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毛澤東詞兩首:沁園春·長沙 憶秦娥·婁山關》教案
婁山關·憶秦娥
這首詞以悲壯凝重的筆調描繪了遵義會議后紅軍勝利跨越婁山關的壯舉,抒寫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險的堅強意志。思想深遠,氣象壯闊,意境雄渾。
上片寫向婁山關進軍途中的情景。“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貴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環境。肅殺的西風、迷茫的長空、凄厲的雁聲、寒冷的霜華、斜掛的殘月等諸多景觀相互組合,創造了一個悲壯、蒼涼的背景,不僅點明了進軍途中的季候特點,而且調動了感覺、視覺、聽覺,引人置身于這鐵鑄般的嚴酷之境,領略到紅軍于險山惡水中殺開一條血路的壯烈意味,以及不辭辛勞,不畏艱險去爭取勝利的戰斗意志和英雄氣概。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霜晨月”重復上句,固然是詞牌格律的要求,但這重復卻承上啟下,恰到好處地又一次強調了行軍的艱苦,從而引出下文對紅軍戰士戴月履霜、兼程前進之狀的側筆描寫:戰馬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前進,蹄聲細碎雜亂;軍號聲為凜冽的西風所切割和撕裂,斷斷續續,慷慨悲壯。
那細碎清脆的馬蹄聲和斷續嗚咽的喇叭聲交織一起,一陣陣,一聲聲,遠遠近近,匯合成進軍的號角,沉郁地回響在霜重寒凝、肅殺冷落的景中,生發出“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格調,于是紅軍剛毅沉著的軍容、慷慨壯烈的意志就立即浮現在讀者的面前,動人心魄。
下片抒寫紅軍跨越婁上關后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征程之艱辛的精神準備。“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換頭一筆宕開,不寫搶關奪隘的戰斗過程,筆鋒直插到跨越雄關之后。二句以議論入手,遒勁有力。婁喊關雄偉險峻,歲不如李白《蜀道難》所說的“難于上青天”,卻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今卻被英勇的紅軍所征服了,還說婁山關象鐵一樣的堅固呢?實際上當時的婁山關,周圍險峰如劍陡立,高聳入云,中間是十步九彎的山路;又有貴州軍閥重兵把守。可是,我們的紅軍戰士根本未將其放在眼里,邁開大步不就踏過了么?“從頭越”三字筆勢豪放,將全詞推向高潮,這兩句不僅歌頌了紅軍再克婁山關的戰績,而且表現了毛澤東對敵人的藐視和對長征必勝的堅強信念。此外,“從頭越”還包含著遵義會議以后,中國革命在正確路線指引下開始了新的里程的含義。
論氣象與意境,毛澤東此詞的“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亦闊大沉雄,亦有蒼涼之氣。但這蒼涼之中,卻又透露出昂揚豪邁的斗爭精神與英雄氣概。昂揚豪邁與冷峻沉重相交融,遂使這兩句包含悲壯美,極富感染力,讀之使人感到一種哀兵必勝的壯烈情懷。
理解·探究·鑒賞
一、1、有關詞的知識填空。
詞,文體名,詩歌的一種。古代的詞,又稱曲子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能合樂歌唱。盛行于_______________代。最初的詞,有的按詞制調,有的依調填詞;后來主要是依調填詞。曲牌的名稱叫詞牌,如“浪淘沙”、“水調歌頭”、“沁園春”等。每個曲牌名都限定了這首詞的句數、字數、平仄、對偶及用韻等。詞一般分為上下兩段,稱上下闋或上下片,也有一闋或三闋的。從字數上看,又可分為 (59字以下)、 (59-91字以下)和 (91字以上)。曲調(即詞牌)和詞的內容往往沒有什么聯系,詞牌指填詞時所依的樂調。所以寫詞(也叫填詞)時往往在標出詞牌后再加上一個標題。例如《沁園春·長沙》,“沁園春”是_______________,“長沙”是標明所吟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