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
2.“苦”,本義是有苦味的草,引申為“辛苦”的意思,“苦”跟“勞”同義,《鴻門宴》有“勞苦而功高如此”。“體”與“身”也是同義詞。“亂”《說文》:“不治也。”從絲的不治引申為行動的不治。“為”,甲骨文像手牽大象,引申為“做”,“所以”想達到的。“苦”“勞”“餓”“空乏”“拂亂”和“動”“忍”都增加使動用法,其中有動詞也有形容詞。陳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活用之實例”一節(jié)提到:“致動(按:即“使動”)主由動字轉來……象字(按:即形容詞)之為致動……理論上固屬后起。蓋動字中他動字之為致動,往往易生歧誤。”比方“忍性”,趙歧注為“堅忍其性”就不大好懂。按:“性”,音義同“心”,為了有錯綜變化才用上“性”。“忍”,不是“堅忍”。《說文》:“能也。”“能”本熊屬,引申為“大膽”為“敢”,“忍性”就是壯大膽量;又如:“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敵也。”(《韓非子•初見秦》)“不能死”是“不敢死拼”。請參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忍能對面為盜賊”一句的說明。“曾”字也就是“增”。“益”,本義是水漫出,后來引申為“增加”。趙歧注:“曾益其所不能,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楊伯峻先生《孟子譯注》譯本句為“增加他的能力”。趙注、楊譯都有可商之處,因為趙注至少是不明確;楊譯原文“其所不能”也是跟譯文“他的能力”搭配不攏。或認為“其所不能”是“曾益”的對象補語,它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詞“于”。
譯文:“因此,上天將要把重任落到這些人身上(的時候),一定要使他們心神苦惱,筋骨勞動,肌膚消瘦,身體困乏,行動(的結果)違背他所想達到的目的;憑著以上處境,就可以使他們心神震動,膽量壯大,從而對以前不敢做的事兒有所促進。”
①人恒過,‖②然后能改;③困于心,④衡于慮,|||⑤而后作;│⑥徵于色,|||⑦發(fā)于聲,|||⑧而后喻。
1.并列復句。分號隔開三部分,三部分都是連貫復句。第①分句以下各分句的主語都因承第①分句的“人”而省略,第二、第三兩個連貫復句的第一部分各又是并列復句。“而后”是連詞,表示先后相連,意思跟“然后”不同,“然后”是“這樣以后”。或說“而”表音節(jié)停頓,“后”是“以后”。
2.幾個“于”都是介引表處所的賓語的介詞,“于……”這種介詞結構一般是在動詞后面,只在近代文言里有偶爾在動詞前面的。現(xiàn)代漢語里表處所的介詞結構既可以在動詞前面,也可以在動詞后面,大體說來后面的比前面的地位更重要些。
3.“困”,本義是樹木被四壁圍著,引申為“圍困”,又引申為“困惑”。“衡”,音借為“橫”,趙歧注:“衡,橫也,橫塞其慮于胸臆之中。”不說音借,把“衡”作“衡量”講,也通。“作”,《說文》:“起也。”就是“起立”。又,《爾雅•釋言》:“作,為也。”或者說“作”當“創(chuàng)造”講。“喻”,明白;同樣的用法如:“故作書以喻意。”(《淮南子•修務》)
4.上古文言單音詞為主,把這些單音詞譯成現(xiàn)代漢語,選用哪個詞兒就得看語言環(huán)境,從語言的內(nèi)容和形式看,有的是古今一致的,如“過”“改”“心”;有的只是作為一個語素,如“困(苦)”“慮(思慮)”“色(面色)”“徵(表現(xiàn))”。翻譯時,不斷地作古今詞語內(nèi)容和形式的比較和分析,能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從而能作準確的翻譯。