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
提問: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明確: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問: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張?
充分討論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五、反復誦讀課文,直至背誦。指名、分組、集體背誦。
六、練習。
1.完成“朗讀•背誦”一、二。
2.補充練習: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說明“之”的不同用法。
2.指名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討論孟子的政治主張,指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是反映孟子個人修養、對人生態度的代表作。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三、指導預習。
1.閱讀有關“提示”。
2.依據書下注釋,大致了解本文所講的意思。
四、講析課文。
1.教者范讀課文,正音。
畎畝 (quǎn) 傅說 (yuè) 膠鬲 (g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