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秋夜》教案
一教 材分析和教學設計思想
本文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雋永的散文詩,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緊扣各種景物的特征,賦予它們不同類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時,應聯系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理解景物的象征意義,并體會象征手法的表達作用,同時輔以一定的練習,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原則。
二、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象征手法的表達作用。
2、 體會文章描繪出的含蓄雋永的意境,從而感受作者的愛憎情感。
[教學重點]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義,體會象征手法的表達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將不同性質的兩類事物加以區分,從而體會作者愛憎情感。
[教學準備]
投影儀及投影練習5張,鞏固性講義練習一份。
[教學方法]
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內容,輔以練習檢測鞏固課堂效果,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教學過程]
1、 布置預習:
認真閱讀《秋夜》,標出自然段落,分清結構層次,劃出重點、關鍵詞語,思考其 深層含義。
2、導入:
1924年初,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一個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國形成,但是窮途末路的封建軍閥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一方面殘酷鎮壓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瘋狂圍剿新文化運動, 為此,魯迅先生寫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動人心弦的戰斗篇章——《秋夜》(板書課題)
3、 簡介《野草》(投影下列內容,并指名朗讀)
《野草》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詩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寫于1924年至1926年之間。這期間是魯迅思想向共產主義世界觀飛躍的前夜,因此,《野草》總的主題是:“催促新的產生,對于有害于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三閑集•我和〈語絲〉始終》)
4、 研讀文前提示,出示教與 學的目標(投影)
a) 體會象征手法的表達作用。
b) 體會含蓄雋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檢查預習,思考:
文中作者寫了秋夜中的哪 些景物。作者對這些景物寄寓了強烈的愛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熱愛的 ?哪些是憎惡的?(歸納板書)
棗樹 天空
熱愛(光明) 青蟲 憎惡(黑暗) 月亮
紅花 惡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