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語文二輪復習閱讀突圍方略說明文體會語言的準確性篇
【知識導學】說明文是客觀地介紹某種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是給人介紹知識。因此,說明文的語言要求準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表示時間
對時間的說明要盡量做到精確,如:一天有24小時,每小時有60分種,每分鐘有60秒。但是像“這座橋(趙州橋)修建于公元6XX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國石拱橋》),這里的兩處數字說明,由于年代久遠,只能用推測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確,實際上正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二、表示空間
“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葉圣陶《蘇州園林》)這里的“絕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宮殿”和“住房”都是對稱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對稱,這種客觀的說明同樣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三、表示范圍
“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長80公里,東西寬約5至17公里,海水平均深度300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400米。”(《死海不死》)這段話運用數字說明,說明了死海的長度、寬度和深度,給人以清晰的印象。
四、表示程度
說明事物時,常常會用到程度副詞,如“很、十分、非常、較、更、最、稍微、略”等。如:“后三宮往北就是御花園。御花園面積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無擁擠和重復的感覺。”(黃傳惕《故宮博物院》)這里的“很”表明御花園雖然面積不小,但不是特別大,因為它只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
又如:“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竺可楨《向沙漠進軍》)其中的“最”說明沙漠危害人類之大,程度之深。
五、表示程序
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如果要說明事物的成因、結構和原理,則有一定的程序或順序。如:“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其中“漸漸”和“次第”,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變化過程,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
又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葉圣陶《蘇州園林》)這里的四個“講究”次序不能顛倒,因為它們是按照由遠到近、由高到低的空間順序來說明蘇州園林的建筑構造特點的。
六、表示特征或性質
“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葉圣陶《蘇州園林》)其中“務必”“無論”和“完美”,準確地說明了蘇州園林與眾不同的特點。
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見長。由于說明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概括,有的具體;有的簡潔,有的豐腴;有的精練,有的詳盡;有的平易樸實,有的幽默風趣。
總之,說明文的語言,可歸納為兩大類:凡是使用了比喻、擬人或夸張等修辭手法,以及描述性詞語的語言,都屬于生動說明。如:“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盤曲嶙峋”是描述性詞語,“一幅好畫”是比喻。反之,則屬于平實說明。
【閱讀演練一】
凡爾賽宮
馳名世界的凡爾賽宮坐落于巴黎西南18里公里的凡爾賽鎮,是舉世聞名的游覽勝地,每年參觀人數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爾鐵塔。它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