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2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句中的“也”和“嘶啞”用得好。“也”表達了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語氣堅定,具有感染力;“嘶啞”用來形容鳥兒的歌唱,給人以悲壯淋漓之感,可以將此看作是詩人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號的形象。
示例二: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句詩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表達了中華民族在侵略者的鐵蹄下正遭受著苦難。
示例三: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詩的結尾兩句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直接抒發了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深化了詩的主題。
四、鑒賞熏陶
1、比較閱讀,提高詩歌欣賞的能力:
要求學生將本詩與課后的閱讀附文《中國的土地》作比較閱讀,思考兩首詩的異同,并在小組內交流:
⑴ 兩首詩的相同處:
① 這兩首詩都以“土地”為抒情對象,表達了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② 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意象來表達豐富的內涵。
⑵ 兩首詩的不同處:
① 背景不同,艾青的詩寫于災難深重的抗戰時期,劉湛秋的詩寫于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② 寫法不同,艾青的詩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劉湛秋的詩是直抒胸臆。
2、配樂齊聲朗讀《我愛這土地》,體驗詩歌的藝術之美。
五、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一至二首艾青的詩,并作簡要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