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
教學目的
一、學習兩篇短論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及條分縷析、環環相扣的論說語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課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課文中的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
三、正確理解并認識“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并從中得到應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艱苦中造就。
教學設想
一、引導學生認真進行課前預習,著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張并熟悉課文。
二、兩篇短論的教學處理應略有差別,教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及有關工具書,引導學生自學,重點在于理清脈絡,了解論證方法;教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則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復誦讀,直至背誦、默寫。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諸子散文中極有影響的著作。《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非攻”與“兼愛”,主張和平,反對一切戰爭。顯然,孟子的主張帶有極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的時期,卻有著積極的意義,至于課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斷,其最終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統治,但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讀課文。
1.了解預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況。
2.指名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數遍,再由教者范讀課文。
正音:“夫”,fú,發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粟”:谷子。與“栗”區別。
3.對照書下注釋,指名學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指名串講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6.齊讀課文。
三、講析課文。
提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的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亦極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