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 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閱讀兩首詩,了解詩的表達方法。
2.了解詩歌中借助的意象實際是主客體的結合。
(二)能力目標
1.能夠借助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產能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2.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標
1.生命無高低貴*之分,認定目標,不懈追求,就是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2.體會詩歌凝煉的語言美,豐富的內涵美。
二、學法引導
因為這首詩是外國詩,對于作者可課外閱讀資料作充分了解,但詩歌短小,結合自讀提示與課后練習反復朗讀詩歌,自讀自解,以解助讀,讀中加深對詩歌內涵 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學習重點在于品味兩首詩的語言,體會詩歌的言外之意。這一點可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2.理解詩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啟示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可指導學生展開想像與聯想進入詩歌的藝術境界。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背景音樂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自讀文章,品味語言,展開聯想與相象,體會詩句的含義。
2.教師設計啟發性問題,完成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詩中詩人抓住帆這個平常的事物,抒寫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生中的問題,本節課就在誦讀中品味詩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體感知
《帆》這首詩中詩人在兇猛的巨浪、呼嘯的大海的背景上,塑造了一個飄浮大海,不甘于平靜生活卻祈求風暴的孤帆的形象,來表現詩人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過程
l.釋題,導入課文,簡介作者。
2.配樂范讀這首詩,體會詩歌朗讀的節奏和韻律,感受作品中蘊含的感情。
3.學生自讀詩歌,讀出節奏和感情。
能夠在音樂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4.學生細讀課文,教師指導進行討論分析,完成“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1)體會《帆》這首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獨特之處?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內涵,結合詩歌創作背景來分析這個問題?
(3)詩句“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內涵。
明確:(1)《帆》這首詩用了較多的筆墨描繪了自然景色,馬克思曾對這首詩贊賞道:“對于自然的描寫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過萊蒙托夫,至少,具有這種才華的人是寥寥無幾的。”這首詩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畫,湛藍的大海、茫茫的霧靄、呼嘯的海風、兇猛的巨浪構成了畫面的背景,也決定了畫面的基調——動蕩不安,廣袤的海空,惡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在三十年代風雨如磐的俄羅斯,年輕詩人的心中早就充滿著反抗情緒,渴望著以行動和斗爭去沖破那重重黑暗。這首詩創作于大學時代,是詩人早期抒情詩中的名篇。《帆》是詩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詩中,萊蒙托夫把自己的命運比做在波濤洶涌的大海藍霧中泛白的孤帆。通過帆這個象征性的形象,萊蒙托夫表現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緒,力圖進行積極行動和斗爭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