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⑵ 反復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⑶ 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培養學生理解詩歌的能力。
⑷ 能有感情的誦讀、準確的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
⑴ 通過誦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由此進入情境,以情帶聲,聲情并茂。這樣,既感悟了詩歌的深沉情感,朗讀能力也會呈螺旋上升之勢。
⑵ 抓住關鍵語句,發揮想象和聯想,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把握意象的含義。
⑶ 把握詩歌的情感歷程,分析詩歌主題,就要善于對文本提出問題,邊讀邊想邊問邊討論,問題意識就能培養起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有感情的誦讀,理解詩歌中新穎的意象所表現出的凝重的情感。
2、難點:
⑴ 探究詩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體內涵。
⑵ 準確把握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歷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反映中華民族偉大歷程的錄象片后,教師設疑:你所知道的我國歷史上有哪些愛國的名人,有哪些表現愛國主題的詩篇?比一比,誰說得多?
2、導入:同學們,愛國是個古老的主題,從《詩經》發軔到《楚辭》登程,從屈原到文天祥,中國歷史上涌現出的諸多愛國詩人,他們在詩歌中抒發的愛國之情總是和憂慮國家的命運相關聯。經歷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朧詩人舒婷,以其沉重的歷史積淀,將個體的“我”匯注于祖國的大形象,抒發了富有時代特征的一代人的嚴峻的思考、深刻反省和頑強追求。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與傳統一脈相承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去體會詩中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
二、自瀆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舒婷: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彰州市市碼鎮。以后一直生活在廈門。1969年插隊落戶于閩西太拔,后調福建文聯。插隊期間,開始試筆,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開始發表詩作。著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散文集《心煙》。
2、追溯背景:
這首詩發表于1979年7月,據說成詩卻早在1976年4月24日,寫于“四五運動”發生后不久。這首詩有著沉重的歷史感,表達了一種希冀光明的痛苦,同時也表現了詩人把從壓抑中釋放出來的熱情化作對祖國新興的謳歌。
3、相關知識:
關于朦朧詩:朦朧詩,實際上是指成長于“文革”時期,備受生活的冷落與嘲弄的青年詩人創作的詩歌。他們多強調主體的真實,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蘊涵著傷感情調和反叛精神。
代表人物:北島、舒婷、顧城。
4、整體感知、梳理結構:
⑴ 教師范讀課文《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學生活動:
仔細聆聽教師的范讀,感受詩作的抑揚頓挫及詩人的感情變化,聽的過程中,同時能夠糾正自己的讀音,標示停頓。
點撥:
這首詩先抑后揚,體現出一種由舒緩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語言節奏,所隱含的情感基調則是由沉郁、凝重到欣喜、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