的心聲,也是對讀者的啟示。
3、怎樣理解作者對莊子怪誕的解釋?
作者將莊子的怪誕和孤傲,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來考察,看成是對黑暗的挑戰,對人類的憐憫。“他有蛇的冷酷犀利”,這是對付殘忍的諸侯們的;“更有鴿子的溫柔寬仁”,這是對待天下蒼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滿紙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淚,也就看出了他對人類的憐憫。
(四)總結
1、在作者看來,莊子的精神境界究竟是怎樣的?作者對他是什么態度?
莊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不斷沖突的內心世界。一方面,他對人類充滿憐憫,最多情,最溫柔寬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傷害。另一方面,對污濁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莊子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哲學困境”,他徘徊其間,在內心的矛盾中作困獸之斗。莊子在污濁的人世間保持著清潔的精神,他超凡絕俗,拒絕誘惑,把自由的價值看得至高無上,不屑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作者對莊子表示激賞的態度,認為他的怪誕與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對他獨立的人格,清潔的精神,推崇備至。作者對莊子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充滿敬仰愛戴之情。
2、題目“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是什么意思呢?
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莊子》代表了人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的一種意識形態,含蓄地告訴人們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應該看看莊子,學學莊子。作者用這樣的標題,為解讀莊子提供了一把鑰匙:莊子為什么如此呢?應該從他的處境中尋找解釋,從歷史背景中尋找解釋。
五、擴展練習
將下列新聞概括為一句話新聞(4分)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當地時間6月23日下午3時35分(北京時間6月24日凌晨4時35分),秘魯南部地區發生里氏7.9級的強烈地震。秘魯官方證實,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已上升至47人,此外還有550多人受傷。
據路透社報道,秘魯過渡政府總統帕尼亞瓜6月23日晚已經前往受災地區視察災情。陪同他前往的還有秘魯國防部長、衛生部長和工業部長。
秘魯當選總統托萊多說,他本計劃于6月24日起程前往美國,但他已經將此次訪問推遲。他說,他也將前往災區,并與帕尼亞瓜會面。
震中位于阿雷基帕市,地震持續了60秒,并曾一度使該市的電力系統中斷。該市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阿雷基帕市被稱為“白色城市”,一直以城市中殖民時期的建筑和宏偉壯觀的教堂聞名。在這次地震中,很多著名殖民時期的石頭建筑和教堂上的尖塔受到嚴重損壞。據秘魯官方報道,僅阿雷基帕市一地已有22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秘魯發生地震,官方證實死亡人數已升至47人。
六、布置作業
閱讀《語文讀本》上相關的文章《永恒的鄉愁》和《莊子使我上癮的兩個理由》。
作者郵箱:
《莊子》二則 篇2
《渾沌之死》這篇寓言故事從一個側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規律辦事,違反了事物本性,往往會好心辦成壞事,結果與愿望相悖。
《呆若木雞》這則寓言故事通過訓練斗雞,比喻只有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方為競爭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競爭中戰無不勝的道理。一、基礎知識積累1.給下列紅字注音渾沌(hún dùn) 鑿(záo) 渻(shěng) 倏(shū) 恃(shì)2.形近字┏沌(dùn)渾沌 ┏恃(shì)有恃無恐┗燉(dùn)燉熟 ┗峙(zhì)對峙3.多音字 ┏(yìng)答應 ┏(shèng)旺盛應┫ 盛┫ ┗(yīng)應該 ┗(chéng)盛飯4.詞語解釋【渾 沌】神話傳說中管理中央的大帝,面孔渾圓,無耳目口鼻。古人把天地未開辟前的狀態也稱之為渾沌。【 時 】常常,時常。【 謀 】謀劃,商量。【 德 】恩情。【七 竅】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稱七竅。【以 視、聽、食、息】用來看(外界),聽(聲音),吃(食物),呼吸(空氣)。【斗 雞】使公雞相斗的一種游戲。【 已 】停止。這里指訓練完畢。【方虛驕而恃氣】正在憑著一股血氣而驕傲。方,正;恃,憑著,依靠。【猶應向影】仍然對別的雞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應。猶,仍然;應,作出反應;影,影子,指的雞走近來。【疾視而盛氣】氣勢洶洶地看著(對方)。疾視,怒目而視。【無 變】沒有反應。【 德 】精神。【 異 】別的。【 應 】應戰。【反 走】轉身逃跑。5.文學常識填空(1)《渾沌之死》選自____,古人把____狀態也稱作“渾沌”,文中用____和____作為神的名字,意在諷刺_______。(2)《呆若木雞》選自_____,現已成為成語,意思是______。(3)人皆有七竅,______,此獨無有,嘗試鑿之。(4)望之,____,_____,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參考答案】(1)《莊子•應帝王》 天地未開辟前 倏 忽 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索。(2)《莊子•達生》 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3)以視、聽、食、息(4)似木雞矣 其德全矣二、課文復習1.作者回顧【明確】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莊子》散文對后世的影響《莊子》在先秦諸子中,無論就他的思想或文風來說,都是屬于南方一系,即楚國文化的代表,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李白縱浪恣放的詩篇,直承《莊子》且不說,后如柳宗元論文,主張“參之莊老以肆其端”,龔自珍《病梅館記》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感,顯然汲取了莊周《秋水》篇的精神。2.題目解說【明確】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稱之為“奇書”。這類書的思想非正非邪,文筆非莊非諧;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卻閃耀著文采精華;是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卻又包蘊著深邃的哲學思辨。這類書是作者的智慧與性靈的凝結,也是作者的諧趣與幽默的外化,更是作者超凡脫俗、逸世獨立的人格與思想的展現。這類“奇書”之中,有一部最美妙、最有趣、最具有靈性的作品,它就是《莊子》。作為一個靈心慧性的智者,莊子的思想對人世極富有啟發意義。《渾沌之死》認為無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機智等小聰明,本性將遭受破壞而死亡。《呆若木雞》意在提醒人們,特別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內在氣質,不怒自威;治理國家要增強實力,不戰而屈人之兵。3.《渾沌之死》如何理解?【明確】莊子用“倏”和“忽”給“渾沌”開竅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覺中常常帶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說,莊子意在針砭人不能與萬物自然相處。莊子主張的渾沌之境,是真樸的自然之道。莊子認為順應自然是生命真正的歸宿和最高境界。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不按照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這是最明顯的啟發。4.《呆若木雞》如何理解?【明確】莊子在該文中表現的根本思想與《渾沌之死》一樣,都可歸結到“恬淡無為”的政治主張,這些無疑是對當時社會現實進行批批判的,也是積極的;同時我們又從文中體味到: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便能百戰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們如不斷絕競爭之心,急功近利,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競爭心理,憑實力氣定神閑地戰勝競爭對手,乃為上策。5.結構分析【明確】(1)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渾沌之死》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第二層(第2.3句):倏和忽打算報渾沌之恩,要為之開七竅。第三層(第4句):渾沌之死。《呆若木雞》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開端——養斗雞。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發展——斗雞的變化過程。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呆若木雞,不戰而屈人之兵。(2)結構圖 ┏ 開端:渾沌待倏、忽甚善 ┓渾沌之死 ┫ 發展:倏忽為報恩,為開七竅 ┣ 好心辦壞事 ┗ 結局:日鑿一竅,七日渾沌死 ┛ ┏開端 → 為王養斗雞 ┃ ┏ 方虛驕而恃氣;猶應響影 ┓呆若木雞 ┫發展 → ┫ 疾視而盛氣 ┣ 精神內斂 ┃ ┗ 雞雖有鳴,已無變 ┛ ┗結局 → 呆若木雞,德全,無敢應者6.翻譯 《渾沌之死》【明確】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渾沌”。倏與忽常常相會于渾沌之處,渾沌對他們非常殷勤。倏與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厚重的恩情,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以及呼吸,惟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就死去了。《呆若木雞》【明確】紀渻子為周宣王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還虛浮驕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過了10天,王又來問,紀渻子回答說:“還不行,它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又過了10天,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說:“還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來問,這回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在它面前打鳴,它也無動于衷,看上去呆頭呆腦,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于應戰的,看見它掉頭就跑。”三、深入探究1.“倏”和“忽”為報“渾沌之德”而給他鑿七竅,結果好心壞事,渾沌也因此丟了性命。這個哲理故事蘊含了什么道理?【明確】本文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但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首先我們不難想到一個哲學道理,即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也不難想到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對日趨繁雜的物質化了的文化追求,我們也會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對雕飾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統一,提倡有新的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2. 紀渻子養的斗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主要得益于什么?【明確】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勢凝聚于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游刃有余的大氣。3.你知道《莊子》中有哪些成語?【明確】鵬程萬里、呆若木雞、朝三暮四、望洋興嘆、游刃有余、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螳臂擋車、東施效顰、扶搖直上、涸轍之鮒等等。4.寫作特點分析(1)善用寓言闡明一定道理。第一則可理解為不按照規律辦事,會好心辦壞事;也可理解不考慮后果,結果弄巧成拙。第二則可理解為要把驕傲浮躁收斂起來,把力量氣勢凝聚于內,才能修養到家。(2)想像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渾沌之死》中,倏、忽、渾沌三個形象以及倏、忽為渾沌開竅的故事想像大膽,妙不可言,渾然天成。(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莊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精神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及有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有描寫的藝術形式,啟迪了后世的文學創作。《呆若木雞》在寫法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四、課內閱讀 《渾沌之死》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1.給下列生字注音。倏( ) 渾沌( )( ) 鑿( ) 2.解釋下列詞語。時相與:______ 竅:_______ 以:_____3.翻譯下列句子。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譯:4. 倏與忽欲以什么方式報答“渾沌之德”?5.這則寓言故事蘊含了一個什么道理?【參考答案】1.倏(shū) 渾沌(hún)(dùn) 鑿(záo) 2.經常一起 洞 用來 3.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以及呼吸,惟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4.為渾沌鑿七竅5.人聰明盡開,反而使天性盡散,人應該保持本性。
《莊子》二則 篇3
“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教案
課 題《莊子》故事兩則授課時間3
學習目標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學習目標2: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學習目標3: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學習重難點:重點: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理解莊子的志趣。 難點: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引導學生鑒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學習過程設計(學案)
教學過程設計(教案)
學案: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了解文章來源。⑴、《〈莊子〉故事兩則》,均選自 。莊周,是 (朝代)哲學家,是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貼切,“鹓鶵”比喻 ,“鴟”比喻 ,“腐鼠”比喻 。
二.基礎積累1、解釋文中的重點詞語。惠子相( )梁,莊子往( )見之。或( )謂惠子曰:“莊子來,欲( )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 )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鹓雛發于( )南海,而飛于( )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 )不食,非醴(lǐ)泉( )不飲。于是( )鴟(chī)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yé)?(1)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 ),是( )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 )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 )矣!”莊子曰:“請( )其(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2、找出文中重點句子并翻譯。(1)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3)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4)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yé)?(5)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6)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7)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8)“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三.課文理解:
1、閱讀《惠子相梁》、《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思考:
(1)莊子講鵪鴇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3)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從中可以看出莊子怎樣的人生態度?(4)就《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則故事看,惠子覺得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對此,你是否贊同?為什么?
3、課外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題目。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1)秋水時至: (2)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3)東面而視: (4)而輕伯夷之義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與“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c.吾非至于子之門 d.生于憂患3、翻譯句子 “我之謂也”譯為 : 4、本選段主旨為:
四、我存在的疑問:
第一課時:預習指導課
完成學案。
第二課時:展示課
一、 導入激趣: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主要是政論文,但也是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異蕾。《淪語》平實質樸,富含哲理;《孟子》文筆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我們一同欣賞《莊子》散文中的片斷。二、預習檢測:
1、文學常識。《〈莊子〉故事兩則》,均選自 。莊周,是 (朝代)哲學家,是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實詞翻譯(4分)
惠子相梁( ) 非梧桐不止( )
于是鴟得腐鼠( )非練實不食( )
或謂惠子曰( )
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 )3、虛詞理解(3分)找出與例句中畫線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句:南方有鳥,名為鹓鶵子知之乎?a輟耕之壟上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c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d昂首觀之,項為之強4、句子翻譯(4分)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 ? )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二、質疑點撥
1、學生表情朗讀課文《惠子相梁》,思考:
(1)、 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說說莊子和惠子是個怎樣的人?
(2)文中的的鹓鶵、鴟、腐鼠分別比喻什么?莊子用這個故事想表達什么?這樣說有什么好處?
(3)文中“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為什么要用三個“非……不……”可以改為“止梧桐,食練食、飲醴泉”嗎?
三、當堂訓練 :資料助讀
(一)、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郢:yǐng,古地名)人堊(堊:è,白石灰)幔(同“漫”,玷污)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斫:zhuó,砍削)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嘗試:照著試一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質:可譯為搭擋)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莊子·徐無鬼》
(二)、莊子釣于濮(pú )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請他做官,“焉”:到那里),曰:“愿以境內(國內的事務)累(勞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用絲綢裹)笥(sì用竹箱裝)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顯示尊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tú泥濘 )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四、一課一得:
談談你本節課學習文言文的收獲。
第三課時一、預習檢測:1、解釋加點的詞。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 ),是( )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 )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 )矣!”莊子曰:“請( )其(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2、翻譯句子。(1)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3)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4)“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3、找學生翻譯全文。二、質疑點撥。1、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引申:《莊子•秋水》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楚王打算讓莊子做國相。派人去請他。莊子卻借烏龜的故事表示。他寧愿在荒澤草野間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從不干巴巴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 2、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從中可以看出莊子怎樣的人生態度?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從中可以看出莊子怎樣的人生態度?《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義,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三、當堂訓練 :(一)、就《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則故事看,惠子覺得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對此,你是否贊同?為什么?(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題目。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1)秋水時至: (2)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3)東面而視: (4)而輕伯夷之義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與“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c.吾非至于子之門 d.生于憂患3、翻譯句子 “我之謂也”譯為 : 4、本選段主旨為:
四、一課一得
談談你本文學習的收獲。
我的成功之處: 從興趣出發,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濃厚興趣。同時,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輕松解決文言問題。
《莊子》二則 篇4
教學目標:
1、 言:梳理莊、惠辯論的過程及其邏輯。
2、 意:理解莊子的思想。
一、情境導入,板書課題
二、一讀課文,讀準讀通
1、 學生自由朗讀,圈畫自己不確定的字音和停頓。
2、 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注意聽字音和停頓。
3、 齊讀課文。
三、二讀課文,讀懂故事
1、 學生演繹對話。
2、 梳理莊子、惠子二人的辯論過程。
四、三讀課文,讀懂莊子
1、 品“莊子之知”,理解莊子“物我齊一”的思想。
2、 品“魚之樂”,理解莊子“發展自然本性”“自由”的思想。
五、 再讀對話,課堂總結
《莊子》二則 篇5
《<莊子>故事兩則》課堂實錄
執教者:毓君
班級:鹽外初三(5)班
記錄:鐵皮鼓
導入:略
學生讀。
毓君: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學生一讀)
學生二:她讀錯了兩個字:夫 嚇
毓君:是嚇還是嚇?這個字的意味比較豐富,如果讀作嚇,意思就比較單一了。但是最后一個字我聽得比較清楚,邪,應該讀幾聲。相當于耶。大家齊讀一遍。
學生讀
毓君:文章中有兩個字我要說一下,一個是或,一個是國。這兩個字書上都沒有給出注釋。也就是說憑我們的文言文知識應該掌握,那么大家是不是已經掌握了呢?
學生三:或是有人的意思。
毓君:對,我們以前學過,有人的意思。有人就對惠子說。第二個是國。關于這個國前面講過多次,要結合語言環境還考慮。國破山河在,國是什么意思?
學生:國家。
毓君:去國懷鄉。
學生:國都。
毓君:固國不以山川之險。
學生:國防。
毓君:這里應該是什么意思?
學生四:我覺得應該是國都。
毓君:為什么?這個國,我們根據語境來判斷。在國都中。在梁國國都中守了三天三夜。下面我們請同學把故事講一下,先簡單地復述一下。
范婷婷:惠子在梁國當宰相,莊子去拜見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來了,想代替你,于是惠子很驚恐,在國都中搜尋了三天三夜,莊子去拜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你知道嗎?它從南海飛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歇息,不是竹子不吃,不是甘水不喝,在這時貓頭鷹仰視它說,嚇,事到如今,你想用梁國來嚇我嗎?
毓君:剛才我們讓同學復述了一下,他基本上是翻譯了一遍。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講這個句子。莊子去見惠子,因為惠子要去搜捕他。莊子應該是生氣的。他見了惠子應該比較生氣,甚矣,汝之不義!但是他有沒有?
學生:沒有。
毓君:他給惠子講了一個故事。那么,這個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學生五:希望惠子不要利欲熏心,要講義氣,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友情。
學生六:是為了告訴他,自己對宰相的位置沒有什么興趣。把惠子比作,
毓君:她就說得比較全面,莊子用了幾個比喻,要弄清楚他的用意,就必須搞清楚這幾個比喻。鹓,鴟,腐鼠。一個比喻莊子,一個比喻惠子,一個比作功名利祿。莊子罵惠子了沒有?
學生:罵了。
毓君:諷刺也是一種罵。仰而視之的主語是誰?
學生七:鴟。
毓君:是鴟還是鹓?
學生:鴟。
毓君:誰仰而視之?應該是鴟。莊子用這個故事做了一個比喻,既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又諷刺了惠子的追求功名利祿。假如你是惠子,你覺得他聽了以后會有什么反應?
學生八:我覺得他可能比較愧疚。
學生九:我還是覺得比較愧疚。
學生十:我覺得他應該非常氣憤。因為我覺得他是那種貪慕權位的人,不大可能被感動。
學生一:我覺得在這里惠子并沒有表現出來。他應該是很氣憤的,又羞愧又氣憤。氣憤是因為生氣,羞愧是因為自己誤解了莊子。
毓君:關于莊子與惠子到底是怎樣回事,我們今天早上給大家發了一份材料。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學生二:一個人沒有了最好的最強的對手,就覺得沒有意義了。
毓君:武林頂尖高手都很寂寞,就像獨狐求敗。伯牙和鐘子期就是如此。cctv中有一個幸運52,里面有一個游戲叫做你比我猜,我們就看那個節目,有的人一比后面的人就一下子能夠猜到。為什么?心靈當中有默契。莊子講這個故事是說,在惠子死后,莊子送喪,路過惠子的墳墓,莊子回頭給他的學生講這個故事。你覺得莊子對惠子是怎樣的態度?
學生三:一方面是敬佩,然后是惋惜。
毓君:看了同學們理解這個沒問題,莊子內心實際上慨嘆,他的對手去世了。所以說莊子在慨嘆自己沒有可以談話的知己。在莊子這本書當中大多是以一種詼諧幽默的面目出現,像這樣的篇目很少。我們有一個詞叫契友。什么叫契友,就是他們之間能夠進行交流。有人說惠子后來會把莊子殺掉。盡管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祿,但他要加害于莊子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說這一篇是莊子的學生杜撰出來的。剛才我們說到了惠子與莊子的關系,是好朋友,但是很有趣。雖然感情很好。一般說我跟你說,就是說我們的興趣愛好都彼此接近,但是莊子與惠子的基本觀點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兩個人在討論問題的時候經常會抬杠。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則故事。
學生讀。
毓君:最后一個句子不要做過多的停留。要連讀。我們給大家一點時間梳理一下。這篇文章翻譯上比較簡單,另外,如果實在看不懂的同學請看一下資料二。
學生默讀。
毓君:這個故事如果讀得不太懂也沒有關系。這個辯論爭了很久了。我們把辯論放在資料二中。這場辯論誰占了上鋒?
學生四:惠子占了上鋒。
毓君:為什么?
學生四:莊子強詞奪理。
學生五:莊子占了上鋒。
毓君:為什么?
學生五:因為莊子說了以后惠子就沒有說。
毓君:剛才這個同學說莊子占了上鋒。她從形式上判斷。你們覺得呢?如果從形式上說,是莊子占了上鋒。如果從邏輯上看,誰占了上鋒?
學生六:我覺得惠子占了上鋒。我覺得惠子的邏輯才是正確的。
學生七:我覺得莊子占了上鋒。
毓君:這個時候我要提醒一下,我們要關注一下這個字,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惠子那里,這個叫怎么?在莊子那里變成了哪里。莊子最后說了那句話,這時候莊子對“安”的理解,他把他理解為哪里。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橋上知道的。很明顯,莊子在這兒偷換了概念。他*偷換概念取得了勝利。這里涉及到的邏輯關系比較復雜。但有一點大家一定能夠聽懂,莊子*偷換概念取得了上鋒。我們本來關注的焦點是人和魚之間的信息如何傳遞。但在莊子那里變成了人是從哪里獲得魚的信息的。
不過,我們先把這場千古爭辯放一放,來關注莊子為什么非常固執地認為魚兒是快樂的?
學生八:因為莊子本來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來就是快樂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毓君: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大哲學家的心都是相通的。我們要用這樣的眼光去觀照現實世界。最后,我想把顧城的詩篡改一下,送給大家,作為我們今天這堂課的結束:莊子給了我們明亮的眼睛,我們要用它來尋找詩意。
《莊子》二則 篇6
教學目的
1.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2.體會課文 想像奇幻、構思巧妙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教學設計>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二、整體感悟
1.結構分析
(1)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
《渾沌之死》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層(第2、3句):倏和忽打算報渾沌之恩,要為之開七竅。
第三層(第4句):渾沌之死。
《呆若木雞》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開端——養斗雞。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發展——斗雞的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呆若木雞,不戰而屈人之兵。
(2)結構圖
┏ 開端:渾沌待倏、忽甚善 ┓
渾沌之死 ┫ 發展:倏忽為報恩,為開七竅 ┣ 好心辦壞事
┗ 結局:日鑿一竅,七日渾沌死 ┛
┏開端 → 為王養斗雞
┃ ┏ 方虛驕而恃氣;猶應響影 ┓
呆若木雞 ┫發展 → ┫ 疾視而盛氣 ┣ 精神內斂
┃ ┗ 雞雖有鳴,已無變 ┛
┗結局 → 呆若木雞,德全,無敢應者
2. .《渾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確】莊子用“倏”和“忽”給“渾沌”開竅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覺中常常帶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說,莊子意在針砭人不能與萬物自然相處。莊子主張的渾沌之境,是真樸的自然之道。莊子認為順應自然是生命真正的歸宿和最高境界。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不按照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這是最明顯的啟發。
3.《呆若木雞》如何理解?
【明確】莊子在該文中表現的根本思想與《渾沌之死》一樣,都可歸結到“恬淡無為”的政治主張,這些無疑是對當時社會現實進行批批判的,也是積極的;同時我們又從文中體味到: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便能百戰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們如不斷絕競爭之心,急功近利,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競爭心理,憑實力氣定神閑地戰勝競爭對手,乃為上策。
三、問題探究
1.“倏”和“忽”為報“渾沌之德”而給他鑿七竅,結果好心壞事,渾沌也因此丟了性命。這個哲理故事蘊含了什么道理?
【明確】本文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但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首先我們不難想到一個哲學道理,即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也不難想到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對日趨繁雜的物質化了的文化追求,我們也會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對雕飾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統一,提倡有新的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2. 紀渻子養的斗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確】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勢凝聚于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游刃有余的大氣。
3.你知道《莊子》中有哪些成語?
【明確】鵬程萬里、呆若木雞、朝三暮四、望洋興嘆、游刃有余、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螳臂擋車、東施效顰、扶搖直上、涸轍之鮒等等。
4.寫作特點分析
(1)善用寓言闡明一定道理。第一則可理解為不按照規律辦事,會好心辦壞事;也可理解不考慮后果,結果弄巧成拙。第二則可理解為要把驕傲浮躁收斂起來,把力量氣勢凝聚于內,才能修養到家。
(2)想像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渾沌之死》中,倏、忽、渾沌三個形象以及倏、忽為渾沌開竅的故事想像大膽,妙不可言,渾然天成。
(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莊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精神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及有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有描寫的藝術形式,啟迪了后世的文學創作。《呆若木雞》在寫法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四、課文翻譯
《渾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渾沌”。倏與忽常常相會于渾沌之處,渾沌對他們非常殷勤。倏與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厚重的恩情,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以及呼吸,惟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雞》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還虛浮驕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過了10天,王又來問,紀渻子回答說:“還不行, 它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又過了10天,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說:“還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來問,這回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在它面前打鳴,它也無動于衷,看上去呆頭呆腦,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于應戰的,看見它掉頭就跑。”
五、小結(揭示強調寓意)
《渾沌之死》這篇寓言故事從一個側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規律辦事,違反了事物本性,往往會好心辦成壞事,結果與愿望相悖。
《呆若木雞》這則寓言故事通過訓練斗雞,比喻只有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方為競爭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競爭中戰無不勝的道理。
《莊子》二則 篇7
莊子在我們靈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莊子的翅膀》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莊子的翅膀》閱讀原文:
①人到中年,活著感覺越來越沉重。這種沉重就像一個人陷入沼澤,你拼命想掙脫泥水的圍困,想讓自己的身體變得輕盈,從而從泥沼的吸引中脫穎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掙扎,陷得越深。
②我感覺自己正陷入這種恐懼。我周圍的生活就像一個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時候我想到了莊子,想到了那個貧窮而中年喪妻的莊子。這只蝴蝶,或者大鵬。這是長翅膀的莊子,從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脫出來從而變得輕盈無比的莊子。比起我生活的時代,莊子的周圍才真正稱得上是一個巨大的泥沼,一個恐怖的陷阱。莊子,包括和莊子一樣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莊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數的“庶”,他們只是君主的獵物,被圍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時候高興了或者不高興了,就宰殺一只,純粹為了娛樂。那是一個毫無生命尊嚴的時代,那是一個人命低于草芥的時代。
③莊子也是一只獵物呀,被君主圍捕,但卻沖破君主的包圍圈,勝利大逃亡了。對于“士”,君主不是純粹用刀劍來對付,他們還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銅幣。他們要讓一部分獵物成為自己的寵物,供自己取樂,同時也會為自己充當爪牙,去獵殺更加低級的“庶”。
④莊子被誘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來了。楚王要降服這一只桀驁不馴的獵物。溫柔的大網張開了,暗藏殺機。但莊子就是不入其彀中。莊子選擇了突圍。莊子沖天而起。莊子就是這樣被逼出了一雙翅膀。
⑤莊子從此不再是一只獵物。莊子完成了自己。因為有了翅膀,因為舍棄。莊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無所有之后,還能自信地對所有的人說:“我富甲天下。”我們有這種氣魄嗎?沒有。所以我們成不了莊子。
⑥莊子曾經向監河侯貸粟,因為莊子家貧。莊子從來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齊,莊子知道生命的可貴。但莊子從來不向君主搖尾乞憐,像那些君主豢養的哈巴狗。莊子是有翅膀的人。莊子的靈魂在天上,在與天地精神相往還的浩渺宇宙間。莊子是能夠吞吐宇宙的人,“摶扶搖直上者九萬里”,莊子寧愿在污泥中曳尾,因為曳尾污泥,那是在與大自然肌膚相親。
⑦莊子就這樣拔地而起。莊子在我們靈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莊子是雄渾的,莊子也是嫵媚的。莊子一會兒是大鵬,力拔山兮氣蓋世;一會兒是蝴蝶,流連戲蝶時時舞。莊子讓當時的社會吃驚,更讓后人吃驚。這個長著翅膀的怪物,滑過陰暗的宮廷,滑過君主的刀叢,竟然毫發無損。憑什么?憑他的一對翅膀。
⑧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為我沒有莊子的翅膀。說到底我沒有莊子那樣徹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輕盈。金錢使人沉重。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被捆縛在欲望的戰車上,每個人都在沖鋒陷陣,都在拼命拼殺。這是另一個尸橫遍野的戰場,沒有硝煙,但比起戰國的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絲毫也不遜色。我們沒有翅膀,我們只有欲望。
⑨沉重是自找的。
⑩我飛不起來。因為我的沉重。這種沉重是污濁的,散發著生活的枯枝敗葉的腐朽氣息。我的生活中堆積著那么多腐朽的枯枝敗葉,但我一點也不舍得丟棄,反而視若珍寶,所以我注定無法輕盈。
⑾還是不要胡言亂語了。讓我們的心,老老實實地在股票與基金的浮沉中,飛翔一生吧。
《莊子的翅膀》閱讀題目:
12.結合文意,說說題目“莊子的翅膀”的含義及表達效果。(3分)
13.第②段中作者為什么寫莊子生活的時代?(3分)
14.第⑨段中作者為什么說“沉重是自找的”?請根據文意作簡要概括。(3分)
15.有人認為結尾段表現了作者消極的情緒。請結合文章主旨,談談你的看法。(3分)
《莊子的翅膀》閱讀答案:
12. “莊子的翅膀”指莊子徹底拒絕名與利的誘惑(2分)追求崇尚自由(1分)的思想(1分)。作者用比喻手法,使題目有吸引力,更加生動形象表現莊子思想的特點。(2分)
13.與我們生活的時代作對比,突出莊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毫無生命尊嚴、人命低于草芥的時代。(2分)結構:為下文寫莊子的翅膀做鋪墊,以突出莊子的翅膀是被時代逼出來的。(2分)
14.(1)我們不像莊子懂得在名利上舍棄。(2分)(見第⑤段)
(2)我們生活的時代讓人被金錢和無盡的欲望所束縛。(2分)(見第⑧段)
(3)這種選擇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內心。(2分)(見第⑩段)
15. 從表層意義上看,確實表現出一種消極的情緒,但觀全文,它實際上是憤激之詞,無奈之語。(2分)此文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莊子的 仰慕和崇敬之情,表現出作者對理想人生狀態的渴望和向往。(主旨2分)所以說作者既渴望擁有莊子輕盈的翅膀,但又因陷入現實生活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于是有了這樣的感慨。(2分)
《莊子》二則 篇8
草帽是鄉野里的東西,民間的東西,也就是說是莊子那時候作為散淡文人們的東西。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莊子的草帽》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莊子的草帽》閱讀原文莊子在濠上觀魚,正是初夏,陽光強烈,他戴著一頂寬邊的草帽。那頂草帽有多種用途,既可戴在頭上遮太陽,又可拿在手里扇風,也可墊在屁股下面坐在路邊的土坎上。他那頂草帽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兩淮平原上農人們慣常戴的那種金黃色的麥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編成的,顯得格外的招眼和時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著帽,是很平常的那種。他們倆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對方笑的含義:莊子想說他的朋友像個稻草人,惠子覺得莊子像只剛從草叢中鉆出來的綠冠草雞。接著他們就看那濠中的魚,看得很投入,惠子情不自禁地說:哎呀,魚真的快樂啊!莊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快樂呢?惠子看了莊子一眼,說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莊子有些神秘地笑了笑,帶著幾分滑稽。
這是幾句很普通的話,但這些話讓再往后的人們覺得奇怪和新鮮。奇怪和新鮮的東西總能引動人們的好奇心,然后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哲理或藝術。莊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極為散淡的人,他們壓根兒沒想到,就是那幾句簡單的對話,竟然在幾千年后,還被人們背誦,作為構筑他們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們知道了,肯定會大笑不止。歷史往往就是這樣的,重要的、核心的、真正有益于后人們的東西,總被淘汰、遺忘或是銷毀,而將一些雞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經典。譬如就莊子這個人而言,應該留下來的倒不是只言片語的對話和雜感,而是那頂青青的蒲草編的草帽。因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纖維上面。
莊子喜歡躺在草地上睡覺,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著,將草帽罩在臉上,舒坦而愜意。他聽得見泥土的聲音,草的聲音,炊煙的聲音,狗和女人們的聲音,以及他自己的肉體和靈魂發出的微弱的聲音。他聞得見天的氣味,云的氣味,泥土和草叢中看不見的蟲子的氣味和南風從淮河帶來的水的氣味。這些聲音和氣味緩緩地帶著他進入夢鄉。他的夢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莊周夢蝶就是這時候的產物,野草一樣的產物。一個象征的童話,一片錯亂的思想的樹林,一只真正的比車輪還大的蝴蝶,讓人們吃驚,也讓莊子弄糊涂了。但他這個人們的特點就是沉得住氣,糊涂就糊涂吧,糊涂總比不糊涂好。正是那個糊涂的夢讓他名聲大震,成為貫穿歷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歷史和人們并不知道,那個夢正是隨著他的鼾聲,留在那頂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莊子什么都不記得,回到家里,才發現有個夢黏在草帽上,他便將那夢收拾,刻寫在竹簡上。
這當然是幾千年前的事,現在莊子還在那地方,就是他以前觀魚、做夢的再往后叫蒙城的地方。莊子祠與其說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說是他精神和思想的莊園。魚和蝴蝶仿佛還在各自的狀態之中,但此魚非彼魚,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再往后的變種!莊子還是那樣,悠閑散淡,夢幻而多思。他當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現的,一張稍稍蒼白而修長的臉,手臂和腿較長,服裝似乎有點兒不倫不類。但他確實是莊子,是那個用綠色的蒲草帽遮著臉,躺在草地上睡覺和做夢的人。他的悠閑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讓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莊子端坐著,膝蓋齊齊地并攏,雙手擱在上面,旁邊仿佛還有一柄葵扇。我發現少了件東西,是草帽。草帽是鄉野里的東西,民間的東西,也就是說是莊子那時候作為散淡文人們的東西。再往后他成為圣哲,人們便順理成章地認為應該與那頂粗糙的蒲草帽無緣了。人們往往愛犯這類的錯誤,往往以想當然代替本質。其實,就在淮河兩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種蒲草帽已經很多了,莊子因此有些高興,因為蒲草帽罩著的那些頭腦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著的魚和蝴蝶。時間改變了許多東西,而草帽的功能沒改變,有些人戴在頭上遮太陽,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風,有些人墊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鳥窩。
---《莊子的草帽》
《莊子的草帽》閱讀題目14.錢鐘書先生說:“史家追述真人真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時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本文開篇以目擊現場的方式再現了濠上觀魚的情景,說說這種寫法的好處。(4分)
15.本文多次提到莊子悠閑散淡的人生方式,閱讀全文,說說文中有哪些具體表現?(6分)
16.結合原文內容,理解主旨,揣摩句意。(6分)
(1)“蒲草帽”在本文中有什么象征意義?(2分)
(2)“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鳥窩。”本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意?(4分)
17.時下,很多人在忙碌之余投身自然,親近自然,放松心情。你認為他們與莊子的悠閑散淡是否相同?結合作者對莊子的理解,作簡要分析。(6分)
《莊子的草帽》閱讀答案14.①這種方式將讀者引入到莊子與惠子的對話現場,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2分)②引出下文對草帽內涵的理解。(2分)
15.莊子戴著青色的、蒲草編織的草帽;(2分)莊子與惠子在濠上觀魚;(2分)莊子在草地上自由地睡覺、自由地做夢。(2分)
16.(1)象征了莊子悠閑散淡、夢幻多思的生活態度,體現了莊子自由精神的內核。(2分)
(2)比喻。(2分)這句話形象地表現了莊子思想的本質特點,生動地體現了莊子思想的生命力,并揭示了它是孕育自由精神的溫床。(2分)
17.外在的表現方式有相似之處,但實質是不同的。(2分)現在人們親近自然是為了休閑,是把它作為一種放松身心的手段;(2分)而莊子的悠閑散淡體現了他對有鄉野和民間特質的自由思想的追求,是種生命狀態,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格寫照,是莊子自由靈魂的外化。(2分)(意思對即可)
《莊子》二則 篇9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惠子相梁
這則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這則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現在:其一,故事發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來看望自己,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惠子對莊子來梁國起初的反應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別人的挑撥下,他馬上對莊子起了疑心,進而大動干戈,在城里進行大搜捕,非要把莊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氣氛驟然緊張。莊子對此的反應呢?他沒有躲,沒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動來到惠子面前。面對利欲熏心、薄情寡義的惠子,莊子是不是要破口大罵呢?不是。他遠遠地從奇鳥講起,直到最后勾連一句,才讓惠子意識到原來的故事是在罵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鮮明對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的心思,以為莊子像他—樣,貪圖高官厚位,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關于莊子對爵祿的態度,《莊子·秋水》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楚王打算讓莊子做國相,派人去請他。莊子卻借烏龜的故事表示,他寧愿在荒澤草野間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這個故事可從正面給本文的故事以補充。其三,比喻巧妙貼切,收到言簡義豐的效果。以比喻志向高潔之士,以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銳深刻。尤其是寫鴟衛護“腐鼠”的丑態,更是傳神。劉鳳苞說:“一赫(即“嚇”)字,且護且拒。如見其狀,如聞其聲,真傳神之極筆。結句徑以赫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絕高。孰為腐鼠?孰為?可想見其胸中寄托。惠子非真有此事,特莊子寓言以醒世耳。”(《南華雪心編》)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這個故事在《莊子》一書里顯得別具一格,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關于這一點,歷來爭論不休。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一)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占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或“怎樣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么(能)知道”。
(二)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三)從邏輯上看,莊子其實并不應該輸,只是他沒找準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惠子最初的發問是這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里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以上是從邏輯角度對二人的辯論進行分析,其實,就這段充滿機智的文字描寫而言,我們不必斤斤計較于邏輯,而可以從二人的思想、性格、氣質差異上來看待這段對話。惠子是名家,好辯,對于事物更多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對于在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悅的莊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與認同了。
另外,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也不無啟發。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這是符合莊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斷定魚兒“樂”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二、問題研究
莊子和惠子之間的關系到底怎么樣?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個醉心于功名利祿,并無端猜忌好友的小人,莊子狠狠地奚落了他;《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莊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莊子能否知道“魚樂”的問題發生辯論,可見兩人是可以言談往還的朋友。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樣無恥嗎?莊子和惠子的關系究竟怎樣?另一則故事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即“匠石運斤”的故事(出自《莊子·徐無鬼》)。它講的是莊子路過惠子墓前,向學生慨然感嘆自惠子死后,他就沒有可以談話的知己了。莊子的話很深沉,也很動人,在整部《莊子》里都是少見的。可見,在莊子心目中,惠子是難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虛構嗎?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確實比較熱衷于功名富貴,但不大可能做出傷害朋友莊子的事來。
練習說明
一、朗讀課文,注意表達人物的語氣,并回答下列問題。
1.莊子講故事用意是什么?
2.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此題意在讓學生把握課文大意。
1.的故事里,莊子將自己比作,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丑態。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2.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二、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此題意在讓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
1.相,宰相,這里用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
2.國,國都,京城。
3.止,停止,這里是棲息的意思。
4.安,疑問代詞,怎么。
三、從本文的兩則故事中選一則改編成課本劇,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礎上補充情節。注意要對人物的表情、動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題意在讓學生領會《莊子》寓言機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點。
教學建議
《莊子》一書的思想和藝術都極具特色,中學生理解起來有相當大的困難。本文編入節選自《莊子》的兩則寓言故事,意在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們對《莊子》有較全面、深入的認識和把握。教學時,可以從有助于理解本文著眼,簡略介紹有關莊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莊子》的主要藝術特點,若能從《莊子》中舉出一些實例進行說明,效果會更好。
有關資料
一、譯文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二、契友惠施(陳鼓應)
莊子這般曠達的心境,視富貴榮華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離人群與社群。無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既然這樣,就只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了。像莊子這樣絕頂聰明的人,要想找到一兩個知己,確是不容易。平常能夠談得來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會再有其他的人了。他們都好辯論,辯才犀利無比;他們亦很博學,對于探討知識有濃厚的熱誠。
惠子喜歡倚在樹底下高談闊論,疲倦的時候,就據琴而臥(“倚樹而吟,據槁梧而暝”),這種態度莊子是看不慣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樹下談談學問(“惠子之據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一個歷史上最有名的辯論,便是在他們散步時引起的: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
莊子說:“小白魚悠閑地游出來,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問:“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
莊子回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
惠子辯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準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魚,那么,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明顯的了。”
莊子回說:“請把話題從頭說起吧!你說:‘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云云,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問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橋上也就能知道魚的快樂了。”(《秋水》)
莊子對于外界的認識,常帶著觀賞的態度。他往往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則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場,來分析事理意義下的實在性。因此,他會很自然地懷疑到莊子的所謂“真”。
莊子與惠子的辯論,如果從“認知活動”方面來看,兩人的論說從未碰頭;如果從觀賞一件事物的美、悅、情這方面來看,則兩人所說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場與境界上,一個有所斷言(“知道魚是快樂的”),一個有所懷疑,(“你既然不是魚,那么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顯然的!”)他們在認知的態度上,便有顯著的不同;莊子偏于美學上的觀賞,惠子著重知識論的判斷。這不同的認知態度,是由于他們性格上的相異;莊子具有藝術家的風貌,惠子則帶有邏輯家的個性。
莊子與惠子,由于性格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場,進而導致兩種對立的思路──一個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來觀賞其美;一個走向獨我論,即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
莊子與惠子由于基本觀點的差異,在討論問題時,便經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總是惠子。在《逍遙游》上,莊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齊物論》上,批評他說:“并不是別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強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終身偏蔽于‘堅白論’”(“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德充符》上也說惠子:“你勞費精力……自鳴得意于堅白之論。”這些批評,莊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學觀點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則在于借惠子來抒發己意。
另外《秋水》篇記載:惠子在梁國做宰相時,莊子去看他,謠言說莊子是來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著慌,便派人在國內搜索了莊子三天三夜。后來莊子去見惠子,對他講了一個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貓頭鷹得著臭老鼠而自以為美。這故事恐怕是他的學生假托的,不過莊子與惠子,在現實生活上確實有很大的距離;惠子處于統治階層,免不了會染上官僚的氣息,這對于“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的莊子,當然是很鄙視的。據說惠子路過孟諸,身后從車百乘,聲勢煊赫,莊子見了,連自己所釣到的魚也嫌多而拋回水里去。(《淮南子·齊俗訓》)
他們兩人,在現實生活上固然有距離,在學術觀念上也相對立,但在情誼上,惠子確是莊子生平惟一的契友。這從惠子死后,莊子的一節紀念詞上可以看出: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徐無鬼》)
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選自《莊子淺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
三、莊子及其哲學(孫以楷)
我們還應當進一步探索莊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哲學思想?又應當怎樣予以正確地評價?
我認為,應當從莊子所處的時代,他的政治傾向、生活態度、階級出身和其思想淵源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考察、剖析。
先看莊子所處的時代。莊子的生卒年,歷史無明文記載,據馬敘倫先生《莊子年表》的考證,是生于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卒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與孟子同時。莊子所處的時代正當極其動亂的戰國之世的中期,是戰爭最為頻仍而統治者又最為驕橫的時代,其時思想界又混亂不堪,儒、墨二家既各行其是,又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再加上公孫龍等的詭辯,愈益使人迷亂而莫知所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莊子家鄉宋國的情況。宋國為殷微子封地,是一個腐朽的領主制國家,莊子的大半生處于宋王偃時期,而宋王偃又是戰國有名的暴君,最為荒淫無道,殘殺成性。在他攻襲、攆走其兄剔成自立為君之后,對外與齊、楚、魏三國為敵,對內沉迷酒色,不納忠言,群臣有敢于勸諫的往往被他射死,他還經常用箭射一個懸掛著的盛血的皮囊,以流血為樂,名曰“射天”,諸侯皆以桀、紂目之,最后激起各國的公憤。齊國聯合魏、楚二國攻殺了宋王偃,滅亡了宋國。這樣的時代,這樣的國家,當然不會不對莊子的思想產生較大的影響,何況還有其他的種種因素呢。
其次,看看莊子的政治傾向、生活態度及其階級出身。關于莊子的政治傾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他對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污濁寄予了很大的憤慨,已見前面對莊子處世哲學的分析。(二)他除了一度做過漆園吏這個小官以外,對宋國領主統治集團是抱著反對與仇視的態度的,他把宋國的黑暗政治比作甚于“九重之淵”,把宋王偃比作甚于兇猛的“驪龍”,他還諷喻那些“昏上亂相”的當權者和迎合統治者的諂佞之徒曹商之流。(三)他攻擊儒、墨,批評當世宿學。(四)后來他也不愿出仕,不愿做大官,毅然拒絕楚威王“許以為相”的厚幣重聘,寧可“游戲污瀆之中以自快”,而不愿受統治者的羈束。王先謙說莊子“辯多而情激,豈真忘是非哉”,這話基本上是對的。莊子講要忘記是非,實際上嫉惡如仇,大是大非分得極其清楚,觀點也很明確,不過出之以輕松的筆墨,于平淡中抒其激情而已。莊子事實上是一個富有正義感,既不屈從統治者而又窮得有志氣的風骨凜然的清介之士。關于莊子的生活態度,固然有消極悲觀的一面,但也有積極樂觀的一面,他不僅以憤世嫉邪的心情和嬉笑怒罵的態度去評論現實,而且他的不少寓言如《不龜手之藥》《庖丁解牛》《支離疏忘形》等所描寫刻畫的都是勞動人民的形象,這就說明他對勞動比較熟悉,對人民也有一定的感情,否則怎么能寫出這些通過勞動生活闡發哲理的作品出來。荀子認為莊子“猾稽亂俗”,不正好證明他關心人民的事情嗎?也正是由于莊子這種態度的影響,他的后學才能寫出在封建社會中絕無僅有的通過寓言以批判統治階級、頌揚農奴起義的《篋》《盜跖》等著名篇章來。關于莊子的階級出身,史書亦無明文記載,《史記》和《莊子》外、雜篇所錄只有以下幾條:“周嘗為蒙漆園吏”;“莊周家貧,往往貸粟于監河侯”;“莊子釣于濮水”;“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系履而過魏王”;“處窮閭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外、雜篇雖系莊子弟子及其后學所著,史料價值不高,但這些有關莊子生活的資料卻應是基本可信的,因為這是在寫他們的老師,他們這一學派的創始人,至多有所夸張,而不可能過于失真。從這些簡略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子只是一個做過小官吏、家境貧困的窮知識分子,毫無其他之可言。
再次,看看莊子的思想淵源。莊子的思想淵源于老子,司馬遷曾指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老子“天道無為而自然”的思想,無論就理論的豐盈以及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來說,莊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莊子的學識也極淵博,“于學無所不”,因此,《老子》只類似一首長篇哲理詩,而莊子的文章則是洋洋灑灑的哲學長篇,已然形成專題論文的風格了。
總括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下面幾點看法:
(一)莊子是一個身處亂世,博學多才,家境貧寒而又有志節的知識分子。
(二)莊子服膺老子學說,繼承與發展了老子關于“天道無為而自然”的哲學思想。他不贊成儒、墨二家,尤其與儒家的仁義學說格格不入;他也知道儒、墨大行其道而終于無所施其伎,而他自己仕途既不得意,不為王公大人所重,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新路子。于是,只好一方面隱居不仕,拒絕與統治者合作,關閉在自己的“自由”的小天地里,另一方面著書立說,培養學生,闡述哲理,發揮老子的“無為”之道來奉勸君主少做一點壞事,人民少惹一點是非。
(三)莊子的內心充滿著矛盾,他的哲學思想是作為一個因憤慨之極由積極用世而走向消極應世之心理轉變的古代知識分子的特性所使然的:正是由于他不是領主貴族,生活比較清貧,所以能夠接觸下層,深入實際,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有深刻的觀察和體會;正是由于他最終走向消極,所以他的哲學思想的基本傾向是唯心主義的,而其核心則主要是講人在亂世中怎樣才能全身保性,不為物累;也正是由于他原有用世之志,后來也是憤慨已極,無可奈何,所以在談哲理時常常流露憤世嫉邪之議,抨擊社會的污濁和統治者的罪行,來寄托、抒寫他的心聲,而形成其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林云銘說:“莊子似個絕不近情的人,任他賢圣帝王,矢口便罵,眼大如許;又似個最近情的人,世間里巷、家庭之常,工技屠宰之術,離合悲歡之態,筆筆寫出,心細如許。”胡文英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最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無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還不失為比較全面、比較深刻的見解。
(選自《莊子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有刪節。
原文題目為“試論莊子哲學的基本傾向及其積極因素”)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莊子》二則 篇10
莊子的文章,機敏、幽默、詼諧,想象力很強,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莊子故事兩則》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閱讀。
《莊子故事兩則》閱讀原文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于是鴟(chī)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yé)?”
《出自惠子相梁》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出自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故事兩則》閱讀題目1、給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惠子相梁( ) 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 ) 非醴泉不飲( ) 于是鴟得腐鼠( ) 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 ) 游于濠梁( ) 鰷魚出游從容( )
2、《〈莊子〉故事兩則》,均選自 。莊周,是 (朝代)哲學家,是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貼切,“鹓鶵”比喻 ,“鴟”比喻 ,“腐鼠”比喻 。
4、一詞多義。
①于: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 夫鹓鶵發于南海( )
而飛于北海( )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②之: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
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我知之濠上也( )
5、解釋下面加橫線的詞。
惠子相梁( ) 或謂惠子日( ) 夫鹓鶵發于南海( ) 非梧桐不止( ) 非醴泉不飲( ) 于是鴟得腐鼠( )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
是魚之樂也( ) 安知魚之樂( ) 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6、翻譯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2)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7、就《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則故事看,惠子覺得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對此,你是否贊同?為什么?
8、對對聯。
上聯:足智多謀,孔明巧借箭
下聯: ,
《莊子故事兩則》閱讀答案1、xiàng yuān chú lǐ chī hè háo tiáo
2、《莊子 秋水》 戰國 道
3、志向高潔之士(文章中喻莊子) 醉心功名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 功名利祿
4、①于 :在 ;從 ;到 ;在
②之:他(指惠子) ;的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代詞(指魚之來)。
5、做宰相;有人 ;發語詞,用于句首;棲息;
甘泉,甜美的泉水;在這時;邪通耶,吧;
這;怎么;完全,確定是。
6、(1)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2)白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7、言之有理即可。
8、寬對即可。
示例:①藝高膽大,悟空勇斗魔 ②義蓋云天,關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莊子》二則 篇11
《莊子·秋水》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秋水》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莊子· 徐無鬼》徐無鬼”是開篇的人名,以人名作為篇名。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莊子· 秋水》《莊子· 徐無鬼》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莊子· 秋水》《莊子· 徐無鬼》閱讀原文【甲】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選自《莊子· 秋水》 )
【乙】黃帝將見大隗(1)乎具茨(2)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4)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選自《莊子· 徐無鬼》
【注釋】 (1)大隗(wěi ) 傳說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 (3)涂:同“途”,路。(4)奚:何,什么。
1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4分)
(1)秋水時至 (時: ) (2)河伯始旋其面目(旋: )
(3)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見: ) (4)小童辭(辭: )
12.下列加點字的意義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此之謂失其本心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B .順流而東行 向為身死而不受
C.河伯始旋其面目 其害真不知馬也 D.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焉
《莊子· 秋水》《莊子· 徐無鬼》閱讀題目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弋漢語。(4分)
(1)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2)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
14.從甲文、乙文中各提煉出一個成語,然后概括河伯和黃帝身上的共同點。(2分)
《莊子· 秋水》《莊子· 徐無鬼》閱讀答案11 、( 1 )按時(2 )窮盡,盡(3 )拜見,拜訪(4 )謝絕
12 、D
13、 ( 1 )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或聽到道理很多了,就認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 2 )治理天下的人,與牧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馬又有什么不同呢?)
14.貽笑大方(或望洋興嘆)、害群之馬。共同點:他們都通過過自身的經歷,發現自己的不足。(或:他們都善于反思)
《莊子》二則 篇12
設計者:金老師
一、知識點類型分析
能夠通過品味作者的語言理解其深刻的思想。
這一知識點是使學生學會如何理解,屬于程序性知識中的策略性知識。
二、教學設計
文章思路:讀莊子的特殊感受贊莊子的清潔精神析莊子的哲學困境
教學思路:
(一)由題目導入
1、當人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人們會有什么選擇呢?請大家說說。
學生1:投江,如屈原。
學生2:歸隱,如陶潛。
學生3:冒險,如拿破侖,項羽。
老師:這所謂的無路與有路是針對這個人本人而言的。
2、那么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莊子告訴我們什么?請談談你初讀后的感受。
學生1:有隱士風度。
學生2:不屈從權勢。
學生3:自由地活著。
(二)理解作者怎樣贊莊子的“清潔精神”
1、這篇哲學隨筆中支持作者觀點的具體材料只有一個,你們能找到嗎?
學生1:有,是“莊子釣魚的故事”。
學生2:是“烏龜的故事”。
2、那么先請一同學給我們講講這個故事。
學生:略。
老師提醒學生注意詞語:累、顧、曳。
3、如果現在我們給這個故事一個題目,哪個比較好?
學生:“烏龜的選擇”比較好。
4、作者緊接著對這個故事進行了解讀,大家讀一讀第3、5、7段,看看作者是怎樣評價莊子的做法的?請把相關句子劃出來,再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
教師巡視,指導。
先請同桌相互交流,看看同桌劃出的和自己是不是一樣。
請同學發言,也可以同桌推薦。
學生1:“他那么不經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達機遇。他把這看成了無聊的打擾。”這句話,我認為“不經意”說明他一點不在乎,是一種條件反射,本能的反應。他老早已經想清楚了,對人生的真諦已經徹悟了。
學生2:他是在極度貧困的條件下做出這種選擇的。這可以從這句話里看出來: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條魚來充實他的轆轆饑腸。所以我很佩服他。
學生3:“莊周們一定能掂出各級官僚們“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們永遠不可能理解莊周們的“閑福”對真正人生的意義。”這里“威福”和“閑福”進行了對比,說明官僚們不理解莊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們根本不會像莊子那樣享受“閑福”的;“閑福”也反映了莊子是以享受的態度來面對他選擇的人生的。剛才同學說了,他在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選擇的,他卻以享受的態度面對,說明他享受到的不是物質,而是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快樂。
學生4:這說明莊子擁有別人沒有的“超凡絕俗的大智慧”,這種精神是“清潔的精神”。說“清潔”,也就是很干凈,很高潔。他拒絕了權勢的誘惑,潔身自好,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學生5:把莊子比做“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很美。說他是樹,是因為高大,獨立。說心靈是月亮,月亮皎潔,說明靈魂高潔,說明精神世界純潔。莊子看守這這樣的精神世界,說明他孤獨地堅持守住這樣一片天地。
學生6:作者對莊子評價很高,他說這是“不可企及的嫵媚”,也就是根本無法超越的審美的世界。
5、無論環境多么險惡,命運多么悲苦,莊子都堅持在自由的精神生活與權力之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看守著純凈的心靈,作者把這種精神稱做“清潔精神”。這種精神對于我們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當我們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的夜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老師:為什么我們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時,不會迷失自我?那是因為有幾位像莊子那樣的哲學大師,他們的智慧、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時空在我們的心目中閃耀。這是對莊子精神的高度贊美。
(三)探究作者怎樣分析莊子精神世界的實質
1、莊子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請大家從下文兩段里找找原因。
學生1:對人類的憐憫。
學生2:作者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來考察,那是跟他生存的時代有關系的。
2、讓我們來看看莊子所處的時代。讀第10段。找出反映時代的詞。、
學生:荒唐與罪惡,諸侯們的劍鋒殘忍到極致,世界黑暗到了極致,天下污濁,無賴,無理,無情,無聊,無所顧忌,無所關愛,無正義,無邏輯,無方向,無心肝……
3、莊子面對的人世,是“諸侯們的劍鋒殘忍到極致”,“世界黑暗到了極致”,這樣的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清的,但是莊子能看到人民的災難,戰爭的殘酷,那是因為什么原因?
學生1:因為莊子在冷眼旁觀。
學生2:因為莊子同情百姓的疾苦,莊子對人類有著憐憫。
老師: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第9段以及胡文英的評論。說說你們的理解。
學生:莊子的表面看起來是“無情而堅強”,“眼極冷”的,那時因為他內心“最多情”,“心腸極熱”。
老師:莊子內心對人為什么活著,該怎樣活著,有自己的哲學思考,有著理想和期待,可是殘酷的現實不允許人像個人那樣活著,所以莊子只能以拒絕入世來拒絕“污濁”。通過對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對比,我們可以悟到莊子對社會的批判、對世俗的絕棄和反叛、對自由的追求,都是出于對世俗丑惡的洞察,對黑暗的挑戰,對人類的憐憫,對生命的熱愛。
學生:老師,我不懂這句話: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賴,誰更無理,誰更無情,誰更無聊,誰更無所顧忌,誰更無所關愛。誰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從而誰更能破罐子破摔。誰更無正義無邏輯無方向無心肝只是,有誰看不出他滿紙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淚呢?
老師:我給大家提供幾則資料。你們說伯樂是誰?
學生:是家喻戶曉的相馬大師。
老師:對。但是莊子認為,他是殘害馬的罪魁禍首。
學生先沉默了一會,接著就明白了:因為他不讓馬過自由的生活。
學生(蔡俠):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古人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可見每匹年輕的馬都向往自己能“建立功業”。而正是有像伯樂這樣的人挖掘了潛在的人才,才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樣的英雄。一些有才能的人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才能的高低是其中的原因,但才能的施展需要有人挖掘,這些挖掘的人便是一個個伯樂。
老師:不錯,你的說法代表社會普遍的看法,人一定有有所作為,需要伯樂。你看莊子是不是就是跟你唱反調?再說說一段更令大家吃驚的話。儒家推崇圣、勇、義、智、仁,莊子認為強盜也有圣、勇、義、智、仁。不進室就知道室內有沒有東西,是圣;入室一馬當先,是勇;退出時先人后己,是義;預測是否成功,是智;分贓公平,是仁。合情合理到踐踏了神圣的道德教條。
學生大笑,在笑中他們明白了:表面上看,他的語言形式是荒唐、偏激的,其實這是出于對世俗丑惡的洞察,對人類對生命的熱愛。有心人能悟到滿紙荒唐言后的一把辛酸淚。
4、對這樣的《莊子》,作者說“我們怎能不悚然面對,肅然起敬,油然生愛?”這三個詞順序能否換?
學生:不能,反映從驚到敬到愛的心理過程。一開始,他和別人一樣,聽到莊子的言論覺得很吃驚,但是當他理解了莊子的滿紙荒唐言中含著一把辛酸淚之后,對莊子產生了熱愛之情。
(四)感受作者讀莊子之后的特別感受
1、作者對莊子是推崇備至。他認為莊子哲學是一種美。他在第一段談了自己閱讀莊子的特別的感受。讓我們來讀讀第一段。你覺得哪些語句表達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學生1:“無所適從”是手足無措,十分崇拜。
學生2:“撥弄”說明自己被徹底征服了,一點反抗的力量都沒有。
學生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說明實在不能用言語表達。
老師:我補充一段話。這原是說人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說明美得讓人無法言表。
學生4:還有,他說,莊子的境界我們無法懂得,還用了評價孔子的話來贊嘆莊子。
2、我們能從中了解是《莊子》的特點讓作者如此心醉?你能聯系學過的文章談談嗎?
學生:想象力豐富,說“幻化無方,意出塵外,鬼話連篇,奇怪迭出”。像《逍遙游》中講那大鵬有多大飛得多高。
老師:莊子之文,不拘一格變幻無窮,打破了世俗觀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莊子絕對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
(五)思考題意
1、這是鮑鵬山先生對《莊子》的解讀心得,可是同學們,這篇文章僅僅是解讀《莊子》的心得嗎?
學生:不是。題目《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意思是說,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讀莊子對我們有幫助。
老師:不錯。這個題目有兩層意思:一是《莊子》代表了人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的一種意識形態,作者用這樣的標題,為解讀莊子提供了一把鑰匙:從歷史背景和心靈世界中尋找解釋。二是含蓄地告訴人們物欲橫流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的今天,應該學習莊子。
2、不過,這篇文章是鮑鵬山先生對《莊子》的解讀心得,是一家之言。同學們,希望你們課外再去讀《讀本》上的兩篇文章以及其他資料,擁有自己對《莊子》的理解。
三、教學板書
贊莊子的清潔精神:自由權力
析莊子的哲學困境:熱腸冷眼
讀莊子的特殊感受:驚敬愛
湖畔初陽 頭銜: 論壇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經驗:
現金: 3247 瑞文幣
存款: 沒開戶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保密
在線: 47 時 04 分 36 秒
總發貼數: 290 篇
精華貼數: 2 篇
注冊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郵件 復制 引用 回復 [第 4 樓]
[這個貼子最后由湖畔初陽在 2004/08/02 05:25pm 第 1 次編輯]
初陽評金老師的課例:
這是一堂語文味十足的閱讀課,對觀點的把握,對語言的品味,對莊子的解讀都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它有太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其課堂教學水平可能位于我永遠無法達到的高度。思路之清晰、語言之干凈、認識之深刻令初陽嘆為觀止。
可是,我不喜歡。因為我感覺到在課堂上師生只是就文本論文本,就語言談語言,沒有觸發學生對于歷史和生活的獨特的感悟,沒有在理解莊子的基礎上認同或者反對的激情,沒有因價值取向的不同而產生的激烈的碰撞。另外,也許是嫉妒,學生說的都太好了,太對了,我感覺不到認識上或情感上的變化。學一篇課文,作為學習者,如果只有回答,沒有疑惑,只有表達,沒有領悟,那么這樣的學習應該也是有缺憾的。
“莊子認為強盜也有圣、勇、義、智、仁”一說非常有趣,學生聽了大笑,我也大笑,請問它在《莊子》中的出處。
編輯 刪除 2004/08/02 05:24pm IP: 已設置保密 [本文章共 792 字節]
湖畔初陽 頭銜: 論壇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經驗:
現金: 3247 瑞文幣
存款: 沒開戶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保密
在線: 47 時 04 分 36 秒
總發貼數: 290 篇
精華貼數: 2 篇
注冊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郵件 復制 引用 回復 [第 5 樓]
“盜亦有道”的出處我找到了!
初聽這話,就覺得它應該是盜跖說的,于是我就在《莊子。盜跖》篇中查找,遍尋不著,但覺得莊子文章實在精妙,值得一讀再讀。于是,我痛下決心,多讀它幾篇,終于在《月去篋》篇中找到。原文為
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
跖曰:“何適而無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譯文:
因此盜跖的門徒問盜跖說:“做大盜的也有法則嗎?”
盜跖回答說:“無論哪個地方都怎么會沒有法則呢?憑空猜想屋里儲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聰明;帶頭先進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義;酌情判斷是否動手的,就是智;分贓均等的,就是仁。這五種不具備而成為大盜的,天下是決不會有的。”
斷章取義地初讀,覺得非常荒謬可笑;聯系莊子和盜跖生平,在語境中一讀再讀,便笑不出來了。不得不承認,成大事者,其理一也。盜跖其人,與圣人比絕不遜色,難怪孔子在他的雄辯面前落荒而逃了。
于是想,怎么理解莊子其人,怎么理解鮑氏其文,僅僅死摳文句,其得便有限,如果聯系《莊子》一書的名句,那么學生必然對鮑文中的難句有自己的領悟。
編輯 刪除 2004/08/03 07:18pm IP: 已設置保密 [本文章共 1039 字節]
湖畔初陽 頭銜: 論壇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經驗:
現金: 3247 瑞文幣
存款: 沒開戶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保密
在線: 47 時 04 分 36 秒
總發貼數: 290 篇
精華貼數: 2 篇
注冊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郵件 復制 引用 回復 [第 6 樓]
聯系《莊子》讀李澤厚的《美學三書》,覺得收獲更大。下面摘錄《莊子》中我喜歡的句子以饗網友。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養生主》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便會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人間世》
(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斗爭的手段。兩者是兇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間世》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間世》
(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5、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師》
(泉水干了,好多魚被困在陸地上,相互用嘴吐氣,用吐沫相互沾濕,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師》
(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閑,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祛篋》
(因此盜跖的門徒問盜跖說:“做大盜的也有法則嗎?”盜跖回答說:“無論哪個地方都怎么會沒有法則呢?憑空猜想屋里儲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聰明;帶頭先進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義;酌情判斷是否動手的,就是智;分贓均等的,就是仁。這五種不具備而成為大盜的,天下是決不會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9、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0、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
11、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你唯獨不知道盛德的時代嗎?……在那個時代,人民用結繩來記事,有甜美的飲食,好看的衣服,歡快的習俗,安適的居所,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得見,雞鳴狗叫的聲音可以相互聽得到到,人民從生直到死也互不往來。像那樣的時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
12、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貴的,是天道;有為而勞累的,是人道。處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從屬地位的,是人道。天道與人道之間相去甚遠,不可以不明察。)
13、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天地雖然廣大,其按自性運動變化卻是相同的;萬物雖然眾多,其循性自得卻是一樣的;民眾雖然眾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為本而順天道無為而成功。所以說,遠古之君治理天下,行無為而治,順應天道自然而已。)
14、莊子曰:“虎狼,仁也。”……“至仁無親。”《天運》
15、老子曰:“……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生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
《天運》
(名譽,是眾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仁義,為先王暫住之所,只可以停留一宿,不可以久居。把仁義昭示于人,會招致眾多責難。……以富有為正道的人,不肯讓出俸祿;以名聲顯赫為正道的人,不肯讓出名譽。貪戀權勢的人,不能把權力讓給他人。)
16、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刻意》
(所以說,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
17、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刻意》
(悲痛與歡樂,會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會以道為過錯;陷入好惡,會喪失道德。
18、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刻意》
(多數人看重利,廉潔之士注重名聲,賢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19、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刻意》
(為追求物欲而喪失自我,為趨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20、孔子曰:“……當堯舜之時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之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秋水》
(處在堯舜時代,天下沒有困窮之人,不是因為他們有智慧;處在桀紂時代,天下沒有通達之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智慧,一切都是時運造成的呀。)
21、髑髏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至樂》
(骷髏說:“死人,沒有君在上面,沒有臣在下面,也沒有一年四季的操勞之事,放縱自如與天地同在,即使南面為王的樂趣,不能超過呵。”)
22、扁子曰:“……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達生》
(現在你修飾己智以驚醒愚昧,修養自身以顯示別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樣子就象舉著日月行走一樣。)
23、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山木》
24、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山木》
(相互容納與相互遺棄相差甚遠,而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美如甜酒。君子淡漠而相親,小人甘美而易斷絕。)
25、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爛,鞋子磨穿,是貧窮,不是疲困,這是所謂沒遭遇好世道。)
26、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山木》
(陽朱說:“弟子們記住,品行賢德而又能去掉自以為賢的想法,哪里會不受愛戴呢!”
27、黃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知北游》
(道是不能獲取的,德是不能達到的。仁可以去做,義可以所唾棄,禮是相互欺騙的。)
2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說,四時有明確的規律而不議論,萬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說。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達萬物生成之理。)
29、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形體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純實之知,不堅持故見。)
30、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庚桑楚》
(不知道嗎?人說我愚昧。知道嗎?反而危害我的身軀。不行仁,便傷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義,便傷害他人;行義,反面危害自己。)
31、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外物》
(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捕到魚就遺忘了竹籠;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捕到兔就遺忘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意識的,掌握了思想意識就忘了語言。我到哪里去尋找遺忘語言的人來和他交談呢!
《莊子》二則 篇13
游黃河
莊子的《逍遙游》用大開大合的寫法,形成縱橫跌宕,浩蕩奇警的風格。但更重要的是莊子在文中表現出了嚴密的邏輯性,層層深入,從而闡明自己的一種人生哲學。即讓自己的 思想從傳統的慣性和封閉的偏見中解脫出來,進入到一個廣漠無際的逍遙境界,遂成其人格獨往獨來,其思維超拔脫俗,其文汪洋恣肆,其境波譎云詭,其色斑斕瑰異,其味淡蕩雋永的千古絕唱。其實《逍遙游》的整篇文章就是用形象的比喻,大膽的夸張,由淺入深,對三種不同境界的人的剖析。
作者在全文中就是圍繞一個中心,即作者提出的第三種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對人生的看法。為了讓讀者弄清第三種境界的人,莊子在文中具體地分析了前兩種境界的人 。這就讓讀者更清楚的認識到莊子說的第三種境界的人和前兩種人是絕然不同的,他們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一種境界的人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第二種境界的人是象宋榮子和列子這類人。宋榮子和列子和第一種人相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他們還是有所待的,他們不是莊子說的第三種境界的人 。由此可見,前篇文章就是圍繞第三種境界的人來寫的。
那么前面寫大鵬寫蜩鳩寫大和小的關系,是為了更好的形象說明后面的第三種境界的人的。蜩與學鳩目光短淺,安于現狀,它們可以飛起,但它們飛不高,也不想飛高,不愿飛高,“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不是很好的 證明嗎?其實這與莊子所說的第一種境界的人“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不是很相吻合嗎?這些小蟲乃至這種人在認識上不正是像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樣的嗎 ?而鯤鵬展翅九萬里,相對于蜩與學鳩雖然是有區別但是它們也是有所待的,而莊子寫鯤鵬其實是 為了闡明宋榮子和列子的。在有些人眼里 宋榮子和列子可以說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宋榮子是“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列子是“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但是他們象鯤鵬一樣都是有所待的。宋榮子“猶有未樹也”。列子是“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他們并非真正的逍遙,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逍遙呢?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思考,這是作者就水到渠成地推出第三種境界的人,作者的思想就很自然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讓人們感受到飄乎物我之外,定乎榮辱之外,無己、無功、無名的真正的逍遙。
全文層層推進,先從鯤鵬蜩與學鳩這些物說起從而說到人 ,先是從第一種在現實社會中的有一定作為的人說起再推及到超然物外之人,那么莊子很自然地描述了真正超然物外之人。當然筆者覺得莊子所說的第三種人其實只是理想之人,包括莊子自己也并沒有作到。在莊子借糧中,莊周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年底時借給他,莊周很是生氣,忿然作色,你想莊周能逍遙嗎?所以莊子在《逍遙游》中所說的逍遙也只是對一種理想化社會的追求。
總之,前文我認為就是倆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運用形象的比喻來為下文的人作形象的說明。第二部分具體地寫出 了三種不同境界的人,從文章中間的一個“故”字 就可以看出來。
《莊子》二則 篇14
莊子二則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識,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莊子》寓言的內容、寓意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重點難點:
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寓意,體會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學性及表現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學者南懷謹曾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多少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莊子,莊子思想對于今天我們或許更有一種同時伍的感受和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莊子的《混沌之死》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混沌之死》,學生劃分朗讀節奏,體會文章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2、結合書下提示和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并將疑難之處作好記號。
3、釋疑解惑。
4、齊讀課文,背誦。
三、分析課文,體會文章主題。
1、結合學生閱讀,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體會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義。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文中“倏、忽”意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為,意在諷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樣子,指天地未開辟前的自然狀態,代表無為。以人的有為,來鑿就自然的無為。有為的所謂成就,就是無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
A、學生討論。
B、教師明確: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違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觀規律辦事,往往會好心辦壞事,效果與愿望相悖。因此要順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
C、聯系實際,談談你學習本文后的 感受:
教師示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要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這才是生命的境界。
四、學生背誦課文。
五、完成課后練習。
呆若木雞
一、導入新課
在先秦諸子之中,莊子的生活經歷可謂是貧窮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無為的哲學理想,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莊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無為,尊重生命自然狀態的態度。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他的《呆若木雞》的寓言故事。
二、學生 閱讀課文。思考:
A、從斗雞到木雞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B、斗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三、分析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節奏。
2、學生討論上述問題。
3、教師歸納:
A、從斗雞到木雞經歷了四個階段:恃氣--------猶應--------疾視-------無變
B、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度凝聚于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煉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游刃有余的大氣。
四、了解寓意:
1、學生齊讀后,,談談讀了這則寓言后自己總結的寓意:
明確:本文意在提醒人們,做人要注重內在氣質,不威自怒,治理國家要增強實力,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內斂,修煉到家,就能百戰不怠。
2、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交流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
例如:遇事沉著冷靜,原都是要經過訓練和磨練的。只有真正沉著冷靜的人,才能處變不亂,取得重要的勝利。經過嚴格訓練和生活磨練的人,其所具有的氣質,確實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語意思的變化。
明確:文中的“呆若木雞”指養到家的斗雞看似木雞,實則大智若愚。這個詞語在長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義,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五)交流寓言
1、學生將搜集的莊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課堂上講給其他同學聽。
2、教師或學生總結莊子寓言的內容和影響。
3、完成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混沌之死
原因 經過 結果 寓意
倏忽報德 日鑿一孔 混沌死 順其自然
斗雞
呆 恃氣
若 猶應
木 疾視
雞 無變
(修煉內功,百戰不殆)
《莊子》二則 篇15
精妙教案
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 張廣祥
本人主頁地址: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莊子精神世界的解讀;
2、把握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3、品位文章的語言美
教學課時:1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我們學習過莊子的《逍遙游》,誰來說說莊子的思想及《莊子》書的特點?
明確:莊子: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
《莊子》:想象豐富奇特,文勢汪洋肆意,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莊子的精神世界。
二、 閱讀課文
自由朗讀。
1、 體味語言美
2、 思考:(1)練習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莊子寫莊子,發思古之幽情嗎?是不是有別的意圖?
三、 研究課文
(一) 課文語言
提問:你認為文中哪些語句優美?
明確:由學生自由討論。但是要突出課文第7段有關“月亮”的語句,這是詩的語言,意象鮮明,內涵豐富。
(二) 文章中心
思考:作者所揭示的莊子的精神世界是怎樣的?完成練習二1-2題。
明確:鄙視功名利祿,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獨立。不論環境多么險惡,命運多么悲苦,莊子都堅持不讓內心受到干擾搖動,保持著一種天崩地裂也不能打破的意識上的獨立性,堅決不與權勢者同流合污。
(三) 寫作意圖
思考:我說,本文是作者有感而發,你同意我的觀點嗎?從哪兒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作者特別肯定莊子的“清潔的精神”,歌頌他在“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看守心靈月亮”的“孤獨”,顯然不是無端地發思古之幽情。為什么?標題含蓄地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無路可走”,“ 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怎么樣?這難道不需要我們去思考嗎?
今天的現實社會中,物欲橫流,人格扭曲,道德淪喪,良知泯滅,人文精神失落,人類的“精神家園”被擠占侵吞,不正是“無路可走”的具體體現嗎?我們已經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歸。那么怎么辦?標題提醒我們,要回頭看看古人,看看莊子,學習莊子。——這就是作者的寫作意圖!
好在我們的精神家園還沒有完全丟失,就是因為有莊子這樣的幾位哲學大師,他們的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越時空在我們的心目中閃耀!
找回失落的精神,使之更完美!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吧!
四、 布置作業
閱讀《語文讀本》上相關的文章《永恒的鄉愁》和《莊子使我上癮的兩個理由》。
地址:(225235)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
設計:張廣祥
歡迎登錄本人主頁:
歡迎對本教案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