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2.神話結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天帝,兩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給這本難結局的故事以一個圓滿的結局。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好愿望。這同一般的宣揚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四、參考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700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住在大山的正對面。由于北邊的大山擋路,出來進去都要繞道,他感到很苦惱,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一切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難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往哪兒擱?”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也動不了,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練習解答】
一、1.主要有三種態度:愚公妻子的“獻疑”,智叟的“笑而止之”及眾人的“雜然相許”。愚公之妻從“獻疑”的角度說,“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語氣,“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說的是她的真實想法。但并不反對移山,所以接著就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焉置土石?”智叟則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則簡直是譏笑愚公無能了。因為他們對待“移山”的態度是不一樣的,這從他們說話的措辭和語氣中明顯可以看出。總之,愚公之妻是真“獻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度截然不同。“獻疑”是出于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于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眾人“雜然相許”,并“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這些語句說明他們是堅決支持并積極為愚公獻計策的。“雜”突出眾人熱情之高漲,場面之熱烈。
2.首先要讓學生接受一個基本觀點:愚公不愚。愚公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這不只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的“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從積極方面說,對于搬掉的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的。“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其次對于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話里,就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真”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后用“無窮匱也”結束,肯定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增高。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類比關系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由此可見,愚公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能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智叟從靜止的觀點出發,認為自然條件無法變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從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實質上“鼠目寸光”,他的一番話反映他逃避困難的思想,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