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4
(虛)
13.產銷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滿足需要
第三部分,雖非本文主體,但卻是全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提出了我國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的有關問題,體現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本圖要求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填空解決,最后老師訂正。
第二課時
寫作特點:
一、按照所要說明的事物的組成部分及有關問題確定說明順序。
具體說,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見上表)
二、說明事物時,注意準確性與科學性。
1.運用確鑿的事實(包括有關歷史事實)和具體數字來說明問題。
例: 為了說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學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舉荔枝成熟后都是紅色的一些事實和古人有關的詩句外,還舉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論在廣東還是福建都以七月為盛期的事實(“南州六月”系指農歷而言,指陽歷七月)。這些都足以說明陳輝這句詩有其充分的科學依據。
介紹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舉了好幾種不同的數據,有的來自實地調查,有的則引用有關文獻資料,足見其輕重因地而異,介紹真實、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視引用古代有關荔枝的知識作為依據,又注意糾正其不確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話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殼如紅繒”的確也還有不足之處;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綃”的形容則“是把殼肉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三、恰當地引用古代詩文。
課文中大量引述古代關于記述荔枝的詩文,達十二處之多。這樣引用: 1.充實文章內容,豐富讀者知識;2.使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引起讀者興趣;3.寓科技知識于文學描寫,使讀者可由文學欣賞而獲得科學知識。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par 第二題提示:
回答本題,必須從比較中去發現差異,然后抓住關鍵詞語從所表示的語氣、表示的時間、表示的范圍等方面進行分析,便能弄清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