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小男孩
(2)注重細節描寫。作者選取第三人稱,不動聲色地作客觀敘述,按常理來說,很難打動讀者,可由于作者敘述中始終關注每個細節,不惜筆墨寫好每一個細節,時故事越發真實感人。比如寫小男孩初次來到九號門前那種緊張的心理:就要見到爸爸了,一面是默默念媽媽的話,生怕完不成任務,一面是害怕見到爸爸生氣的樣子,矛盾心理使他的心跳很快。這里作者沒有一絲多余的渲染,但恐怕任何一個讀者讀到這里都不能不為小男孩此時的孤獨無助、身陷兩難而生惻隱之心。小說的結尾,是飄著雨的天氣,小男孩是“抹著臉上的雨水往回走”,由于沒有要到生活費,他知道無法面對媽媽,只得睡在菜場的涼棚里。這一細節更突出了小男孩有父有母卻近乎孤兒的悲苦命運。其實像這樣的細節打開作品俯拾即是。作品正是靠這些真實而典型的細節迸發出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3.在小說中多次寫到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媽媽,這對表現小男孩有什么作用?【明確】起襯托作用。借小女孩的幸福反襯小男孩的悲慘。4.文中的小男孩沒有要到錢,其悲劇是怎么造成的?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認識。【明確】其悲劇是因為父母的離婚,也是父母沒有責任感造成的,F實生活中不少離婚夫妻,只顧自己另尋新歡,不顧他們的孩子,在道義和法律上都是不可容忍的。5.結構分析(1)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本文共21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寫小男孩在媽媽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向爸爸索要生活費。 第二部分(2-11):故事的發展。寫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的情景。 第三部分(12-20):故事的高潮。寫小男孩在二幢四單元九號樓找爸爸的情形。 第四部分(21):故事結局。寫小男孩因沒有要到生活費而不能回家,晚上只能露宿菜市場涼棚。 (2)結構圖表: ┏起因――媽逼孩向爸要錢┓ ┃發展――找爸路上的經歷┃ 無所依靠小男孩 ┫高潮――樓上樓下找爸爸┣ 近似孤兒 ┗結局――不能回家住涼棚┛三、深入探究1. 寫作特點分析【明確】(1)采用第三人稱,暗含作者的關注,敘述角度較好。 (2)注重細節描寫,情節真實感人。(3)主旨鮮明,有較強的社會反省意味,引人關注。(4)線索明晰,結構嚴謹。 2.結合全文,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久鞔_】小男孩,小說的主人公。這是一個天真、善良、聰明細心而又寂寞、孤獨無助的兒童形象。天真:小男孩剛剛九歲,當他媽媽揍他屁股時,“手臂筆直地貼在身體兩側,看著媽媽的鼻尖!眿寢屨f就討厭他這個樣子,小男孩便“收攏右腳,挺了一下胸脯”,可當他看到媽媽的嘴角有一點油漬時,他仍然想提醒她。到了車站,見到一只螞蟻,他是玩得那么認真,見到小女孩吃雪糕,竟然要流口水,最終沒有控制住自己,將媽媽給他的僅有的兩毛錢買了雪糕吃,等等。一切行為都顯得那么稚氣,與其九歲的年齡相吻合。善良:小男孩上了電車后,看見小女孩的媽媽“用手絹檫臉上的汗,又給小女孩檫臉上的汗”,便“離開座位站起來,他說,你們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