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
五、歸納全文。
1.討論論證方法。
明確:本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是由個別到一般,最后推斷出中心論點。即特殊論據——一般論據——中心論點。
2.討論寫作手法。
明確:在論證上采用正反論證,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同一哲理的兩個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對于同一論題,多角度多層次地加以闡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瀉千里,使文章富有氣勢。
五、練習。
1.完成“理解•積累”三、四。
2.補充作業。
(1)解釋句子中黑體的字:(括號中為答案)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代詞,這個)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勞(勞損)其筋骨,餓(饑餓)其體膚,空乏(資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橫”,梗塞)于慮,而后作(奮起);征(觀察到,檢驗)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明白)。
六、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孟子二章
第二課時
附:《孟子二章》難句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1.單句里的判斷句。“是”是判斷詞,不必說是指示代詞。“是”跟“非”相對持,“非”作“不是”講,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偏正詞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如果把“是”看成指示代詞,可以通,但是不對,因為不能解釋“是”跟“非”相對持的現象:“‘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主語的基本結構是轉折復句,“而”是轉折連詞,“然”復指它前面的一長段話,亦即復指一個假設復句。“然而”不是轉折連詞。清朝袁仁林《虛字說》:“‘然’為實然,語勢緩,……而‘連’字直轉也。”“然”指一種情況,無主句;“不勝”的主語因泛指省;“者”可以看成表停頓的助詞,也可以說它的作用相當于一個逗號。又,“夫”或說是發語詞,沒有意義,或說同“彼”,作“那”講。
2.“如”,一般作“似”講,但這里不是,“不如”就是“及不上”。
譯文:“包圍著進攻它,就一定得到天時的條件了,是這個條件卻又不能取勝,就是天時不及地利啊。”焦循《孟子正義》說“環”即《周禮》“巫環”之“環”,用卜筮來主持沖鋒陷陣的人。
兵革非不堅利也。
這是一種“合敘”句。一般的兩個主語共兩個謂語的句子如“衣冠整潔”,即可以說成“衣寇皆整潔”,又可以說成“衣整潔,衣冠潔”、“衣冠整,衣冠潔”、“衣整冠潔”、“衣潔冠整”等,這說明這種句型只有一套語法關系。“兵革非不堅利也”不能這樣,它有兩套語法關系,亦即有兩個主謂結構,句子成分的有關詞兒的說明與被說明之間的搭配并非任意的,而是受著嚴格制約的。“例如“兵”只跟“利”構成主謂關系,不能跟“堅”構成主謂關系;“革”只能跟“堅”構成主謂關系,不能跟“利”構成主謂關系。這是形式上的一套主謂關系、實質上的兩套主謂關系。以本句而論,不說“兵革”非不利堅也”,而說“兵革非不堅利也”,“合敘”中又有錯綜變化,可算難中之難。又如:“衣食饑寒者,慈父之道也。”(《鹽鐵論•憂邊》)其實是“衣寒食饑者……”。沒有錯綜變化只是合敘的例如:“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愛中》)意思是:“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