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楊修之死
教學目標:
1.通過典型事件刻畫人物。
2.進一步理解敘事順序。
3.從歷史的角度、藝術的角度,認識曹操。
教學重點:
通過典型事件刻畫人物。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楊修被殺的原因。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哼唱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以其雄渾和古樸為我們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作為欣賞者的我們,仿佛又被帶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經受了一番刀光劍影的洗禮。是呀,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曾經有過許多鮮活的面容,涌現出許多的人物。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羅貫中的《楊修之死》,感受作者筆下兩位鮮活的人物形象。
二、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
《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第72回,故事發生在曹操、劉備兩個軍事集團爭奪漢中之地最為激烈的時候。當時諸葛亮已智取漢中,曹操屢屢受挫,又不甘心失敗,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時機。但終因蜀兵積極防守,難以進取。“楊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疏通文意,掌握字詞讀音。
2.讓學生給加下劃線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曠”造句
庖官 主簿 譖 綽刀 恃才放曠
四、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將文章分為三大部分,并歸納段意。
學生討論后明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寫楊修被曹操所殺。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記敘楊修和曹操之間矛盾的發展過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寫曹操兵敗班師。
2.初步思考:楊修和曹操給人留下什么印象?
(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說出倆人性格的主要特點即可。)
第二課時
一、深入閱讀:
1.學生讀第一部分:
師提問:①楊修為什么會命赴黃泉?
②曹操殺楊修是否有理?
明確:①因為從曹操所發布的口令“雞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殺掉。
② 有有理之處,也有無理之處。
有理之處:楊修身為曹操的高級幕僚,不思幫助軍隊度過難關,反而影響軍心,確實該殺。
無理之處:一是曹操確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二是處罰不公,斬殺了楊修,對自己的親戚卻沒有絲毫處罰。
(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只要答案合理,不強求一致。)
2.生自讀課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難問題,小組討論解決。然后把其中的重難點問題提出來在全班解決。
師將問題總結如下:
①本部分記敘了曹操跟楊修之間三方面六個小故事,從中可看出曹操對楊修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楊修賣弄聰明:破字――忌;分酥――惡
楊修揭穿曹的心思:破夢――愈惡
楊修參與曹的家事:吳質事件――愈惡;教植出門――怒;教植作答――殺修之心
②第二部分從記敘的順序看屬于哪一種?本部分與題目有什么關系?
明確:補敘。目的在于說明楊修之死的深層原因,揭示楊修之死是曹、楊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3.學生齊讀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點問題在班上交流,老師總結如下:
1)本部分內容與題目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