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考點梳理十八:專題探究考查
(1)請為這則新聞擬寫一個標題。
(2)現在有許多貧困學生需要我們的幫助,下面是小明同學寫的一份倡議書,請在橫線上用比喻修辭手法補寫句子。
如果世界是一間小屋,那么關愛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關愛就是
。愛能改變一個人,愛更能創造奇跡。現實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釋放出自己的愛心,溫暖我們周圍的人,那樣,我們也會沐浴在愛心的陽光中。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把關心和幫助獻給最需要幫助的人吧!
2.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XX年3月28日是“地球一小時”活動日。這一活動首次于XX年3月31日晚間8點在澳大利亞悉尼市展開,當晚,悉尼約有超過220萬戶的家庭和企業關閉燈源和電器一小時。事后統計,熄燈一小時節省下來的電足夠20萬臺電視機用1小時,5萬輛車跑1小時。更多參與的市民反映,當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時多了幾倍。
隨后,“地球一小時”從這個規模有限的開端,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很快席卷全球。XX年,“地球一小時”來到中國。全球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3000多個城市共同創造這個美麗的“黑暗時刻”,共同為地球的明天作出貢獻。
(1)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2)為了讓更多的人支持“地球一小時”活動,下面是一則活動宣傳語,請你補充完整。
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
3.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下面是某省對1萬多名兒童視力狀況的調查結果。
材料二:造成視力近視的原因
材料三:孩子回家以后,很多家長出于一種望子成龍心切的心情,不斷地給孩子增加課外作業,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輔導班等等,擠占了他們大量的戶外活動、體育鍛煉的時間,這也是造成近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問題:請綜合上面材料,對學生的近視情況及成因進行解說。
4.改革開放以來,祖國處處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班級準備開展“以居住條件看祖國變化”的專題活動,請你也來參加。
【活動一】資料當中看變化
材材料一:二三十年以前,我們的居住環境還是比較簡陋的。在80年代,我國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3.6平方米,而現在的人均建筑面積已經達到21平方米。鄉村的土坯房,已經被別墅式的磚瓦房取代。內蒙古的游牧民族,也已經在定居的草場蓋起了幢幢小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城市規劃帶來的拆遷,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斷的變化。
材料二:每次提到拆遷,張女士總是要對比一番。平房的暖氣都是土暖氣,趕上煤不好,就得挨凍,樓房的暖氣24小時常溫。平房拆遷搬到樓房后,最讓張女士滿意的變化,就是他們一家再也不用在下雨、下雪的時候,趟著泥水在房間、廚房和廁所之間來回跑。居住條件的改善,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切實的變化。
請你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兩則材料傳達出的信息。
【活動二】居住選擇看變化
小王阿姨為我們講述了她和她朋友買房子的標準:房子不用太大,80到100平方米之間,這樣比較經濟、合理、適用;社區環境要好,要無污染、有綠化、可節能;周邊的設施要齊全,有商場、有市場、有健身場所,交通方便;最好離工作的地方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