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感受詩人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精神。
2、學習詩歌的欣賞技巧之一:朗讀。
【教學重、難點】
詩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讀的技巧。
通過合作探究,反復品讀,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體會詩歌的深沉感情。
【教學設計】
一、研究性預習
公布研究性預習任務,學生自主選擇,自愿參加小組研究活動:
1、詩詞組。搜集“愛國主義”為主題的詩詞,向同學推薦一些經典名句,熟讀背誦。
2、錄音組。選擇適合本文的背景音樂,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做好配樂朗讀錄音。
3、資料組。搜集舒婷及朦朧詩的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前準備交給學生做,可一舉多得,培養綜合學習能力。研究性預習重在過程,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學會自學,學會與老師溝通,與同學合作。
二、資源共享,導入新課
詩詞組、資料組選派代表介紹所搜集的資料。今天我們學習的詩歌就是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板書)。這是一首直面祖國災難深重的古老歷史及嚴峻現實,而演唱的愛國之歌。
設計意圖:課堂上展示學生的辛苦收獲,讓學生多一份成就感與自信,并為教授新課奠定了情感基調。
三、初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1、學生放聲朗讀,揣摩詩歌內在旋律。
2、由錄音組推薦一名同學配樂朗讀,其他同學評論。教師可參與學生討論,只要學生分析有道理,能讀出愛國深情,即給予肯定。具體朗讀的語調、速度、技巧再下一環節討論探究。
四、引導探究,把握第一小節的朗讀技巧
1、請一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第一節。
問: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學生自我評論。
2、引導探究:把握詩歌的朗讀技巧,首先要注意詩歌的意象。在第一小節中找出出現的意象(老水車、礦燈、稻穗……)及這些意象的修飾語(破舊、熏黑、干癟……)。
思考:
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意象及修飾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
詩歌意象的選擇與主題、情感有直接的聯系。詩歌用了象征的手法,顯示祖國在漫長的歷史中所受的苦難,第一小節中的意象給人貧困、落后的感覺,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
3、同學們自由朗讀,讀出作者的情感。
提問:怎樣朗讀才能讀出情感?同學討論,教師引導。
明確:
感情基調:深沉而悲痛。
語速:舒緩。
重讀對象:修飾語、中心語。
還要注意節拍、停頓。
(形成板書)
4、學生齊讀第一節,再次體會作者的深情。
設計意圖:這一節教師的引導賞析是為學生后文的自主賞析打下基礎,這部分同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朗讀、討論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感悟文本。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感悟,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教給學生一定的賞析方法,真正實現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凡是教,目的在達到不教”。
五、舉一反三,合作探究
1、依據第一節的分析、朗讀的方法,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二、三、四節朗讀方法。經過充分討論后,讓學生把板書補充完整。
明確:這首詩先抑后揚,體現出一種由舒緩到急促、有低沉到高亢的語言節奏。第二節寫了痛苦、追求的祖國,感情基調為痛苦、希望,語調要舒緩;第三節寫了新生、希望的祖國,感情基調為希望、欣喜,語調要高昂;第四節寫了養育、獻身的祖國,感情基調為深情、熱烈,語調要高亢、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