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孟子》二章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散文雄辯、善辯的風格。
2.學習兩篇短文事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以及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
3.深刻領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引導學生認識客觀環境與主觀因素對人成才的影響。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運用事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最后用歸納法提出中心論點的嚴密的論證過程。
教學難點
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導學生認識在現代社會中主觀努力對于成才的積極影響。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一、導入新課。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是《孟子》中的一篇經典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原題叫《舜發于畎畝之中》。現在的標題是編者加的,請同學們思考,原題與現在的標題哪一個更適合做本文的標題?
學生探究討論。明確:原題《舜發于畎畝之中》,用文章首句做標題,只是列舉了一個歷史典型事例,不能明確本文中心論點;《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化用文章經典詞句,明確本文中心論點,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強調艱苦奮斗對人的磨礪作用。標題為文章的“眉目”,以論點為題,觀點鮮明而突出。
二、誦讀課文,并借助注釋與工具書,自主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句。
1.誦讀,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義,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如讀第2自然段:“……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為重讀)
2.質疑法,自主翻譯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相互解疑,歸類積累文言詞句。
(1)近義詞辨析:“發”“舉”的意義解釋有何異同?借以理解舜的事例與其他五位賢臣的異同。
(2)同音詞:“士”與“市”的詞義區別,借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與百里奚的異同。
(3)形容詞和動詞的使動用法:“苦”“勞”“餓”“空乏”“拂亂”“動”“忍”,借以理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經歷艱苦磨煉的益處。
(4)通假字:“曾”,通“增”,增加;“衡”,通“橫”,梗塞,不順;“拂”,通“弼”,輔佐。
(還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歸類積累文言詞句,幫助理解課文?展示一下,大家共享。
如,古今異義詞:“法家”“敵國”“出”“入”等;一詞多義:“過”“作”“益”等。)
(5)對偶句與排比句。
3.學生在充分理解文言實詞與句式的基礎上,動筆落實課文翻譯,要求文從字順,語義明確,語氣連貫。
三、課堂鞏固練習。
1.文學常識與實詞詞義用法(隨機)。
2.經典語句的現代漢語翻譯。
四、借助工具書和其他輔助材料,講述歷史上六位名人“逆境出人才的故事”,幫助理解文章列舉的事例材料,強化誦讀。
五、課堂小結。
孟子散文雄辯的魅力,不僅體現在用詞的精準上,更表現為論證嚴密,論證方法的精當上,下節課我們再共同探討并學習后一種藝術特色。
六、布置作業。
1.體會本文事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以及歸納法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
2.背誦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一、復習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