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小說兩篇《我的叔叔于勒》《騎馬》教案
3、歸類以后,你們有什么發現?(老師隨機點撥)4、請學生再作第二次分類(標準:找出的這些評價分別是誰說的。)5、歸類以后,你們又有什么發現?1、學生帶著問題再讀小說,圈劃出相關信息。2、交流討論 3、學生按照時間順序,為找出的評價分類。 4、學生大膽交流自己的見解。5、學生進行第二次分類。 6、學生大膽交流自己的發現。讓學生找出小說中的人物對于勒的評價,并運用不同的標準對這些評價進行分類,在分類及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感受對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了解作者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表現主題的。學生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產生的感悟,必然會各有不同,帶有濃重的個性化的傾向,設置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自主發現與交流。發現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與信心,分享能提高學習的成效。三讀小說拓展品讀1、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是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的一大特色,我們運用了比較的方法,體會了對比手法塑造人物、表現主題的作用。我們接著再讀一篇莫泊桑的小說《騎馬》。2、請學生品讀小說《騎馬》,找出小說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的手法。3、從埃克托爾騎馬前后的表現,你能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從他的身上,你能知道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小組合作探究,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4、讀完這篇小說后,你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悟嗎?1、學生品讀小說《騎馬》。2、圈劃出小說中運用了對比手法的句段。3、交流討論。4、運用比較的方法,小組合作探究人物形象及小說主題。5、小組代表進行全班交流。6、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個人的感悟。溫故而知新。引導學生聯系已感受到的對比手法在小說中的作用,品讀《騎馬》。通過品讀,讓學生自己在認識規律的基礎上,在讀讀、議議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知識、規律轉化成自己的技能。 課后作業學習反饋1、詞語積累2、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任選一個情節,為《我的叔叔于勒》續寫一個片段,力求通過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方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a、于勒沒有窮困潦倒,而是衣錦還鄉,我們在棧橋邊等到了他……b、在船上,我們全家沒能避開于勒……c、菲力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3、(學有余力的學生選作):運用對比手法寫人,在文學作品中很普遍。無論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對比,還是不同人物的間的對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作品主題的有效手法之一。同學們如果在平時作文中也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一技巧,將會使文章增色不少。請以“他(她)變了”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學生按照要求,自主選擇,完成作業。作業的多元化設計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多方面的學習潛能。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逐步掌握語言運用的方法和規律,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積累,向課外延伸,把小說的語言情境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聯系起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增強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思路點撥】《我的叔叔于勒》以一個單純天真的孩子的目光和思想活動來展示自然而逼真的情節、刻畫出傳神的人物形象;《騎馬》借助了生動的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師可以采用個人朗讀為主、分角色朗讀為輔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從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此外,還可以從小說的題目入手:《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力普夫婦》?為什么??借此幫助學生理解“我”對于勒的感情區別于“我”的父母對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力普夫婦及于勒在小說中的作用,從而達到體會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的目的;《騎馬》可否改為《意外》或《出游》或《格里伯蘭一家》?為什么?借此來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主人公“埃克托爾”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既自卑又高傲,向往過去的貴族生活,卻無法擺脫眼前的窮困,所以偶然得到一筆意外收入,便想炫耀——騎馬外出郊游,以至于騎馬撞人,負擔肇事的后果,使貧困的家庭走向破產的邊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情節來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小說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