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
譯文:“人們常常做錯了事,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慮阻塞,這才能振奮有為;表現在臉色上,發泄在言論中,這才能有所領悟。”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孟子的話富于辯證思想。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1.單句。謂語是主謂詞組。就主語跟謂語的邏輯關系來說,又具有條件和結果的關系。“者”字結構中有個很長的附加部分,它的內部結構是并列復句,并列復句的兩部分各又是假設復句。假設復句各個分句的主語意思上是中心語“者”,不妨認為“者”代替“君主”一類人物。但結構上不能簡單地說“者”可以移到前面作主語。
2.“拂”古音讀“弼”,“拂”在“滂”紐“物”部,“弼”在“并”紐“物”部,“滂”“并”旁紐。“弼”,本義是矯正弓弩的工具,引申義是糾正或者輔佐,《說文》:“弼,輔也。”《爾雅•釋詁》:“弼,俌也。”當是引申義而非本義。其實“拂”就是“弗”,也就是“弼”,原是矯正弓形的工具。兩個“則”是轉折副詞,作“卻”講。趙歧注本句大意:“‘入’謂國內也,無法度大臣之家輔弼之士;‘出’謂國外也,無敵國可難,無外患可憂,則凡庸之君驕慢荒怠,國常以此亡也。”
譯文:“內部沒有執掌法度的大家和輔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沒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沒有外患,國家就經常處于走向來亡的困境。”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然后”,這樣而后,是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個條件,后面的是結果;又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論語•子罕》)“然后”“而后”跟“則”相比,前者是必然條件;后者卻可以是單純的承接;如:“至家則君笑而立于門。”(《林覺民傳》)包孕句。主語因泛指而省略。“知”的賓語的并列復句,它們的主語也因泛指而省略。
2.“生”“死”都是不及物動詞增加使動用法,后面可以補上代詞“之”。“于”是介詞,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在”,譯成現代漢,介詞結構或者在動詞前面,或者在動詞后面。
譯文:“這樣,就能夠知道在憂患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樂中可以使人死亡。”這句話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發人們自強不息,戰斗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