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案
三、研讀第4段: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么關系?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
五、討論: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作中艷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贊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居的,通過培養“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六、根據以上問題進一步歸結本文的寫作目的。
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以恢復儒家的“道統”。而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
提倡尊師重道
寫作目的
推進古文運動
七、總結全文結構、寫法。
板書設計
破 正 人必從師,以“道”為師(理論論據) (立)
立 反 士大夫恥學于師 (反面現象) (破)
結 對 (三層對比)
合 比 孔子從師的言行 (正面實例) (立)
李蟠從師行古道 (身邊活例)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