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文段閱讀復習:文言文翻譯篇
五、替換法
漢語的發展,使得有些文言詞現在已經不用了,其所含的意思,現在用另外一個意義相當的詞來表達了,這就是替換法。例如“犧牲”(古指祭祀用的豬、牛、羊)“大牢”(古也指祭祀用的豬、牛、羊三種都有)“少牢”(古指祭祀用的豬、牛、羊中的任意兩種)“縉紳”(古指高官)“烈士”(古指壯士)等等,這些詞翻譯時,就可用替換法。
六、意譯法
文言文有的句子能直譯,有的句子不能直譯。不能直譯的句子,可把大意翻譯出來,不強求與原文一一對應,而只求在整體上使譯文的內容與原文的內容保持一致,這種翻譯方法就是意譯法。例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這句話很難直譯,就必須得意譯,可翻譯為: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但注意意譯要掌握一個度,否則很容易使譯文完全脫離原文,從而使句子變形。意譯的方法盡量少用,一些確實直譯不了的文言句子,才用意譯。
【閱讀演練一】
季札掛劍
延陵季子①將西聘晉②,帶寶劍以過③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④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反⑤,則徐君死于楚,于是脫⑥劍致之嗣君⑦。嗣君曰:“先君無命⑧,孤不敢受劍。”于是季子以劍帶⑨徐君墓而去。
(選自劉向《新序》)
[注]①延陵季子:季子即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他不肯繼承君位,后封于延陵(今江蘇常州一帶),故稱延陵季子。②西聘晉:出使到西面的晉國。③過:拜訪。④上國:北方之國。另一說指大國。⑤反:通“返”。⑥脫:解下。⑦嗣君:繼位的國君。⑧命:吩咐。⑨帶:掛。
探究練習
1.同“延陵季子將西聘晉”中的“聘”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招延俊秀,聘求名士b.季文子初聘于齊
c.乃假貨幣以聘,予酒肉之資以內婦d.久無事則聘焉
2.同“帶寶劍以過徐君”中的“過”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雷霆乍驚,宮車過也b.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c.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d.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3.同“帶寶劍以過徐君”中的“帶”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帶刀升座b.亭帶山臨江
c.頗帶憔悴色d.帶雨云埋一半山
4.比較以下句中的“以”“之”,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帶寶劍以過徐君 ②于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而去
③不言而色欲之④于是脫劍致之嗣君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5.文中以下復句按其分句間的關系加以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
②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
③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
④不言,而色欲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不言而色欲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而去。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演練二】
俞伯牙與鐘子期
伯牙①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