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進中舉
1 范進中舉【教學目標】
1.細讀課文,深入理解本文以鮮明的對比實現(xiàn)高妙的諷刺的藝術手法。
2.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3.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鮮明的對比,品味高超的諷刺藝術。
難點: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媒體準備】
多媒體設備,教學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查字典,給生字詞注音釋義。
2.通讀全文,把握故事的基本脈絡。
3.收集、瀏覽有關科舉制度的材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古代社會,貧寒子弟要想出人頭地,惟有走科舉之路,“學而優(yōu)則仕”,一朝高中便榮華富貴享用不盡。有詩為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命運的巨變帶來的到底是悲還是喜?讓我們一同走進《范進中舉》,走進這場中舉帶來的人間鬧劇。
二、作家、作品簡介
(課件展示下述資料中的重點內(nèi)容,加深記憶。)
吳敬梓(1701—1754)清代杰出的小說家,字敏軒,晚年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有詩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行于世,并著有《詩說》七卷,可惜后來大都遺佚了,現(xiàn)僅存四卷。吳敬梓出生在世代書香官宦家庭,家境的破落讓他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科場失利又使他對科舉的腐敗、士大夫階層的墮落有了清醒的認識,使他徹底告別科舉仕途。后來他移居南京,以賣文為生,經(jīng)常過著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正是他多舛的人生經(jīng)歷、深厚的學識素養(yǎng)和憤世嫉俗的情懷,以及由此而獲得的對現(xiàn)實生活獨具慧眼的深刻認識,成就他創(chuàng)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被譽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中一座難以逾越的山峰,它以現(xiàn)實主義作為底色,以諷刺作為自己的美學追求,以犀利的筆觸無情鞭撻了封建科舉制度腐朽的本質(zhì)及其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系列深受科舉毒害的迂腐的讀書人、虛偽的假名士的形象,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是封建社會一幅真實的生活畫卷。
三、檢查預習(投影)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帶挈( ) 腆著( ) 啐( ) 齋公( )
拙病( ) 兀自( ) 綰( ) 桑梓( )
僥幸( ) 錠子( ) 攥( ) 軒敞( )( )
2. 解釋下列詞語:
【進學】科舉時代,童生應歲試、科試而考入縣學,稱為進學,即文中所說的“中了相公”。
【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省:醒悟,明白。
【火候】原意指燒火的火力大小和時間的長短。本文指寫文章的功夫。
【狗血噴頭】比喻把人罵得一塌糊涂。
【癩蝦蟆想吃天鵝肉】俗語。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西。
【爛忠厚】過分忠厚。
【闖將來】闖來。將,助詞,沒有實義。
【五更鼓】打五更的時候(天亮以前)。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擊鼓報時。
【權變】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