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文段閱讀復習:文言文翻譯篇
XX年
【知識導學】
古文和詩歌一樣,是高度濃縮了的文字,要把其意思用現代漢語通俗地翻譯出來,就要采用一些適當的方法。根據長期實踐積累的經驗,筆者認為以下六種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最為有效和易于操作。
一、對譯法
所謂對譯法,就是用現代漢語中對等的詞去對換被譯文言詞的方法。例如:“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歐陽修《賣油翁》)此句就可詞對詞地翻譯:“有”譯為“有個”,“賣油翁”譯為“賣油的老者”,“釋”譯為“放下”,“擔”譯為“擔子”,“睨之”譯為“斜眼看他”,“發矢”譯為“發箭”,“十中八九”譯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譯為“只”,“微頷之”譯為“稍稍地對此點點頭”,然后把上面所有的對換詞連接起來就是準確譯文:“有個賣油的老者放下擔子站著斜眼看他,很久不離去。看他發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對此點點頭。”由此可見,對譯法能幫我們輕松地翻譯文言文。這種對譯的方法,應該說是翻譯文言文的一種主要方法,使用頻率非常高,必須掌握。
二、增刪法
增,就是增加;刪,就是刪除。由于文言詞匯大多是單音節詞,而它們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成為雙音節詞了,所以翻譯時,就要把單音節詞增擴為雙音節詞。例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魚我所欲也》)這句就可以這樣翻譯:魚,是我喜歡的;熊掌,也是我喜歡的。兩種東西(如果)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很明顯,括號里的字是我們為了通順而添加上的,“也”字刪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順了。
又由于有的文言虛詞的意義非常虛,以至于虛得無一點實在意思,這時就可不譯;有的文言虛詞,現代漢語雖有同它相當的詞,但如果勉強翻譯出來,反而會使句子累贅。屬于這兩種情況的文言虛詞,翻譯時都應該刪去。例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句中的“夫”是發語詞,不譯,“也”是表判斷的語氣詞,也可不譯,這兩個都應該刪去。再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者”起停頓作用,“也”是表判斷的語氣詞,現代漢語中的判斷句,已經不用這兩個詞了,所以應該刪去。
三、移位法
文言文的語言順序和現代漢語的語言順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就必須將顛倒了的順序再轉換過來,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移位法。例如:“致之何由?”“何以效之?”(《訂鬼》)“子何恃而往?”(《為學》)“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這些句子實際上都是賓語前置句(即倒裝句)。翻譯的時候,都得把倒置了的賓語提到前面去。“致之何由”顛倒過來就是“致之由何”,意思是引起這種幻覺的原因是什么。“何以效之”顛倒過來就是“以何效之”,意思是用什么來驗證它呢。“子何恃而往”顛倒過來就是“子恃何而往”,意思是你靠什么前往呢。“微斯人,吾誰與歸”顛倒過來就是“微斯人,吾與誰歸”,意思是假如沒有這種人,我和誰一道呢。
四、保留法
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號、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詞,都可以不翻譯而照錄下來,這就是保留法。例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傷仲永》)句中黑體字都可以照錄不譯,整體翻譯出來就是:金溪有個老百姓叫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再如:“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包拯》)同樣,句中黑體字都可以照錄不譯,整體翻譯出來就是:包拯字希仁,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