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命(節選)•教學設計
教學依據《熱愛生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著名的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雄健、粗獷的筆觸,記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狼,在與同樣病弱的野狼的較量中,他最終咬死了狼。最后,他被捕鯨船上的人發現并因此獲救。
這是一篇逼真的小說,緊張的故事情節中沒有一點作者人為的痕跡,沒有多余的議論,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個人在荒原中歷盡艱難的求生過程,不動聲色地描繪出了生命的偉岸和強大。小說把人物置于近乎殘忍的惡劣環境之中,讓主人公在與寒冷、饑餓、傷病和野獸的抗爭中,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的某些閃光的東西,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一曲生命的贊歌,有著撼人心魄的力量!小說中的“他”,與其說同饑餓和死亡抗爭,不如說是與恐懼抗爭,杰克•倫敦作為文學大師,用精湛的文學手法,出色地描繪了這種抗爭,讓我們從字里行間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潛在能量,這種能量是無法詆毀的,它會讓你活下去。不管你面對的是什么,無論是會吞噬你的荒野,還是會吃掉你的野獸,或是饑餓、疲憊,生命都會幫助你戰勝它們。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近乎真理的事實——敬畏我們的生命,相信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緊緊相依,和我們的生命結成最緊密的“聯盟”,我們就會盡享生命的美麗與神奇、生命的剽悍與強大。
這篇小說的情節固然扣人心弦,但對于九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來說,閱讀小說時不能僅停留在關注情節發展、關注人物命運這兩點上,而應提高文學鑒賞水平,上升到感受人性、關注自我的新高度。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有益的啟示”,“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另一方面,從文學的本質來說,文學即“人學”,真正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文學創作者總是力圖在作品中去關注人類的命運,反映人類對自我的各種思考和認識,挖掘人性的各個層面。那么讀者在閱讀小說時就應該在情節之中去探察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動,跟隨甚至代替人物去經歷一次次心靈之旅。這些心靈體驗有些可能是讀者經歷、品嘗過的,有些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陌生、嶄新的世界,但都能使讀者在閱讀中認識人性,認識自我,從而不由得開始思考“生命”“人生”這樣深刻、厚重的問題。這樣的閱讀是促人自覺反省,助人心靈成長的高層次閱讀,才不辱文學之使命,回歸到了閱讀的本質。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整體把握小說的情節,弄清小說的主人公所面臨的生死考驗,仔細體會小說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逼真的細節描寫。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嘗試用思辨的眼光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比較閱讀,以拓展閱讀積累的視野,感受作品深層的文學藝術魅力。
②過程與方法:初讀感知小說中情節的動人之處,了解主人公艱險的處境和多厄的命運,把握小說的主題;細細品讀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內容,感受人性的偉大;自主體會后交流感受,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心得,能發表自己的看法且言之成理;用合作的方式,探究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