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兩首
(3)“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3、《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1)賦者,鋪也,鋪采螭文,體物寫志也。——鋪陳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聯想
4、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
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
《詩經》中的《國風》和《離騷》并稱“風騷”,代表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傳統!帮L騷”后代指文學才華。
春秋賦詩言志,戰國著述引詩。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孔子:“詩可以興(聯想政教),可以觀(觀察得失),可以怨(諷刺政治),邇(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句讀和節奏。(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
2、學生自由朗讀后齊讀課文。
3、學生根據注釋,試翻譯課文,標明疑問。
4、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5、梳理課文敘事線索。
四、具體研習
教師提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1、從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女子:純真、熱烈、專一、癡情、溫順遷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動、實則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边@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的不斷形成和父系社會的進一步確立,男女不平等現象產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3、“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薄吧V湟,其黃而隕!彼坪鹾腿臒o關,能否刪去?若分別改為“女之妙齡,其美也甚!薄芭弦,其色也隕”,好不好?
不好,這是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
重點:
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這種兩個相關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間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既引起聯想,增強意蘊,引發下文女主人公年長色衰,慘遭遺棄內容的敘述,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為“興”。
3、整體看是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橄鬄榫唧w,化無情為有情,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
4、詩三、四、五章刻畫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
勤勞、忠貞,同時表現了女主人公對負心丈夫的怨恨情緒。
5、結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詩表現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勤勞、溫順、忠貞、堅強、剛烈
6、結合課后練習二,從全文看,本詩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全文直陳其事,運用了“賦”的寫作手法。也運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
五、藝術鑒賞:
板書一:對比的寫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回憶中運用了對比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