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小說兩篇《我的叔叔于勒》《騎馬》教案
【教學目標】1、體會人物個性化的描寫,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2、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說明:世界短篇小說的領域里,多種題材、風格的名篇交相輝映,各顯異趣。在《外國短篇選讀》這個單元里,有清純文風的契訶夫、自然文風的莫泊桑及幽默文風的歐·亨利。引導學生閱讀不同國家、不同作家的作品,可以幫助他們從具體的語言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助于他們了解當時各國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各階層人民生活的狀況。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是莫泊桑這兩篇小說的一大特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通過菲力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前后對比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騎馬》一文也是通過埃克托爾騎馬前后的表現來反映當時沒落貴族的心態。對八年級的學生而言,如果讓他們在主動、獨立自主的閱讀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益于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探求精神。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從而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感受對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難點:作者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表現主題的。說明:從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來看,大多數學生對小說都懷有較濃厚的興趣,他們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及人物的命運,這有利于調動廣大學生閱讀小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小說中的字詞、句段,大部分學生不會有太大的難度,而對小說中運用典范的語言來表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豐富逼真的生活內容的解讀比較薄弱,所以需要老師重點引導及指導。教學的重點設計為借助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比較分析來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學的難點在于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小說表現的主旨。【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激發興趣1、老師講故事:《咬過的漢堡包》:一個雨天的早晨,一位年輕婦女與一個五六歲的男孩走進一家快餐店。他們坐下點餐時,又進來一個人,背微駝,穿一件破爛的上衣。他緩慢地走向一張狼藉的桌子,慢慢地檢查每個盒子,尋找殘羹剩飯。當他拿起一塊法式炸土豆條放到嘴邊時,男孩對母親竊竊私語道:“媽,那人吃別人的東西!”“他餓了,又沒有錢。”母親低聲回答。“我們能給他買一只漢堡包嗎?”“我想他只吃別人不要的東西。”當女服務員遞給母子倆兩袋外賣食品時,男孩(老師停頓,請學生續講故事)突然從他的袋里拿出一只漢堡包,咬了一口,然后跑到那人坐的地方,把它放在桌上。那人很驚訝,感激地看著男孩轉身離去。2、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莫泊桑的兩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騎馬》。3、請學生閱讀《書海領航》,簡介莫泊桑。1、學生聽故事,用簡潔的語言來續講故事。2、學生簡單談聽后的感受。 3、學生閱讀《書海領航》,對信息進行適當地篩選,簡介莫泊桑。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為新知的學習構筑合適的背景和準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閱讀《書海領航》,簡介莫泊桑,意在培養學生收集、篩選、組織信息的能力;為后面學習莫泊桑的小說作鋪墊。初讀小說整體感知1、請學生自由速讀小說《我的叔叔于勒》,要求: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2、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老師隨機板書) 3、請學生簡單說說自己讀后的感受。1、學生自由速讀《我的叔叔于勒》,圈出生字新詞,并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2、學生概述小說情節的各部分內容。3、學生評價并修正。4、交流各自讀后的感受。梳理小說的情節,交流初讀后的感受,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更深入地探究文本。學習起步階段盡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再讀小說比較品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小說內容:1、小說中的人物是怎么評價于勒的(包括怎么稱呼他,怎么說他的)?(根據學生的交流討論,老師適當板書)2、請學生把找出的評價進行分類(標準是哪些話是在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說的,并說說是什么情況,他們對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態度。)要求:請按時間順序說。@;q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