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兩面國》教案
作者簡介
作者李汝珍(1763-1830年),字松石,直隸大興 (今北京大興)人.清代小說家.自小多才多藝,曾寫了一本音韻方面的書,《音鑒》。可是他一直不得志,最后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寫成這本《鏡花緣》。李汝珍博學多才,不僅精通文學、音韻等,鄙薄時文,還精于圍棋。乾隆六十年(1795),曾于板浦舉行公奕,與九位棋友對局。后又輯錄當時200余局棋譜,成書《受子譜》。作品有《鏡花緣》《李氏音鑒》等。
朗讀課文
講述故事
劃分結構
第一部分:敘述唐敖等人游歷兩面國的起因(開端)
第二部分:多九公回船,三人談論衣著問題(發展)
第三部分:記敘唐敖、林之洋游歷兩面國的經歷(發展與高潮)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局
課文探究
1.題目是“兩面國”,其含義是什么?兩面國的人依據什么變換臉面?
(a、 兩面國的人外貌是兩副面孔;他們嫌貧愛富,勢力多變。
b、依據一個人的貧富以及社會地位變換臉面)
2.你在文學作品中或現實生活中見過類似“兩面國”中的人嗎?對這種人你怎樣看?
重難點探究
1.作者是怎樣借“兩面國”來諷喻現實的?
作者用漫畫的筆法,嘲諷和批判了種種品質惡劣和行為不端的人們。“兩面國”的人天生兩張臉,對著人一張臉,背著人又是一張臉,即使對著人的那張臉也是變化無常的。對“儒巾綢衫”者,便“和顏悅色,滿面謙恭”;對破舊衣衫者,冷冷淡淡,話無半句。一旦揭開他的浩然巾,他就露出猙獰的本相。作者正是借助這些戲謔的描寫來諷喻現實的。
2.兩面國人對人的態度反差巨大,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唐敖、林之洋初見兩面國人時,唐敖衣著華貴、林之洋衣著寒酸,當唐敖上去與兩面國人交談時,兩面國人和顏悅色、滿面謙恭,讓人覺得可親。而當他們面對身著布衫的林之洋時,臉色立即變得冷冰冰了,也不再謙恭。這是兩面國人的第一次變臉。而后文中唐敖與林之洋換衣之后又一次面對兩面國人時,兩面國人對林之洋謙恭而把唐敖冷淡起來。由此可見,態度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衣著所表現出來的人的富貴貧賤。
寫作手法探究
1.語言運用
漫畫式的描寫,通過夸大和變形寫出了社會的丑惡與 可笑。
文中兩 次描寫兩面國人在浩然巾遮蓋下的面目,令人不寒而栗。“不意里面藏著一張惡臉,鼠眼鷹鼻,滿面橫肉。他見了小弟,把掃帚眉一皺,血盆口一張,伸出一條長舌,噴出一股毒氣,霎時陰風慘慘,黑霧漫漫”“登時他就露出本相,把好好一張臉變成青面獠牙,伸出一張長舌,猶如一把鋼刀,忽隱忽現”,作者在寫唐敖和林之洋見到惡臉后的反應時,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小弟一見,不覺大叫——聲:‘嚇殺我了!’”“俺怕他暗處殺人,心中一嚇,不因不由腿就軟了,望著他磕幾個頭,這才逃回”。堂堂七尺男兒,竟然被惡臉嚇得跪地求饒,戲謔中帶給我們幾分思考,作 者正是通過這樣夸大和變形的描寫,將當時社會的種種丑惡現象,以漫畫的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
2.技法運用
馳騁奇思異想,巧設情境,諷喻現實。
本文作者李汝珍生活在封建社會即將滅亡的清朝末年,社會上的一些丑惡現象令他望而生厭,于是他借助想象創造了虛偽的兩面國,賦予這個國度的人以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一前一后,一明一暗,一善一惡。作者大膽想象外面的人走進他們生存空間時的情形,使他們虛偽欺詐、嫌貧愛富的本性暴露無遺。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幻想性的虛構情節,以酣暢、尖刻的筆觸,生動地表達了自己對封建社會的殘酷剝削和種種惡俗的憎恨,寄寓了自己的社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