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白楊禮贊》教案及練習
《白楊禮贊》
教學目的:
1. 通過課文學習,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 把握排比句和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重點難點:
1. 托物喻義散文的特點是重點之一。
2. 象征主義的寫作手法是重點之二。
3. 難點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問句。
教學過程:
一、做好字詞預習
1.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大氈子(zhān) 開墾(kěn) 主宰(zǎi) 坦蕩如砥(dǐ)
潛滋暗長(qián) 秀頎(qí) 無邊無垠(yín) 諸如(zhū)
倦怠(dài) 婆娑(suō) 懨懨欲睡(yān) 丫枝(yā)
暈圈(yùn) 虬枝(qiú) 參天(cān) 初融(rónɡ)
2. 解釋下列詞語。
(1)視野:視力所及的范圍。
(2)黃綠錯綜:黃土地和綠植被縱橫交*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學素養(yǎng)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語出陸游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無邊無垠:沒有地域的界限,廣闊無邊的意思。
(5)倔強:(性情)剛強不屈。
(6)縱橫決蕩:縱橫馳聘,沖殺突擊。
(7)楠木:常綠喬木,木質堅實,是貴重的木材。
(8)秀頎:美而高。頎,高。
二、導入
1. 作家作品簡介:
茅盾(1896—1981)中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文化活動家、社會活動家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人。1928年發(fā)表第一部小說《蝕》,10月東渡日本與黨失去聯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魯迅一起參加左聯、反擊guo民黨文圍剿。抗戰(zhàn)期間在周恩來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編《文藝陣地》雜志。1940年到延安魯藝講學,后又到重慶、香港等地,堅持和平,反對內戰(zhàn),反獨裁。1948年到達大連,后到北京參加政協會議并籌備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為中國文藝聯合會副主席、作協主席。建國后歷任文化部長,全國人大代表,歷屆全國政協常委、四屆、五屆副主席。1981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決定恢復他的黨籍。和魯迅、郭沫若一樣,茅盾是中國文壇上燦爛的明星。為我國革命文藝和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鋪子》《風景談》《白楊禮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